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发展探究

2020-04-12吴坤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

摘   要: 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翻译研究和汉英翻译教学的实际,从我国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对汉英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发,致力于学习者汉译英能力的发展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教学实例分析等方法,对汉译英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阶段和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探索笔译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汉译英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汉译英能力   本科笔译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国内外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主战场,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有大的提升空间。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其英语专业学生的生源组成和学习特点有一定的特殊性。提高民族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能为西部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对全国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译英翻译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著,这与翻译人才的短缺和对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的不足产生矛盾。由此,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翻译能力的概念、构成及发展的阶段性

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Orozco(2000)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需要了解的有关翻译的内容,包括理论、原则、规范、语言、技能和职业。刘宓庆(1987)认为翻译技能(笔译)主要包括:理解原文的能力、译语表达能力、文体适应能力和使用变通手段的能力。姜秋霞和权晓辉(2002)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和转换能力。文军(2004)提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PACTE(2000)研究小组(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提出,翻译能力是译者“进行翻译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马会娟和管兴忠(2010)在PACTE提出的能力模式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汉译英能力包括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及查询资料的能力。王树槐和王若维(2008)在《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天赋说、建构说、转换说等十一种关于翻译能力构成的学说,以及关于发展层次的五个学说。刘和平(2011)指出,翻译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语言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阶段和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阶段。

三、对学习者汉英笔译过程中问题和需求的调查

由于生源地英语教育水平、学生学能和动机等方面的差异,民族高校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迥异,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复杂多样。与普通高校不同,民族高校面对的学习者群体的情况比较复杂。对研究对象的民族情况、学习经历、学习特点、困难和需求等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有助于提高笔译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翻译能力。该研究以本校2018级两个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班68名学生为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全部收回。他们分别来自汉族、回族、壮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土家族、哈尼族、苗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黎族、维吾尔族、撒拉族、仡佬族、普米族等16个民族。

问卷调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和英语水平,这与所在地域、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理念和师资水平相关。全部学生在入学前已学过英语,其中,初中阶段开始英语学习的学生占56.5%,小学开始学习的比例为37.7%,高中开始学习的占4.6%,幼儿园开始学习的为1.2%。可以看出,民族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授课对象是一个以汉语为主、多元文化共生的群体,其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

另外,针对学习者汉英笔译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等确定了访谈和问卷问题,受访者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调查结果显示,95.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英语词汇量;92.6%的学生认为困难是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对常用的表达法不熟悉,不能准确地道地表达原文的意思;52.3%的学生困难在于语法薄弱;33.5%的学生认为问题是如何保持原文的风格;40.7%的学生认为困难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15.3%的学生困难包括汉语水平有限,对原文的理解不到位;63.2%的学生认为英汉转换能力不够,翻译需要提高技巧。可以看出,在汉译英翻译能力构成要素中,语言表达能力应占据核心地位,这在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困难中可窥见一斑。语言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本科笔译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翻译技巧需要再提高,说明学生有进一步了解翻译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翻译能力的需求;文体风格保持和文化元素再现等方面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困难所在,换个角度看,或许是学生的文体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比较薄弱,在今后的笔译教学中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语言外能力的培养。

四、以发展学习者翻译能力为核心的笔译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

笔者依托教改项目,在2018级英语专业第四学期笔译2课程的教学实例中选取学生有代表性的譯文进行分析。笔译2即汉英翻译,在我院英语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笔译1为英汉翻译,第一学期开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新世纪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吴坤,2020)

(一)斟词酌句,在实践和反思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汉译英的困难集中在语言层面,具体体现在选词、造句、惯用法的使用和审美再现等方面。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翻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笔译质量与译者语言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例1   原文:希望你有机会来中国访问。

译文1:Hope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hina.

译文2:I hope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hina.

译文3:It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hina.

