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 表现动态变化的初步探讨

2020-04-12王荣品刘新峰王玉权马海彦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复查纤维化出院

牟 俊,王荣品,刘新峰,王玉权,马海彦

(1.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CT 检查作为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1]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咽拭子阴性患者,胸部CT 表现已有相关改变。有学者[2-4]已对新冠肺炎的CT 表现进行归纳,但对其演变过程研究较少,笔者现收集贵州地区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的CT 资料,对该病起始、进展及转归的CT 表现进行总结,以期对其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影像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 年1 月1 日至2 月24 日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收治的26 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病史及胸部CT 资料等。26例中男11 例,女15 例;年龄1 个月~64 岁,中位年龄36.5 岁;按年龄分为未成年人组(0~18 岁)6 例、青年组(19~40 岁)及中老年组(>40 岁)各10 例。所有患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5-6],均已出院或达到出院标准。纳入标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行多次容积CT 检查(2 次以上),CT 图像无伪影,第2 次与首次检查间隔2~7 d,末次检查为出院前1~2 d。排除标准:新冠肺炎轻型患者(治疗过程中CT 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单次CT检查患者。

1.2 流行病学资料 所有患者均有武汉旅居史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史;家族性聚集发病者共3 组。17 例有发热、咳嗽史,2 例伴流涕,1 例伴腹泻,病程2~17 d,平均7 d。3 例第1 次核酸检测阴性、最终核酸检测阳性,23 例第1 次核酸检测阳性。

1.3 仪器与方法 设置专用发热门诊CT:贵州省人民医院为Siemens Somatom Perspective 128 层CT机,将军山医院为联影16 排CT。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尖至后肋膈角,行薄层容积扫描[7]。扫描参数:100 kV(成人),80 kV(儿童);50~100 mAs;球管转速0.5~1.0 s;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 mm,重建薄层1.0 mm,层距1.0 mm。检查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全程须戴口罩,技术人员和登记人员做好防护措施,穿隔离衣,戴防护帽、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接触患者前后均立即进行手卫生。患者进出检查室须手部消毒。检查结束后对空气、设备及地面进行消毒。患者所有废弃物均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流程进行处置。

1.4 图像分析 所有CT 图像均由2 名高年资心胸组主治医师独立阅片,对比分析多次检查图像,最终结论综合2 名医师意见,意见不一致时讨论或请示上级医师得到最终结论。

2 结果

2.1 临床分型及年龄分布 26 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5-6],19 例为普通型,6 例为重型,1 例为危重型。未成年组和中老年组病变变化较青年组快,治疗时间跨度较长,最长约18 d。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分型和病变分布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分型和病变分布 例

2.2 首次CT 检查表现 首次CT 检查示病变累及双肺多个节段者20 例,仅累及单肺者6 例。普通型19 例中3 例表现为单发磨玻璃结节或磨玻璃影,16例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内多发磨玻璃影或结节影、边界欠清晰(图1a,1b),5 例见铺路石征,3 例沿支气管分布;6 例重型和1 例危重型均表现为双肺大片状磨玻璃影,主要位于胸膜下,局部可见散在小片状磨玻璃影,1 例呈反蝶翼征,内可见增粗血管影(图2a,2b)。

2.3 CT 动态变化过程 患者CT 检查2~5 次,平均3 次。19 例普通型中,2 例表现为单个磨玻璃结节或双肺多个磨玻璃影,达到出院标准时结节或磨玻璃影未见明显改变(出院后返院复查时较前片明显吸收);13 例病变磨玻璃影多次检查均表现为逐渐吸收、最后完全或大部吸收(图1c~1f);4 例磨玻璃影范围先扩大,局部新增炎性病灶或实变,再逐渐吸收减轻,出院时肺内病灶大部吸收、变淡。重型及危重型由于病情较重,CT 检查均在4 次或4 次以上,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首次复查3 例CT 可见病变轻度吸收,4 例病灶较前增多、密度增高;继续复查肺内病灶均表现为少许吸收,且开始向纤维化转归,但达到出院标准时病变仅大部吸收或向纤维化陈旧病灶发展(图2c~2h)。需特别指出的是,1 例为当时全国年龄最小感染者,仅1 个月,病变除分布于双肺下叶背段外,沿双肺门向外可见对称性云絮状模糊影,密度较成人病灶低。

