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0-04-12周劲波宋站阳古翠凤
周劲波,宋站阳,古翠凤
(广西师范大学 a.经济管理学院;b.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6)
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巨大挑战[1]。为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等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选择。只有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才可以实质性和有效性突破环境瓶颈与资源约束困境,从而在经济发展中保持优势[2],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等开始关注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创业问题[3-5]。绿色创业作为创业活动的一种重要类型,在促进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现绿色经济健康发展[6]。绿色创业是创业者以绿色创新为导向,识别、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行为与过程[7-8]。如何更好地引导创业者,甚至是普通群体进行绿色创业?如何在众多的市场机会中识别、开发和利用有关绿色发展的机会?绿色创业教育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绿色创业教育,创业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绿色创业的信息和技能,更准确地抓住市场机遇[9]。另外,绿色创业教育可以通过构建和塑造创业者的绿色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培养绿色发展、绿色创业意识,使其掌握绿色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便他们能形成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系统性思维,形成绿色发展价值观,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对绿色创业机会的把握,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框架进行绿色创业或者产品创新等。由此可见,绿色创业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自身发展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通过对绿色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厘清现阶段我国绿色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并探究其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从横向(政府、学校、个体)和纵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两方面构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绿色创业教育体系,这将有助于我国绿色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绿色创业教育概述
(一)概念分析
绿色创业教育是由“绿色创业”和“教育”两个概念组成的。绿色创业理论是在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绿色市场出现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创业理论与社会企业理论两者的融合逐步发展起来的[10]。国内外学者对于绿色创业的研究已随着绿色创业的实践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采取不同的术语定义绿色创业,如绿色创业(Green Entrepreneurship)[11]、环境创业(Environmental Entrepreneurship)[12]、可持续创业(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13]以及生态创业(Ec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14]。关于绿色创业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未给出统一标准,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绿色创业是创业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整合的结果,在进行创业活动时,创业者要特别注重对绿色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及利用,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5]。Schaltegger认为绿色创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创业是以环境价值观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旨在形成由个体推动形成的创新性绿色创业市场以及创造模式;而狭义的绿色创业就是创办绿色企业,企业为了追求成本的最低化、效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绿色化活动[16]。Dean和McMullen认为绿色创业是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识别、开发和利用因市场失灵出现的与环境紧密相关的创业机会过程[17]。我国学者李先江认为绿色创业是一次绿色生态革命,是企业基于政府要求的环保和企业的最大效益进行的绿色创新创业,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利用超预期的创新寻找新的创业机会,开拓新的市场[18]。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回顾,本文将绿色创业定义为一种过程机制,即以绿色创新为导向,创业者识别、开发并利用创业机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行为与过程,从而可以满足更环保的商业活动的需要。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且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19]。绿色创业教育是绿色创业理论与教育的融合,但本质是创业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创业教育基于绿色创业理念逐步融合发展而来。基于绿色创业和教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绿色创业教育也同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20]。狭义的绿色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密切相关,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办绿色企业的能力,如绿色创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培养绿色创业人才。广义的绿色创业教育在于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和绿色价值观的构建,其重点在于培养个体的绿色创业精神,形成系统的绿色创新思维,侧重于培养绿色创新型人才。本文研究的绿色创业教育是狭义和广义的结合体,既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绿色价值观的构建,以及绿色创业精神的培养,又重视培养学生绿色创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绿色创业精神和意识的新型人才。
(二)要素分析
1.绿色创业教育的教育者。教育者泛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者的范围较大,凡是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有影响作用的都称为教育者;狭义的教育者主要是学校中的教师和相关教育人员[21]。对于绿色创业教育而言,教育者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和相关教育人员,还应包括绿色创业者、企业家、政府人员、环境保护者以及生态、可持续创业研究的个人、机构和团体等。绿色创业教育者是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执行者,对于绿色创业教育活动的具体展开扮演着引导者的作用。
2.绿色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接受各种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在学校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都属于受教育者[22]。受教育者具有两种属性,一种属性是教育学习的对象,另一种属性则是各种教育学习活动的主体。绿色创业教育是以强调构建环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为导向的,也就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培养具有绿色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3]。因此,受教育者并不局限于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而应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所有的教育对象,只要是具有接受绿色创业教育的意愿,并且已经通过某种教育形式,参与到创业教育的学习中,即学习绿色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相关技能等,他们都是绿色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
