APP下载

大学文化的价值意蕴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20-04-12杨浩英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价值意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杨浩英

摘   要: 大学文化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高校要树立“四维一体”的文化育人理念,准确把握发展性是大学文化的价值之基、创新性是大学文化的价值之源、人文性是大学文化的价值之本、审美性是大学文化的价值之维;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状况,审视高校履行时代使命之原则,将大学文化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面、全员化、系统化融合起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大学文化   价值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之所以经久不衰且成为人类社会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织,就在于大学一直以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满足着人们永恒的需要,并以文化影响维持和改善社会秩序,引领和推动着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水平的文明进程”[1](11)。文化既是一所大学生存、发展的根基,又是大学作为社会文明堡垒的基石,不断推动着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承、理解和创造的源泉。大学文化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更是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新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大学文化的价值意蕴,发挥大学文化育人、文化铸魂的功能,能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大学文化的价值意蕴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复杂多样,大数据带给人们的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源泉,主体性的发挥与张扬已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甚至是急切的呼吁。大学文化的建造及形成有了更多新的因素。大学文化的价值彰显与引领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中愈发重要,文化育人的特殊作用日益凸显。关于大学文化的延存与创新、熏陶与培育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重新審视大学文化的应然作用和本体价值是时代之所需,更是现实之所唤。大学文化价值是一个整体性的体系,具有发展性、创新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大学文化的价值,就是由大学成员作为主体之存在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社会文化形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对人自身、对国家、对社会、对大学的价值追问。

(一)发展性是大学文化的价值之基

“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2]。通过大学文化的浸润与洗礼,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命力得以获取不断扩充、拓展和生长的养料。大学文化尊重人的无限潜能与可能,关照人的自我卓越与永恒幸福,指向人的持续性与能动性发展,是对人的精神灵魂的引领与人格的塑造基地,这是大学文化的发展价值所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人的发展。“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存在。人的生活、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涌流,”[3]。大学文化关涉人之生命完整性的实现,关注人的当下的生存状态,更加关注人的未来,对人的发展可能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文化移入、适应、习得、升华过程营造教育环境,运用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等隐性教育内容推动大学生自主成长和自信发展,使他们学会从自己走向他人与社会。其二,大学的发展。“大学精神文化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学习风气、学术氛围”[1](80)。大学根据发展规律与本质属性,在教育实践中践行道德意义与维持行动伦理,帮助大学生树立精神追求与信仰,坚守探索学问与真理,坚持文明传播与传承,引领大学生从非理性走向理性、从自在走向自为。其三,国家的发展。“大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其主要缘于大学不仅是学术文化的圣地,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天职……”[4](3)大学文化的形成、创新与发展能够进一步推进社会、国家先进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发展。通过文化育人,大学为国家输送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以人才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各个领域的发展。其四,社会的发展。大学是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中扮演着生产力角色的社会机构,不仅如此,还是人类意识形态领域方面担负着解释、建构、宣传、培育思想观念、道德理想、伦理规范等上层建筑的基地。大学本身肩负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及构建等职能决定了社会的改造与发展状况。

(二)创新性是大学文化的价值之源

北京大学前校长蒋梦麟在《西潮·新潮》中指出:“文化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会生长,会发展;也会衰老,会死亡。文化,如果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养分,经常保持新陈代谢的作用,则古旧的文化,可以更新,即使衰老了,也可以复兴。”[5](312)蒋梦麟以精辟的言语道明了文化在保存、传播、丰富、生成中的生动过程,突出了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大学文化是与生俱来的学术源泉,追求真理、重视传承、致力创造,是对旧有的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的拷问与革新,表现为大学文化的创新价值。

1.学生观的创新。创新意味着“人内心灵性的闪现、潜能的激发、生命的顿悟和主动地生长”[6](167),人之生命的底蕴与力度无法估量,人作为一个“有激情”的动物能够并且必须在创新的活动中挖掘与提升自己。以创新为核心的学生观要求大学将大学生作为开展创新活动的主体,注重创新潜能的挖掘,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使他们在对学问与理想的追寻中向可能世界开展创造性活动,不断充盈未完成性,积极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

