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姆《面 纱》中的记忆书写

2020-04-12魏韵玲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面纱

魏韵玲

摘   要: 本文以记忆书写为视角,分析毛姆小说《面纱》中的记忆如何推动凯蒂实现女性身份认同的重构,由此展示记忆在文学表达中体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作家通过记忆书写治愈过去经历的伤痛,实现记忆与现实的和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 《面纱》   记忆书写   身份认同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和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毛姆一生游历过许多国家,美国作家泰德·摩根(Ted Morgan, 1932—)曾说:“在英国文学中,他(毛姆)的作品最富于异国情调。”[1](6)毛姆的作品《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1919)、《刀锋》(The Razors Edge,1944)等都成为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学作品,都表现出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及对人性的永恒拷问。《面纱》(The Painted Veil,1925)是毛姆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唯一一部以故事情节而不是以人物形象为契机发展而成的小说。这部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全球上映,获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好口碑,被美国“国家影评协会”评为2006年度十佳电影;2007年又获第64届金球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电影收获的成功令这部小说获得更多世人的关注。

《面纱》是毛姆根据自己1919年在中国游历四个月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的。小说以英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英国女子凯蒂(Kitty)与周围人的经历。凯蒂拥有美丽容颜但内心却无知浅薄,匆忙接受细菌学家沃尔特(Walter)的求婚,并随之来到香港。凯蒂根本不爱沃尔特,加上他本身性格既孤僻又木讷,凯蒂感到婚姻生活十分无趣,于是与已婚男子、香港助理辅政司查理(Charles)邂逅并堕入情网。然而,两人的私情很快被沃尔特发现。凯蒂因查理的无情而心灰意冷地跟随沃尔特来到霍乱盛行的中国内地湄潭府工作。在这片被疾病笼罩的地方,凯蒂目睹了修女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大家合力抗击霍乱的决心。凯蒂开始觉醒并改变自己,参与修道院工作。沃尔特染上了霍乱并不治死亡之后,凯蒂为了保护腹中的孩子而重返香港。凯蒂拒绝查理的挽留,决意与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在叙述过程中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记忆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内驱力,亦是把握这部小说思想、艺术内涵的重要视角。

一、何为记忆书写

人类对记忆的认知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有关记忆的研究已经不再专属于神经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逐渐成为文学家、史学家、传媒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领域。记忆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再现,是“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外显恢复”[2](2)。记忆是记忆主体站在当下立场对于过去的建构,因此记忆不能原封不动地书写下来,而是记忆主体在面对庞杂的过去经验时,通过筛选后进行重构和再现,所以记忆与真实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作家在个人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真实与虚幻相结合,通过记忆书写创作文学作品,将过去、现在及未来搭建起桥梁。

二、凯蒂女性身份认同的记忆书写

小说《面纱》以沃尔特发现凯蒂和查理私情为开篇,之后融入凯蒂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将记忆与现实建立联系。凯蒂在回忆中将不幸福婚姻完全归咎于母亲的贪慕虚荣,却没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对查理失望之后,凯蒂决心前往湄潭府,途中“翻来覆去地回想着查理办公室中那揪心一幕的每个细节”[3](86)。起初在湄潭府凯蒂深受思念和梦境折磨,看到疾病肆虐,一心只想逃离这个地方。弗洛伊德认为在抑郁(Melancholia)阶段,受创者尚囿于过往记忆强迫性地在脑海中重现过去的场景,在慢慢接受痛苦现实的过程中修复受伤记忆。当凯蒂来到修道院,听见修女对丈夫沃尔特的赞扬,开始对他有所改观。加上沃丁顿对查理的评价:“他内心里根本不在乎世界上的任何人,除了他自己”[3](100),“他偶尔也会逢场作戏,但都不太当真。他很狡猾,不会让那种事持续太长,省得给自己找麻烦”[3](102),让凯蒂真正看清楚查理虚伪的面目。此时的凯蒂心中有所触动,不再讨厌和怨恨沃尔特,并承认“他具备非凡的品质”[3](127),有“一种奇特、不吸引人的伟大”[3](127),认为查理“不过是个庸常之人,只有二流的品质”[3](127)。凯蒂在回忆和现实中做出冷静判断,放下之前完全被感情支配的盲目,从沉溺的回憶中抽离出来,内心慢慢成长。