3.绿色创业教育的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指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的影响作用,这是一种信息作用,主要包括信息的内容、选择方式、传递反馈的形式等,并且内容、方式与形式三者相互统一[24]。对于绿色创业教育而言,教育影响则是在绿色教育活动中,进行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物”: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绿色创业教育资料,如绿色创业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绿色创业教育的手段、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等。
(三)内涵分析
绿色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25]。无论是狭义的绿色创业教育还是广义的绿色创业教育,本质上就是教育,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是,绿色创业是一种特殊性的社会活动,并且以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为导向,这就使得绿色创业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来说具有特殊性,从而使绿色创业教育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点。从一般属性来看,绿色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而,绿色创业教育不应只存在高等教育中,它应该贯彻整个教育过程,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另外,绿色创业教育的教育者也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只要是能够促进绿色创业教育发展的个体、机构以及团体等,都可以成为绿色创业教育的教育者,应该被纳入绿色创业教育体系中。从特殊属性来看,绿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环境保护价值观的绿色创新型人才,就这点来看,它的教育内容、形式、主体、客体、方式方法、手段以及教育环境不同于一般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教育功能更为全面,具有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个体绿色创业型发展的两大功能。另外,绿色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较为明显,绿色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培养更多的绿色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掌握绿色创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绿色创业实践是培养技能的最佳选择。只有经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才能使绿色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更能把握住绿色创业的机会,从而实现绿色创业。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绿色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以培养绿色创新意识和培养绿色创业能力为核心,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重视绿色创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培养,更注重个体环境价值观的构建并形成系统绿色创业思维。绿色创业教育应涵盖贯彻教育的整个过程,即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参与绿色创业教育体系中,也都应该接受绿色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能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二、绿色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1.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由于创业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过程,要提高创业成功率,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其他各种力量的支持。就绿色创业而言,由于其以“环境价值观”为导向的特殊性,对于创业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这就更加需要各种体系的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绿色创业起步较晚,关于绿色创业的相关政策较少,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除了在2015年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绿色发展”的战略,其他大部分政策是关于一般创业政策,并没有关于绿色创业的专门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绿色创业活动的开展。另外,众多高校将绿色创业教育纳入创业教育的类型中,但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和细则开展和实施绿色创业教育。由于政府、社会、高校等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无法及时为绿色创业教育征程的进一步推进保驾护航。
2.教育对象覆盖面较窄。对于创业教育来说,从1997年清华大学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到2002年确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验点,再到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可知现阶段我国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在高校范围内,即存在于高等教育中。绿色创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基于通识型创业教育衍生而来,目前其教育对象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中,对于教育过程的其他阶段较少涉及,甚至并未涉及。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需要社会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当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每一位社会成员思想中,在创业活动中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创业,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创业教育是一项过程性、整体性教育,在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创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绿色创业教育的对象仅涉及高等教育是行不通的,从绿色创业教育的一般属性来看,理应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即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培养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将绿色创业教育贯穿社会成员人生的各个阶段,才能系统地培养他们的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系统化的绿色思维观。
(二)学校层面