3 讨论

新冠肺炎感染者常以发热、乏力、干咳为首发症状,少数伴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也可有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7],磨玻璃密度影通常是指高分辨力CT 胸部图像上局限性的模糊影,常见于病毒性感染、渗出(出血、水肿)等,部分病变伴小叶间隔增厚时,呈铺路石征,本研究5 例可见铺路石征。新冠肺炎的病理报告显示[8-9],病变早期表现出肺水肿、蛋白渗出,肺间质增厚,尸体检查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10],与影像学磨玻璃影、铺路石征相对应。因此,分析新冠肺炎的CT 表现变化过程,对了解该病的病理损伤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男,24 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普通型,咳嗽10 余天。入院首次CT 检查(图1a,1b)示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少许条索状密度增高影,右肺中叶病变紧邻胸膜下分布。入院4 d 后复查(图1c,1d),病灶范围较前明显吸收、密度较前减低。入院10 d 后复查(图1e,1f),双肺病灶较前基本吸收

图2 女,54 岁,新冠肺炎重型,发热7 d,伴畏寒、四肢乏力、腰痛、胸闷、气促、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入院首次CT 检查(图2a,2b)示双肺多发片状磨玻璃影、胸膜下分布明显,呈反蝶翼征,内可见增粗血管影。3 d 后复查(图2c,2d),病灶范围较前稍缩小、密度较前增高,可见部分纤维化灶形成。6 d 后(图2e,2f)、9 d 后(图2g,2h)复查,双肺病灶较前继续减少,可见多发纤维化灶形成,部分病变密度较前增高

本研究中2 例表现为单个磨玻璃结节或双肺多个磨玻璃影,结节或磨玻璃影前后2 次CT 检查未见明显改变,临床2 次核酸检测已转阴,体温恢复正常,但在出院后复查时CT 示病灶较前片明显吸收,表明2 例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变早于影像改变,与李小虎等[11]关于影像学变化晚于临床症状改善的结论一致。13 例病变磨玻璃影复查时逐渐吸收、好转,临床症状也逐渐减轻,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消失,活动度也有所增加。但另外4 例普通型首次复查时临床症状加重,CT 也表现为磨玻璃影范围扩大,且有新增病灶出现,这表明临床分型虽处于普通型,但在CT 上处于进展期;黄璐等[12]研究也表明,临床症状加重时,CT 表现也较前进展。本研究中重型及危重型由于病情较重、年龄偏大,再加上有基础性疾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CT 复查示病灶较年轻人吸收较缓慢;但经系统治疗,也逐渐向纤维化转归。所有出院患者均须居家或定点隔离14 d,记录每天健康状况并上报。

分析本组患者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新冠肺炎CT 表现具有一定规律和特点:①变化快,除个别患者外,大部分患者首次复查时肺内病灶均有明显吸收或增多,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S 蛋白与人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互相作用而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经一系列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感染受到抑制,但部分患者感染严重仍属于病毒感染上升期,病变范围仍在增加。②病变形式多样,病变以磨玻璃结节为著,但可伴随纤维化灶、实变影,少有胸腔积液、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③病情程度不一,可能与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有关,最短的治疗时间仅6 d,中老年人相对病情偏重,治疗时间较长,提示需对中老年人群加强防护。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受地域限制,纳入例数较少,尤其危重型仅1 例;CT 复查的间隔时间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完全一致;随访时间较短,部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灶向纤维化病变转归,将来是否会影响其肺功能,将在下一步随访研究中阐述。

总之,CT 检查在新冠肺炎的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5]直接将CT 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能够为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价,也可为新冠肺炎的病理提供影像对照,进而推动特效药的研发。

猜你喜欢

复查纤维化出院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氧化槐定碱体内体外通过AKT/mTOR通路调控自噬抑制HBV诱发肝纤维化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勘 误
芪红水煎液抗大鼠免疫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