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后扶贫时代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力量
2020-04-12李云才
李云才
后扶贫时代接续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到:从精准脱贫到巩固脱贫成果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从精准脱贫到致富乡村是一个不断加持发展的过程,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性是一项重大战略,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更多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律的经验与方法。
定格在2020年11月23日下午。随着贵州省正式宣布该省的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中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这既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创举,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减贫事业的重大突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鄉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党和政府用掷地有声的气魄、民生为本的理念、竭尽全力的措施、环环扣紧的方法、坚韧不拔的毅力,兑现了向人民和国际社会做出的为减贫事业作出贡献的庄严承诺。站在后扶贫时代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上,如何实现两者的相融相进,一体前行,尤其要把握其逻辑的力量。
在脱贫攻坚的调研和民主监督深入实际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人认为脱贫攻坚就是“雪中送炭”,乡村振兴就是“锦上添花”。乍一听,似乎有道理,但如何从“雪中送炭”去实现“锦上添花”呢?毫无疑问,脱贫攻坚是一个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对象的心坎上,使扶志扶智扶能结合起来,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使激情燃烧在送走贫困的伟大洪流中,使团结与合作、责任与奉献、内生与外延都释放出磅礴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打下重要的物质基础,也积累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但乡村振兴就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这源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转换、涉及城乡改革要啃硬骨头和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能一蹴而就。换言之,乡村振兴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发展导向,是一个“缺啥补啥”和具有中国特色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补短板强弱项也是“雪中送炭”,是迎着朝阳出发的“雪中送炭”。
后扶贫时代接续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到,从精准脱贫到巩固脱贫成果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正如国务院扶贫办负责人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绝大多数实现脱贫。但由于大病、残疾、灾害、产业失败和就业不稳等方面原因,一些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进行了摸底调查,约有500万人存在返贫致贫风险,迫切需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应当看到,一方面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另一方面存在“不进则退”的风险。多数脱贫对象的“后手”是依靠产业脱贫、创收脱贫,如何防止“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始终是一个问题。况且,在外出务工、产业扶贫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造成了深层影响。帮扶工作组在“消费扶贫”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可以考虑设个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能等他们返贫了再补救。通过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调控补策,防止返贫与促进发展双管齐下。
后扶贫时代接续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到,从精准脱贫到致富乡村是一个不断加持发展的过程。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致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但农业的弱质性、产业的滞后性、抗灾能力的脆弱性、基础设施条件的不适应性、生产效率的相对低下,均反映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要解决投入边际效应、规模边际效应、产出边际效应过窄的产业状态,还需要走出一条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又不让小农户掉队的经营管理之路、产业多元化管理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它具有发展阶段、产业演进、机制变革的重要特征,必然走向以工业化、城市化主导下的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后扶贫时代接续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性是一项重大战略。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长期的城乡双轨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滞后的农村发展格局、区域差异发展格局、产业梯度发展格局,非均衡非协调特征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实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方法创新、发展动力创新和发展举措创新,去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性。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着重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等方面作为“十四五”规划及远景发展目标。体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高质量保护、改革走向“深水区”、巩固脱贫成果的硬指标、硬任务、硬措施。并强调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脱贫成果及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缕璀璨霞光。
后扶贫时代接续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到,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更多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律的经验与方法。乡村全面振兴从规模的广度来看,需要乡乡村村振兴,尽管在实施中有进度的差异性;从内涵的深度来看,需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显然,它具有内在联系性,要探索它的发展阶段性、成长规律性、措施有效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不乏重点投入的“典型村”“示范村”“样板村”“目标村”“锦上添花村”,有些村不惜代价性强,产出效益差;“观赏”性强,推广普及性差;阶段代表性强,持续发展性差。如果缺乏内生动力、产业支撑、市场需求、得力组织、人才保障、制度护航,任凭投入膨胀,也无法支撑起振兴的大厦,许多投入甚至成为资源巨大浪费的“负资产”,造成未扶村心理失衡。要把有限的资源、资金投入到需求广泛的乡村、产业、项目、领域中去,要讲究科学规划的先导性、循序渐进的步骤性、边际效应的可探索性、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产业发展的可靠性、全面振兴的协同性以及为民办实事好事的持续有效性,不能敷衍塞责,不能好心办坏事。要把握好后扶贫时代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力量,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副主委)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