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导管内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
2020-04-11
(1 青岛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山东 青岛 266042;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
1996年MCNEAL等[1]提出了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的概念。直至2006年有学者才提出了严格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的IDC-P形态学诊断标准[2]。目前该标准已被全球病理学家认同并得以广泛应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把IDC-P定义为前列腺癌的一种新实体亚型[3]。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前列腺癌的282例穿刺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IDC-P的发生情况,并比较IDC-P组和非IDC-P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为IDC-P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12 年2月—2016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诊断为前列腺癌患者的穿刺组织标本282例。全部病理切片由两位病理医生再次复习诊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所有标本中的基底细胞进行染色,确诊是否并发IDC-P,IDC-P的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2]。按照是否并发IDC-P将患者分为IDC-P组和非IDC-P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术前骨转移情况、术前临床T分期、Gleason分级分组情况。通过电话随访,记录病人的生存情况,电话随访时间为手术当天到死亡或至2019年2月,总生存时间定义为从手术日到死亡日期或随访截至日期,疾病特异生存时间定义为从手术日到死于前列腺癌的日期或随访截至日期。总生存率=随访时间内总生存人数/总人数;疾病特异生存率=随访时间内未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数/总人数。该研究获得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同时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IDC-P对前列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及疾病特异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IDC-P是否为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IDC-P的构成比及IDC-P组患者和非IDC-P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本组28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21例并发IDC-P,IDC-P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构成比为7.45%。IDC-P组患者术前骨转移和不同PSA水平患者的比例与非IDC-P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392、7.019,P<0.05);两组年龄、临床T分期和Gleason分级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IDC-P组患者和非IDC-P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例(χ/%))
2.2 两组患者的预后分析
IDC-P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为47.6%(10/21),疾病特异生存率为52.4%(11/21),非IDC-P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为72.4%(189/261),疾病特异生存率为76.6%(200/26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IDC-P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及疾病特异生存率均比非IDC-P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64、10.294,P<0.05)。见图1。
A:总生存率,B:疾病特异生存率
2.3 IDC-P对前列腺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和IDC-P存在与否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DC-P是影响前列腺腺癌患者术后总生存及疾病特异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χ2=4.580、4.498,P<0.05)。见表3。
3 讨 论
前列腺癌样本中IDC-P的构成比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不同,研究显示前列腺癌根治标本中IDC-P的构成比约为17.2%(141/901)[4],我们先前的研究显示IDC-P在前列腺癌根治病例中的构成比为12.8%(15/117)[5]。在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组织中,ZHAO等[6]发现IDC-P在初次诊断为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构成比为20.5%(57/278),而我们先前的研究显示Gleason评分分级分组5组的前列腺癌患者中IDC-P的构成比约为10%[7]。本次研究对象为我国单中心的首次穿刺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IDC-P的构成比约为7.45%(21/282),比上面提到的前列腺癌根治标本中IDC-P的构成比略低,这是由于本研究的标本是前列腺癌的穿刺标本,标本取材有限,因此IDC-P的检出率比根治标本的检出率略低。本研究21例导管内癌均与前列腺癌伴发,这与以前报道的IDC-P几乎总是与前列腺癌伴发的文献报道相一致[4,8-9]。
表3 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多变量分析
血清PSA是一种具有糜蛋白酶活性的糖蛋白,主要来源于前列腺腺泡以及导管上皮和尿道旁腺等组织。在正常人血液里含量低,但当前列腺组织遭到破坏,正常腺体屏障作用消失可导致PSA由损坏处释放到血液中。血清PSA是筛查前列腺癌的一项主要的检验指标,在临床工作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10]。以往LIU等[11]报道的研究结果显示,PSA水平升高提示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高、预后差。而且有研究证实IDC-P的存在与PSA水平升高相关[6],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IDC-P组患者术前出现PSA水平升高患者的构成比高于非IDC-P组患者。正是由于IDC-P临床重要性[12],IDC-P被WHO定义为前列腺癌的一种新实体亚型[3,13-16]。
LINDBERG等[17]应用全基因测序证明了同一病人的IDC-P病灶的基因改变与淋巴结内转移的前列腺癌的基因改变十分相似,其他的研究也证实IDC-P是前列腺癌患者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7,18-19]。本究中IDC-P组患者术前发生骨转移的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非IDC-P组患者。这些都说明IDC-P的存在与前列腺患者的远处转移有关。
以往的研究证明,术前PSA水平,临床T分期及Gleason评分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0-23]。本研究以中国单中心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标本为研究对象,又进一步证实了IDC-P的存在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