1.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随着我国将“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内高校开始关注并实施绿色创业教育,但是从相关标准和程度上看,部分高校对于绿色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认识绿色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内涵,且绿色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不能满足目前学生对绿色创业教育的需求。现阶段高校将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分支,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一般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较重合,没有突出“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鲜明主题,且相关创业理论并未及时地跟上,不能为绿色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对于绿色创业教育的课程形式,仍是作为一种通识型课程,采用传统的课堂形式进行传授,未能差异化、专业化、个性化区别对待;采取“上课教、下课跑”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另外,绿色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也并未形成系统化、规模化,仍以创业模拟为主,缺乏创业实战的训练,特别是没有专门的绿色创业实践训练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也并未设置,这无法将绿色创业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绿色创业所需技能的培养。另外,对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来说,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具体开展绿色创业教育课程,这无疑不利于绿色创业教育的发展。由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高校开展和实施的绿色创业教育课题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绿色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绿色创业教育教师胜任力不足。从绿色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来说,高校绿色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大部分绿色创业教育教师是由其他学院临时抽调或者企业相关兼职组成等,他们的专业背景与理论素养较弱,不足以支撑绿色创业教育的整个体系。一方面,由于绿色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开创期,关于绿色创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也较为薄弱,这就使得绿色创业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支撑,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的师资培训,这就使得教师在传授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时,出现教授能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绿色创业教育教师是由其他学院教师抽调或者校外企业人员的兼职,这就使得创业实践指导经验存在不足,对于校内教师缺乏绿色创业经验,无法精确地为学生提供绿色创业更为具体的实践指导,而对于校外兼职组成,由于制度体系和个人事务、精力的原因,基本上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对创业实践指导作用有限。
3.绿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实现高效绿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校绿色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培养绿色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但反观我国高校绿色创业教育,未能与专业教育进行充分融合,仅仅将绿色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通识型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仅将绿色创业教育定位于一种简单传授绿色创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未能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脱节,绿色创业教育理念未融入高校整体的办学体系之中,使绿色创业教育孤立于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失去了专业依托的优势,并且通识型课程无法个性化、差异化区别对待不同兴趣、不同意愿的学生开展绿色创业活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程度不高,导致绿色创业教育的同质化,无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
(三)个体层面
1.绿色创业意识淡薄。尽管关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已颁布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就目前来说,高校学生乃至其他社会成员的绿色创业意识都较为淡薄,往往无法辨别绿色创业是一种什么活动,或者简单地将“绿色、创业”累加在一起,认为绿色创业就是从事绿色相关的创业活动等。由此看来,目前他们的绿色创业意识淡薄,没有对绿色创业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绿色创业的文化氛围不够,绿色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另外,绿色创业意识淡薄还因为创新创业精神不足,大部分人认为绿色创业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势必会导致他们的绿色创业意识较为淡薄,未能正确认识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2.对绿色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由于社会成员未能正确认识到绿色创业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对于绿色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在他们看来,个人和绿色创业相差太远,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会接触到绿色创业,更不会进行绿色创业活动,绿色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另外,他们将现有的创业教育和绿色创业教育混淆在一起,认为绿色创业教育没有什么特殊性,只是一种通识型教育,对于自身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产生这种想法正是因为没有全局意识和长远见识,未能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未能正确认识到绿色创业教育在培养他们的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之,社会成员对绿色创业教育持有一种特殊的偏见,这对于自身发展和绿色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不利的。
三、绿色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本文通过对绿色创业教育概念、内涵、要素的分析,从政府、学校以及个体层面着重探讨了现阶段我国绿色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由此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探讨绿色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绿色创业教育横向体系构建
1.政府层面。政府是绿色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引导和保障的作用。只有在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下,绿色创业教育才会有强劲的发展动力。首先,政府应依据我国现阶绿色创业和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确定高校绿色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绿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其次,政府应出台绿色创业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为社会成员的绿色创业活动提供充足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法律环境,健全绿色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明确权责范围,确定服务细节和资金等各种支持体系的后续保障等,从而营造良好的绿色创业环境,确保社会成员进行绿色创业活动的持续性和成功度。最后,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绿色创业服务机构和平台,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打造线上绿色创业服务平台,为社会成员的绿色创业活动提供“线上+线下”的服务支持。
