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写作理念下宁夏高职院校本土红色文化育人研究

2020-04-12牛海涛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

牛海涛

摘   要: 宁夏本土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意义深远,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育人资源。当前,部分院校在这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构建非虚构写作平台,引导学生以体验生活等形式,对本土红色文化进行调研、整理,在创作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同时,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   非虚构写作   高职院校

为了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育人的相关研究,本文从非虚构写作理念出发,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利用本土红色文化开拓育人新路径,引导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调研、整理与传承中,让红色精神之火铸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宁夏本土红色文化分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综合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宁夏红色文化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了民族团结精神,呈现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别。

(一)宁夏红色文化的分类

1.物质形态

宁夏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指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各种历史实物。如青石嘴、老龙潭等红军长征发生激烈战斗的地区;如银川鼓楼、玉皇阁等革命年代办公地旧址;如毛庄村毛泽东长征宿营地、吊堡子邓小平旧居等英雄故居。近年来,在将台堡建立了三军会师纪念馆、在六盘山顶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遗物,一起构成了宁夏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

2.非物质形态

宁夏红色文化的非物质形态主要指党带领宁夏人民从革命、解放到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中凝练出的精神文化。例如,“长征精神”这棵大树上长出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这根可贵的枝条,伸出红色荫凉,守护宁夏这方热土。红军西征在宁夏同心、盐池等地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歌谣,如《红军打宁夏》小调等。改革开放时期,宁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练出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将台堡“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等富有宁夏特色的红色精神,鼓舞着宁夏人民永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二)宁夏红色文化的特色及价值意义

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是宁夏红色文化的显著特点,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境内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他们踊跃参加到革命斗争中。例如,抗战爆发以后,青年农民马思义接受党的指导,创建抗日骑兵团,为宁夏地区的解放英勇抗战。因此,爱国家、讲团结是宁夏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要义。

宁夏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在于,第一,宁夏的革命历史深刻证明了,沒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宁夏的解放,就没有宁夏今天繁荣的发展局面。第二,记录了宁夏革命先烈的赤诚和鲜血。他们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为正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第三,弘扬了宝贵的红色精神,鼓励宁夏人民保持最初的理想,自强不息。

二、宁夏几所高职院校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宁夏几所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主要存在部分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较片面、红色文化教学趋于形式化、传播媒介和话语形式单一滞后等问题。

(一)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较片面

对宁夏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水平不一,一些教材、书籍缺乏对革命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同时,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化,对于党领导宁夏人民在新时期建设中发展凝练出的红色精神认识不足。

(二)红色文化教学趋于形式化

由于时代相距较远,青年大学生仅仅依靠阅读书本、参观纪念馆等方法,不易真正感受到革命年代的心跳,进入他们记忆的红色文化呈现碎片化、断裂性,没有串珠成链。由于大班授课制的局限,教师精力不足,难以关注到学生的现实需求,讲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相对缺乏,一些学生为应付考试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教育效果欠佳。

(三)传播媒介和话语形式单一滞后

当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大学生中相当流行,幽默风趣的内容吸引了众多青年,红色文化的传播多依靠传统媒介,缺乏时代气息,与VR等一些新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力度不够,作用发挥有限。话语表达较为严肃,多为说教式、宣讲式,对大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诚然,红色文化本身是非常严肃深刻的,但是不代表传播形式也要枯燥呆板。

上述问题,其实都说明利用红色文化开展育人工作需要开拓新的路径,应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红色文化,主动探究、体验、还原红色历史,挖掘红色精神的矿藏,构筑精神大厦。

三、以非虚构写作活动为载体,开拓本土红色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非虚构写作指的是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借助文学手段真实记录现实生活,从而透视真相、揭示本质的写作形式”①(22-26)。作者要参与、融入、沉浸到所要记录描写的群体和生活中,从而获得亲身体验和切实感受,实现记录生活的真实性。

(一)非虚构写作平台建设

近年来,许多网络公司相继建立非虚构写作平台:2015年,腾讯网成立“谷雨实验室”;2016年,凤凰读书开辟“有故事的人”专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生命线的高职院校,建立以红色文化传承为主题、采写活动及课程为主体、媒介融合为依托的非虚构写作平台,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拓宽育人路径、促进宁夏红色文化传承利用的有效方法。

建设好一个平台,必须有完善的管理机制、训练有素的业务人员和各种推广活动。一是建立从指导教师、院系、宣传部门到党委的逐层审核机制,把政治标准作为审稿的第一标准。二是定期安排编辑外出学习锻炼,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新闻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提高稿件的质量,增强宣传效果。三是落实网络和现实推广一体化的模式。例如联合其他高校、作协、书店、网络媒体等举办沙龙活动,树立平台的良好形象。