译文1缺少“希望”的主语,为口语化表达;译文2添加了主语“I”,符合英语“主语突出”的特点;译文3使用了“Its hoped that...”的句型,比较正式地道,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学生在译后反思中提道,锤炼语言,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是保证汉译英质量的关键。

例2   原文: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译文1:The Chinese nation is a nation of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We have created the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 We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and follow a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译文2:The Chinese nation has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who has created the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and follow a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译文3:The Chinese nation has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with which it has built the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we can expand and follow the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译文1使用分译法,句子之间逻辑不明,关系不够紧密;译文2使用了“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但使用从句并无必要;译文3使用了“with which”引导定语从句,主从句逻辑关系明确,使用得当。从学生译后的互动讨论和反思中可以得知,学生对翻译文本的内容表现出兴趣,对译文3的遣词造句水平表示认可,对较复杂的汉语长句的翻译表达了畏难情绪。

(二)对比变通,在讲授和互动中提高策略能力。

策略能力是指译者能够注意词语、句子结构、文化元素等的转换,善于发现母语和译入语的特征及差异,能选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得体处理在语言转换时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例3   原文:在此背景下,大家对中国经济前景都十分关心。

译文1:In this context, people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Chinas economic future.

译文2: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future of Chinas economy has arrested much attention wildly.

译文3:In this context, Chinas economic prospects are very concerned by everyone.

译文1的主语“people”与原文主语“大家”保持一致;译文2使用物称主语“the future”,突出了“中国经济前景”的主题,但“arrest”和“wildly”语气过于强烈;译文3也使用物称主语,“prospects”一词选取精当,而后使用被动语态符合英语行文的特点。笔者授课时介绍了另一译文“In this context, Chinas economic prospects has become an issue of universal interest.”在互動讨论中,学生表示“become an issue of universal interest”正式得体,为变通之举,也认识到语言对比是提高策略能力的必由之路。

例4   原文:这对年轻夫妇并不相配,一个是西施,一个是张飞。

译文1:The young couple are not suitable. One is Xi Shi, the other is Zhang Fei.

译文2:The young couple are not well-matched because one looks like Xishi(a beauty who lived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hina),and the other looks like Zhangfei(a rough man who lived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of China).

译文3:The young couple is not well-matched. One is a Xishi—a famous Chinese beauty, while the other is a Zhangfei—a well-known ill-tempered brute.

在讲解互动中,对以下内容达成了一致:译文1对西施和张飞两位历史人物只进行了音译处理;译文2和译文3都考虑了文化元素的转换,对历史人物进行的文内解释有助于读者了解原文的真正内涵,但译文2不够简洁,建议译文3增加“ancient”一词,即“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beauty” 以明确人物所处时代。

(三)拓展主題和百科知识,提高文化敏感性,培养语言外能力。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还需要了解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提高文化能力。

例5原文:孟子对心与感觉器官的称谓,用于对大人与小人的区分。耳、目等感觉器官为“小体”,耳目之官不具备思考与辨别的能力,因此在与外物的接触中易受外物牵引。人如果仅仅依循于“小体”,则会陷于物欲,是为小人。心为“大体”,心天生具有思考与辨别的能力。人如果能够确立“大体”的主导性,则可以通过心的作用,发现并不断扩充心中固有的善端,不为物欲所蒙蔽,是为大人。

以上文本蕴含古代先贤的思想,传播中国智慧须架起翻译的桥梁,对于“大人”“小人”“大体”“小体”的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选取此段文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强化语言外知识积累的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贴近实际、符合课程思政的思想和要求及含有语言外知识是翻译作业选材时应考虑的;反思分享和互动讨论是笔译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同年级学生的翻译各分项能力不同,甚至差异悬殊,但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针对性训练,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发展仍是动态上升的过程。

五、结语

基于形势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本文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探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通过教学实例分析探讨了以发展学习者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笔译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汉译英翻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Orozco M. “Buildin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rainee Translators”[J]. In C Schffner and B Ad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199-201.

[2] Pacte. “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J]. In A Beeby, D Ensinger and M Presas(eds.),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jamins, 2000: 99-106.

[3]姜秋霞,权晓辉. 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11-15.

[4]刘和平. 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5]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6]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0(5):39-44.

[7]王树槐,王若纬. 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8]文军. 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5.

[9]吴坤. 生态翻译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文教资料,2020(17):199-201.

基金项目: 2019年北方民族大学一般科研项目“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2019XYSWY11)。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
“三网三屏”融合发展对构建民族高校新闻传媒新格局研究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项目实践的民族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