2.学校层面。学校是绿色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机构,承担着绿色创业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是绿色创业教育广泛发展的关键部分。学校只有将绿色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设计完善,绿色创业教育才能深入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心中。首先,应设计完善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创业需求和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出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与一般创业教育区分开来,要强化绿色创业理论,为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提供理论支撑,构建基础化和实操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后,同时强调绿色创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构建实践操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绿色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优化绿色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胜任能力。一方面,构建专业的绿色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且教师的研究方向应是与绿色创业教育相关,聘请绿色创业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学术兼职,应确保兼职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开展绿色创业教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包括理论、素养、实践等方面的综合培训,确保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最后,应将绿色创业教育深度融入各专业教育中。将通识型课程向专业化课程过渡,依据每个专业的异质性,结合该专业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差异专业化的绿色创业教育,从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3.个体层面。社会成员应该正确认识到绿色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经济势必要与环境价值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相互结合。首先,要提高自身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是说要求以后进行绿色创业,只是应有这种意识,去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了解绿色创业的相关信息,行业的最新动态等。将绿色理念融入生活、学习、工作等,积极以绿色发展理念处理生活和工作的各种事务,要挖掘自身潜力,强化自身的开拓精神和主动意识,注重对绿色创业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其次,要正确认识绿色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去除思想上的认知偏差。要意识到绿色创业教育是培养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清楚认识到绿色创业教育与一般创业教育的不同,只有通过绿色创业教育,才能掌握绿色创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切实提升自身绿色创业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更容易去适应变化和取得绿色创业的成功。
(二)绿色创业教育纵向体系构建
从绿色创业教育的一般属性来看,绿色创业教育属于通识型教育,教育对象应该涵盖各个阶段,需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的协同作用。
1.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性、全面性的概念,是一种奠基性教育,在此基础上社会成员可以掌握更多知识,以培养个体德育智全面发展为目标[26]。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对于绿色创业教育来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采取逐渐渗透的培养模式,重在培养他们的绿色创新创业的意识,促进身心发展和个性化性格的养成,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模块。在基础理论课程中,应开发适应各个阶段的绿色创业教育教材、读物等,形成通俗易懂的通识型教材体系。在实践模块,应将课外实践活动融入绿色创业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参观绿色创业企业,参加绿色创业模式活动,切实培养他们的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2.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重在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受教育者获取从事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思维、道德、标准等,旨在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27]。对于绿色创业教育来说,在职业教育阶段应该形成职业教育与绿色创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办学模式,将绿色创业教育深度融入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中。一方面,要将绿色创业与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中,对培养目标加以变革,强调绿色创新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双重培养,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应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创新,不仅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融入绿色创业的理念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还应在理论知识方面进一步强化对绿色创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应打造新型技能实践平台,引入绿色创业企业合作办学,举办绿色创业技能大赛等多种比赛,给学生充分提供相关平台去开展绿色创业实践。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高级社会活动,这种活动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28]。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开展最多的教育阶段就是高等教育阶段,这是因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心智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需求都是比较适合开展创业教育的。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绿色创业教育时,首先,应将绿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将绿色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中,逐步取代通识型创业教育,依据不同专业的属性,设计并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创业教育,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体系。其次,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体系,构建绿色创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校外绿色创业资源达到校内教育的目的,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体系,打造“校企合作”和“绿色创业实践训练”平台,为高校学生绿色创业实践提供支撑平台。最后,高校应该厘清绿色创业教育的本质,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绿色创业教育体系,开发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教材等,转变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培育高校学生的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4.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之后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对象主要是成人,是终身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29]。继续教育对象的学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类型也较为广泛,和学校教育的统一性相比,他们具有广泛性和异质性的特点。因此,绿色创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应该有所改变,不能照搬学校模式,应采用适合继续教育特点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并且要具有实用性、灵活性、适应性的特点。因此,在继续教育阶段开展绿色创业教育时,一方面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的重要职能和关键作用,发动街道、社区等职能部门开展绿色创业教育培训讲座、开设技能提升训练班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绿色创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绿色创业教育互动交流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开发继续教育专属的绿色创业教育平台,从而促进绿色创业教育在继续教育阶段的开展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