真正让凯蒂发生巨大转变的是修女面对致命霍乱时依旧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与病魔抗争。受到触动的凯蒂主动向沃尔特提出到修道院工作。凯蒂从回忆中走出来,发现自己“从早到晚都无所事事”[3](138),并“觉得这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一想到自己闲着就坐立不安”[3](138)。凯蒂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她开始恢复元气,变得更舒心、更强壮了”[3](149),凯蒂情绪发生转变,内心获得肯定和满足。内心的强大让她逐渐忘记查理带给她的伤痛,“她感到自己的心在胸膛里狂跳,她痊愈了。她现在再想起他,已经无所谓了,她已不再爱他。哦,她真的摆脱了,这真是一种解放啊”[3](149),并为自己的愚蠢而感到奇怪和悔恨。正是悔恨(Remorse)这种情感的萌发才使凯蒂能够与过去和解。以色列学者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1939—1962)在论著《记忆的伦理》(The Ethics of Memory,2002)中指出,在希伯来圣经中懊悔是悔罪的重要因素,虽然无法改变过去,但能够改变我们对过去的解释[4](189)。凯蒂感受到了内心的解脱和自由,意识到女性的价值,增强自我认同。在凯蒂得知自己有了身孕之后,不愿意欺骗沃尔特,因为此时的她已经“变了个人,她认不出自己了。虽然她内心深受触动,但她灵魂中似乎有一个旁观者在恐惧、惊奇地看着她。她必须说实话,撒谎似乎并不值得”[3](165)。

凯蒂回到香港,面对母亲的去世和与父亲的重新相处,所有与家庭的回忆都涌入她的脑海。她放下母亲带给她的成长伤害,并且希望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文中结尾写道:“过去已经完结,逝者已然安息。这样是不是太过无情?她满心希望自己已经学会同情和博爱,即使不知道什么样的未来在等待着她,也感到内心有一股力量,无论将要发生什么,她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接受。”[3](253)此时的凯蒂再也不是过去的自己,在经历过起伏磨难之后,她已寻找到自己的女性身份认同,希望余生与父亲和女儿过上真正向往的生活。凯蒂承认自身错误,寄予未来美好的期待:“我向来愚蠢、无德、令人憎恨。我已受到严酷的惩罚,并决心让我的女儿远远避开这一切。我要让她无所畏惧、真诚率直。我要让她独立于他人,把握自我,像一个自由人那样接受生活,要比我活得更好。”[3](252)想要把自己心灵成长的体悟和力量带给女儿。

记忆并非静止和固定的。凯蒂在不同的场景之下,记忆在过去与现实之间逡巡往返,不断地被打破重组,不断地有部分内容被摒弃掉,又有新的内容补充进来。在对记忆的积极建构与重构过程中,凯蒂的自我人格逐渐得以健全发展,在获得女性身份认同的同时,她用爱与救赎获得了生命价值,最终实现与往事的和解,在回顾和展望中重获新生。

三、毛姆记忆书写的自我疗愈

“记忆是一种主体的精神存在,它以各种或隐或显的方式左右着人们的生活,而写作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永远也无法剥离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双重规约。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当个体与世界建立联系时,他的所有感受、体验和经验,便以记忆的方式储存在自己的生命里”[5](139)。作家通过创作传承记忆,并用记忆丰富和深化叙述,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想象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最终使读者进入他们所书写的记忆世界。毛姆曾说:“一个小说家只有把自己早年就已经有所接触的人物作为原型时,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人物形象。”[6](155)毛姆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中接触到的个体形象,通过回忆重构过去。《面纱》中凯蒂获得女性身份认同,标志着作者内心的自我认可及治愈的过程。

童年的毛姆在双亲去世后,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他从法国到英国,开始寄人篱下的生活。11岁的毛姆出现了口吃的症状。家庭的不幸及同学的嘲笑欺辱令毛姆逐渐变得自卑、缄默、孤僻。青年阶段毛姆学医的经历让他在疾病和死亡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情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兴盛稳定时期的结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家们开始质疑昔日维多利亚时代的信仰,精神与信仰危机爆发[7](3)。毛姆在弃医从文之后试图寻找精神归宿,将目光投向东方,因此在1919年末来到中国旅行,写下游记《在中国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1922)及小说《面纱》。