2.知识观的创新。保存、传播与更新知识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角色要求。知识不仅经过大学文化的承载在交流与对外开放中传播、传承与更新,更是在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引方面引导大学生尽情释放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兴趣、对未来的探索,成为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大学文化视域中的知识是创新创造活动的阶梯,归置了知识的应然价值和地位,明确了知识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3.教学观的创新。大学文化的学术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有新的突破,使知识成为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活的知识,以不落后于当代文化和科学的发展”[7](3)。如果没有知识的研究和创新,教师不从事学术研究,则无法有足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知识启蒙与示范,学生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知识状况,要革新旧有的教学观,让大学文化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观意味着教师改变以往为了教学而准备教学的局限状态,换之以非连续性教育观念下的个性化教学与个体化教育,让课堂教学从传统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群体走向个体,使课堂成为创造性活动的体验过程,成为学生们自我超越的成长历程。教师切实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从智力型教师到智慧型教师的转变。

(三)人文性是大学文化的价值之本

为人类寻找精神的安身之所,帮助人类抵达理想的彼岸,是大学文化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大学文化固有的本性,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人文化影响,践行教育的职业本质:“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的社会化的职能,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的功能。”[8](134)培养能够守持信念真理、心灵善良、行为高贵的人才。

1.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引导。“大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知识共同体,一个由有血有肉、有学问有精神的人群组成的知识共同体。”[10]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是推动大学和大学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良好的精神文化关涉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可能性完善,指向对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因此,大学要审视现有的精神状况,对大学精神文化进行必要的自我觉醒、自我改进、自我确证。

2.大学行为文化的规约示范。“大学行为文化是透过大学生的行为折射出的大学生的精神及价值取向,是大学文化中的‘活文化”[1](216)。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学习风气、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等人物的行为状况皆是大学行为文化的体现。行为文化使大学生在各种教育情景、生活情境中自觉规范言行,主动调整态度,达到合格的大学生行为标准。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能够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为学生树立起可知、可感、可敬的榜样和典范,由此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制度文化的规范感化。良好的大学制度能够在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研究等过程中提供充分的保障和依据。制度文化下的大学生生活井然而有序、文明而自律。这是大学制度存在的人文意义体现。通过制度的实施,发扬大学文化理性,使大学生在其中深刻感受到制度实施带给自身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与义务,体验制度带给自己的道德体验、思想提升,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将制度作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鞭策力。

4.物质文化的陶冶净化。物质文化也称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物存在形式。尽管物质文化是无声的,却无时无刻地呈现着大学的潜在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国古代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墨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都阐述了环境对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物质文化影响大学的整体形象和大学生的生存生活。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有着情绪熏陶、性格陶冶的作用,使他们自主远离庸俗主义,自觉调整思想行为。

(四)审美性是大学文化的价值之维

“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一所大学如果重视美育、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教育,那么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会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更有进取精神,并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10]。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大学里弘扬美育传统,倡导艺术经典学习,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对于培育杰出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文化是科学研究、学术探讨、教学传授、精神引领、艺术创造、审美体验的综合体现。开展审美活动,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學文化含纳的艺术性表征及和谐性情态是美德的成分,有着激扬生命创造、生命完善、生命境界、人性完美的美育价值。

