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经济发展的六个着力点
2020-04-12龚震
龚震
未来五年,也就是“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应着力于稳定、创新、人才、法治、安全、质量这六个关键点。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2020年还有着特殊意义:一是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将完成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二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意味着我国在2020年之后的未来五年发展,又将有一次新的“引路”。
在当前时期和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国还将处在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和蔓延带来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以及各国在当前可能改变或长期调整其宏观政策等因素,使我國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竞争将更加激烈,产业结构在这种趋势下必然会经历一系列调整,其中既有政策的要求也有市场的驱动。
结构调整将带来阵痛,一是原产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如其能力是否胜任新产业的要求,是否影响就业并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问题;二是资源问题,如产业结构转变是否影响原有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资源是得到优化还是被浪费等问题;三是竞争力问题,如结构调整后能否在市场上继续存活等问题;四是政策动力问题,近年来通过多种政策工具为一些鼓励类或保护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必不可少地使得市场再次出现泡沫,消化前期政策红利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引导市场消化或剔除泡沫的影响,否则又将面临用一个刺激政策去弥补上一个刺激政策的不足的问题。只有闯过这些困难,在过渡期间减少或化解损失带来的阵痛,优化到位的结构将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笔者认为,未来五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应着力于稳定、创新、人才、法治、安全、质量这六个关键点。为此,建议:
坚决维护稳定。除经济发展、产业运作、企业经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这些必须保持稳定之外,社会秩序的方方面面也都要保持全方位的稳定,社会既不激进、不冒失,也不倒退,不含混不清,大是大非问题必须让全社会清楚、明白,强调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创造稳定的社会财富。
积极保持创新。创新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找对前进的方向并坚决付诸行动,既包括引入新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对产业结构的创新、对经营理念的创新、对不合时宜思维的颠覆。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广纳天下英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导入期,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一场看不见的全球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中国“人口红利”逐步式微,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只有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广纳天下英才,才能更好地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实法治基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原则是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与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上应加快向法治转型,要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法治如同经济发展中的“口罩”,要能有效阻隔那些投机取巧、侵蚀人民利益、导致发展后退的“病毒”,严格执法是趋势所在。
确保整体安全。安全是保证发展不被轻易按下暂停键的保障,除了日常所说的安全生产、社会治安,还要做好防范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病毒灾害、粮食灾害等系列不可控灾害,建立避险避灾场所、因地制宜做好各类物资和抗灾能力储备。
提升质量意识。质量除了要产品质量好,经济发展更是要有质量。未来的发展不是为数据和面子去增加数字,而是为人们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发展,生产将更加强调实用。
(作者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