《面纱》是毛姆结束在中国的旅途之后,凭借对中国记忆的书写和创作。不论从人物性格抑或是故事情节,都可以找到毛姆个人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子。沃尔特在婚姻中的羞于表达、孤僻及细菌学家的身份与毛姆的离群谨慎、隐藏情绪十分相似。加上沃尔特带着凯蒂远离生活的家来到湄潭府,也恰似毛姆一生的漂泊经历。毛姆在英国的生活找不到亲人的呵护和灵魂的归属感,他就像是一个异乡人。为了找到“自我”,他的大半生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毛姆没有固定家的孤寂感体现在他多部作品中。他的作品中一直强调要寻找能够使精神和心灵安定的家园。例如《刀锋》中拉里拒绝高薪工作,到世界各处寻找人生的意义;又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抛弃稳定的事业及和美的家庭,逃离到塔西提岛上潜心研究绘画。《面纱》中道家思想对于凯特的觉悟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出毛姆对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肯定及对神秘东方文化的向往。毛姆也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繁华只能造福一小部分人,并不能使西方大众真正幸福,希望通过东方文明弥补西方人精神的缺失。

毛姆通过创作和书写记忆能够帮助他挣脱痛苦的过往的枷锁,并从中获得疗愈。在毛姆的作品中,我们总是可以感受到文本呈现的人和事都是毛姆将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转化到作品中的真切的感觉,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底层百姓身上,细腻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四、结语

追忆过去意义重大,对我们具有教育意义与借鉴价值。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理解依赖于对往事经历的记忆。我们以种种方式主动地寻求线索,对自我、对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然而,过于执着于过去的记忆,必然会束缚人的发展,导致思想的愚昧与僵化。斯维特兰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1959—2015)在《怀旧的未来》(The Future of Nostalgia, 2002)一书中更多地把立足点放在当下和对未来的期盼。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曾说:“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来说,只有当记忆凝聚了过去的印痕和未来的计划,只有当记忆允许人们做事时不忘记他们想做什么,允许人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而又不停止他们所是的,允许人们是他们所是的而又不停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记忆才真正重要。”[8](13-14)因此,应该在立足记忆的基础上建构有希望的未来。作家在书写记忆的过程中与过去自己的经历和解,获得内心治愈,通过作品的创作直面过去,展望未来。

毛姆的一生漂泊流浪、居无定所。他通过旅行不断追寻自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毛姆曲折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单一平面化的,每个人的身上都显示出人性的复杂。毛姆基于其在中国游历的记忆创作了小说《面纱》,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存在多面性,并没有明显的善恶界限,使故事更加耐人寻味,在不同情境之下令读者打破对人物原本的认知。女主凯蒂最终实现自我救赎和重生,是毛姆对于宽恕及释怀过去的深刻思考。英国作家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1941)曾将创作视为恢复创伤记忆的手段,认为“这种‘打击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事实;我用词语将其变成现实。唯有将其付诸文字,方可使之完整,整体性使之失去了伤害我的效力”[9](72)。在伍尔芙的作品中能够读出对生命及生活真理的思考。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的内心深处残留着早年时期精神失常的母亲所造成的创伤。她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复现记忆并接受创伤和损失,并进行自我疗愈的过程:“她得到了一个世界,而不只是一种写作方式。”[10](135)

记忆书写的过程令作家借助记忆书写获得的疗愈力,将过往与当下感受相连接,在创作中重塑自我。治愈痛苦过往造成的創伤需要受创者直面过去,倾诉创伤经历,重塑过往以摆脱其羁绊,获得对生命的希望。文学作品的记忆书写诠释了文学创作重塑生活的潜在能量和疗愈功用。博伊姆认为:“创造性的怀旧揭示了时代的怀想,未来正是在这些幻想和潜力中诞生的。我们怀旧,怀念的不是过去的存在方式,而是过去可能存在的那种方式。我们所力求在未来实现的,就是这类的过去的完美。”[11](395)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在回望过去的同时,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当下现实,在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记忆中思考人生历程,重构记忆,才能释怀过去的伤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泰德·摩根.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M].梅影,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面纱[M].于大卫,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4][以]阿维夏伊·玛格利特.记忆的伦理[M].贺海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余华等著.文学:想象、记忆与经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巨匠与杰作[M].孔海立,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8][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9]Woolf V. Moments of Being[M]. New York: Harcourt, 1985.

[10]Kalstone, D. Becoming a Poet[M]. New York: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1989.

[11][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面纱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冥王星的面纱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