1.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大学要引导学生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引导他们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经典、文化经典”[10]。融合人文关怀和艺术创作的大学文化,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怀的动力,使他们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热衷于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致力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2.引领社会对美的追求。大学文化之社会价值在于为社会构建理性与价值的维度,为社会创造美好与高尚的标准,引领社会对美的追求。大学文化离不开对美好生活的追问,追寻美好是大学文化的人文底蕴所在。通过审美性的文化环境构造,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使他们作为社会的建设者成为美好生活的开拓者和模范者,引领社会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3.启发人们追求人性的完美。“人类精神的理想在于不断地扩充自身、扩展能力、增长智慧、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要实现这一理想,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帮手,这就是文化的真正价值”[11](11)。追寻人性的完美是人之为人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是人之存在价值提升的内在需求,也是人之生命境界提高的必要途径。大学文化不仅彰显理想、价值和准则,更是展示健康文化、传播健康格调、宣扬健康趣味的园地。大学文化蕴含的美育功能具有强烈的人文导向,表现在通过情感的升华、生命个体活力的激发、个体潜能的实现追求意义化的状态,形成审美的人格,实现人性的完善,追求人性的完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厘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状况,准确把握高校履行时代使命的原则,有助于更好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效能。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职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人才資源已经成为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新时代的人才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水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社会发展需求、民族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人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革新人才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培养他们能够引领时代发展、超越时代的革新能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四面八方的信息潮流,学校之间相互模仿和争优争先,很多时候忽略了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佳。要改革现状,高校首先要明确时代使命,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更要响应党的号召,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跟随党的领导,推动大学生自觉履行时代新人的应然职责,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本体功能的关键和任务所在。

(二)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教育实践宗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兼备的文明推动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旨归。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当前与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意味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形成全方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实践是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经济全球化与逆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潮之间的碰撞,文化价值观的迥异与冲突无时不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世界。互联网的普及削弱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稳固性和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上述挑战,要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宗旨,通过道德文明与法律规约对大学生进行内在与外在的合力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素质高度、思想深度为原则,抓住他们思想引导、思维发展、能力磨炼的关键期,切实提高实效性。

(三)以贯彻“以人为本”为教育原则,培育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相统一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个体化、个性化的学生个体。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他们学习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压力之下,不可避免遭受时代迅猛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和转变,要求教育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境遇,体察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紧跟学生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教育目标的时代性,强化教育对象的理解性,侧重教育环境的渲染性,增强教育方法的针对性,突出教育过程的科学性。通过采用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信息化的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三、大学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价值意蕴丰富,发挥文化育人、文化铸魂的教育功能,将大学文化价值意蕴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四维一体”的教育理念,进一步革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进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活动开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能够有效突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窘境。

(一)树立发展的理念,将大学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方位融合起来,构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为推动学校、学生、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育人、发展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发挥大学文化的发展价值,确立发展的教育理念,把人的发展、大学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其一,发挥大学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拓展大学文化的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实践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以活动、课程、实践、交流等方式和载体推动大学生各方面的自主发展。其二,挖掘大学文化的发展性因素,构建大学主体性文化。把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鼓舞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实践教育,推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具体的实践养成活动中。其三,确立学校文化育人的方向。明确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趋向,在教育目标中强化学校引领学生走向理性与自为的功能责任,展示大学推动精神发展的重要性,使学校在文化环境构造、文化意义引领、文化活动体验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铸魂育人的坚实堡垒。最后,将构建大学文化与国家发展方向、目标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成为优秀国民素质培养的积极影响源。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挥大学文化在价值指引、政治认同、道德理想、公民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制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施方案,落实培养大学生的价值理性、道德信仰、文化传承力的基本任务,启发他们自觉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生产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效应对大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二)树立创新的理念,将大学文化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合起来,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发挥大学文化的创新价值,把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统一起来,让创新思想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其一,发挥大学文化的创新性,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观,代之以潜能开发、创造强化、责任自主、发展自觉等系列化的创造性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推动教师积极开展工作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模式创新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意识,在教育者群里形成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学生观。其二,营造浓烈的创新文化氛围,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和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源泉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通过先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挖掘和培养,以实现“八个相统一”为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在教学内容设置中融入创新技巧、创新才能的思想背景,发挥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功能,强调创新知识的作用和影响,孵化学生创造性的愿望。其三,鼓励与推动教师开展大学文化创新创造,在文化创新中培育创新型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建立创新性课堂生态。以文化育人为基础,将生活教育、文化融入、社会思潮、民族使命等价值内涵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课堂中展示出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精神激励、价值引领、行为强化的载体,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传统优势与现代优势相统一,营造创新性课堂生态环境,切实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在师生交流中成为学生创造活动的鼓舞者,帮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创新的探索者、执行者和模范者;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启蒙者,通过道德文明与法律规约对大学生进行内在与外在的合力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素质高度、思想深度为原则,抓住他们思想引导、思维发展、能力磨炼的关键期,能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树立人文的理念,将大学文化意义彰显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员化结合起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个性化与科学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青年的教育,是面向生活在社会具体情境中的青年教育,客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青年的社会化进程,重视个人心理、身体、道德、精神的发展、个体人格的完善。大学文化的人文性是大学文化意义的集中体现,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根本。发挥大学文化的人文价值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守持人的主体性发挥及人的发展性延续。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大学融入精神文化取向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视与叩问,在价值的应然归置中塑造学生精神灵魂,培育与铸就大学生的精神理想。将大学文化意义转化成大学生精神灵魂走向的固定剂,使之融入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发挥激发、引领、鼓舞和守护的作用,把文化意蕴让文化价值辐射人类、国家与社会。通过精神层面的启发引导和行为层面的示范标杆,推动与引导大学生成长为人文社会的建设者。对此,高校可通过仪式教育、制度教育、榜样教育、道德教育,从认同、规约、示范、践行四个方面开展人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审视下,创设个性化的思政课堂、科学化的思政载体、有效化的思政活动,使学生在教育活动影响中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坚定的政治自信,在“立德”中“成人”,成为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