(二)非虚构写作活动开展

1.习得文类成规。针对高职学生阅读不足、训练缺失的现状,可以首先开展非虚构经典作品的学习。从斯诺《红星照耀中国》、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经典作品中,学习选题、构思、场景、视角、人物等方面的写作技巧。针对经典段落,可以采用严格的模仿练习,尽量做到和原文在字数、句式、结构、用字、风格方面完全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思考“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果是我会怎么写,我和作者差在哪里”等。通过不断追问,学生渐渐领会作者运思行文的苦心,为写作积累经验。

2.深入红色生活。要在红色地域生活下去,和红色历史的见证人做朋友。“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②(1)。非虚构写作,就像这里强调的民族志写作一样,也要来到要描写的地域和人群中,并且要融入他们的生活。梁鸿写出《中国在梁庄》,季栋梁完成《上庄记》,就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乡村,细致观察、深入思考,获得了有价值的材料和入木三分的见解,才写出了反映中国农村现状的好作品。

3.追溯红色历史。在正式的采写活动开始之前,要学习民族学实地调查法,查阅宁夏地方志书、红色档案,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拉好一个提纲,写清楚这段时间的行程,要拜访谁,他有什么样的经历。要携带摄影、录音设备,便于记录受访者的一言一行,为下一步的写作留下翔实的细节。在实地采访时,可以携带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赢得受访人的好感。与受访者有关的人物,也要尽量拜访,他们的话可以相互印证,必须原原本本记录,不能添枝加叶。采写期间还可以参观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瞻仰英雄的精神丰碑,获得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升华,并与同龄人分享这种体会。

(三)非虚构文学作品成型

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田野调查积累的大量资料要转化成作品,发布在平台上,送到读者面前,工作才算完成。

1.酝酿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意识在许多材料之间穿梭,忽然打通所有通道,豁然开朗,灵感涌现的一种创作状态。“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③(129)。阅读经典时,常常为作家说出了心里话而激动,那些话都是我们原本已知但没有意识到的想法或感情,也是一种艺术发现。作者要深入潜意识层面,反复在脑海中过滤各种红色资料,努力发现它们共同的线索或模式。当你找到了这种联系,再辨认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就像以个体的生命拥抱一个永恒的、宏大的红色生命,以红色之火燃烧自己,从而获得重生。

2.完善艺术构思。当有了艺术发现之后,作者还要通过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意识与無意识等构思方法谋篇布局。普利策奖获得者汤姆·弗伦奇建议“绘制一张图表,将故事的主线标注出来,借此寻找最简单的讲述方法和最自然的表现途径。如果图画不出来,就意味着你还没有弄清楚故事结构”④(18)。基本轮廓建立之后,还要考虑故事、叙述时间、叙述声音等因素,行动的人物、完整的情节、明确的场景构成了事件,一个事件推着一个事件向前发展,就构成了故事。叙述时间,涉及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前者对后者的扭曲、重复等,会在情调、节奏等方面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叙述声音即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态度在讲故事。年轻人讨厌枯燥的说教,因此应当把话语权交给他们,倾听他们在红色文化调研、写作中的心路历程。

3.剪裁艺术形式。写作就是写了再写,师生们只有通过不断再创作,才能受到红色精神的深刻洗礼。首先,作品完成后即扔开,放置两周左右时间。再次打开后以全新的眼光思考“作品的主题明确吗,结构是否完整清晰,人物多了还是少了”等。中稿阶段,着重检查故事开头,可以对经典作品的开篇进行创新性转化后为我所用。看看故事的片段是否衔接得当,叙述的节奏变化是否合理。当然,以上各个阶段不是静态的,在推敲文字阶段,对于整体结构可大刀阔斧地修改。

宁夏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应加强写作平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汇聚资源优势,为大学生红色写作活动常态化提供坚实的保障,使宁夏红色文化在高校扎下深根、展开绿荫、面向未来。

注释:

①刘维维.“非虚构写作”理念下影视剧题材创新研究[J].电影文学,2020(11).

②詹姆斯·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④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克·哈特.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

[2]詹姆斯·克利福德,马库斯.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9.

[4]刘维维.“非虚构写作”理念下影视剧题材创新研究[J].电影文学,2020(11):22-26.

[5]朱晓军.非虚构与非虚构写作[J].当代文坛,2019(06):97-101.

[6]王晖.非虚构:链接于文学与影视之间[J].当代文坛,2019(06):91-96.

[7]袁雪.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创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8]石培琳.田野调查法在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中的运用[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9]陈琦.非虚构写作平台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

[10]李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38-40.

[11]卞成林.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05):9-13.

[12]丁晓原.报告文学,作为叙事性非虚构写作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2020,40(03):76-83.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