(四)树立审美的理念,将大学文化的审美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系统化结合起来,打造“美好生活建设者”的育人模式,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领略奋斗的魅力及人生的美好,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大学文化含纳的艺术性表征及和谐性情态是美德的成分,有着激扬生命创造、生命完善、生命境界、人性完美的美育价值。大学文化的审美性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具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需要的价值。将大学文化的审美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系统化结合起来,打造“美好生活建设者”的育人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然指向。

1.以大学文化的美育功能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审美化、实践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往生活化的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扎根学生的生存、生活、现实的实际需要。通过创设“走进大学生”的系列文化活动,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境遇,设计活动内容解决他们成长发展所遇到的生活困境,建立针对性的发展指引机制。

2.对大学文化进行审美化的转化,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达形式。革新大学文化的表达形式,将文化的内涵以活生生的审美教育活动表现出来,强化大学生对真善美的道德感知,升华对美的领悟,形成追求美的愿望,进一步强化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正确劳动观念的培养等方式,发挥文化育人的美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审美人格。

3.将大学文化美育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结合,加强“美好生活”素材的挖掘与阐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推动“美好生活”思想进入大学生生活实践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为学生欣赏美、崇尚美、建设美的坚实堡垒和动力源泉,并推动他们成为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创造者和引领者。高校要致力于社会功能的发挥,将“美好生活”观念的建构与培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融合起来,在教育内容上拓宽广度,在教育实践上强化引领,把实践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实践领域,推动大学生在“美好生活”领域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把理论建设与社会行动高度统一起来,把履行教育功能与建设美好国家、美好社会结合起来。这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宗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

文化育人的功能与作用尚需深入挖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仍在探索的路上,高校在其中当有所作为,为此而努力。本文通过对大学文化价值意蕴的挖掘,探索文化育人、文化铸魂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眭依凡,等著.大学文化思想及文化育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张典兵.论大学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11(2).

[3]刘济良.走向人文化的教育——新世纪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

[4]夏文斌.文化强国与大学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4(11).

[5]蒋梦麟.西潮·新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

[6]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王长乐.试论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2001(5).

[8]杨东平.走向公共生活的教育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姜乃强.叶朗:让美育光芒照亮学生的人生[J].教育家,2015(12).

[11]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019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GXSZ092;2020年度学校优秀青年学者项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XZ2001;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弘扬中华优秀垦殖文化研究》,课题编号:18JDSZK051。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价值意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