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问题分析的航空保障设备发展研究
2020-04-11黄丙寅郝田义刘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 黄丙寅 郝田义 刘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近年来,大量新型保障设备从研发走向使用,为装备保障和战斗力生成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研发理念滞后、与主战装备研制不同步、考核验证不全面不系统等问题,对装备保障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国现役航空装备保障设备规模庞大、快速机动响应能力弱、通用化程度低、保障费用高等问题突出,给保障能力、作战能力及经济可承受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保障设备存在的问题基本明确,但使用问题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等相对滞后,基于使用问题数据的发展策略研究工作有待深入开展。
1 使用问题类型及表现
基于航空保障设备使用鉴定评价要求和鉴定问题分布,形成保障设备常见的10类问题条目,这些问题类型和主要表现如下。
1)“三化”问题,即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厂家多、设备种类多,机型间不通用。
2)功能问题,主要表现为功能不满足使用需求、功能过度设计,可以简化设计而未使用等。
3)性能问题,主要表现为性能/精度不满足使用或性能过度设计,导致浪费等。
4)转场运输问题,主要表现为短距运输能力弱、转场携行不便或耗费资源多,通过统型优化可不需携行等。
5)可靠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故障率高、返厂维修率高等,影响外场使用。
6)维修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使用维护困难、人机工效差、操作不灵巧等。
7)保障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体积大、重量大、保障占用资源多、自保障能力差、不经济等。
8)测试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检测类设备BIT能力不足,深度不够等。
9)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保管与使用过程中对设备自身、飞机、人员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安全性设计存在缺陷。
10)环境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抗风/沙、抗腐蚀、抗高温/高寒、抗淋雨等能力弱,影响使用。
2 使用问题统计分析
结合航空装备保障设备鉴定和外场使用保障调研,对10余型飞机配备的保障设备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使用鉴定过程中暴露的“三化”、功能、性能、转场运输、通用质量特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研究中涉及保障设备56种,梳理问题共计200余条。通过梳理,56种保障设备中各类问题的发生比率分别如图1所示。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航空保障设备存在的使用问题中比较突出的(发生比率高于30%)为“三化”问题(75%)、转场运输问题(70%)、功能问题(66%)、保障性问题(59%)、性能问题(38%)和维修性问题(36%)。这些问题对于试飞保障的保障效率、资源规模、保障费用等造成了重要影响,制约了部队“敏捷”保障目标。通过统计,发现各类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
图1 现役航空保障设备使用问题发生比率
1)“三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保障设备品种、规格和型号发展系统性考虑不足,从单一系列型号来看,随机保障设备与飞机保障耦合度高、附属性强,通用性、继承性较好;但从多机种、多机型考虑,不同系列的飞机之间很少能做到通用化,最突出的问题为各机型间的接口和技术标准不统一。例如,13型飞机配备51型工作梯,12型飞机配备42型充气装置,11型飞机配备9型轮胎拆装装置。
2)转场运输问题:主要表现为设备散、大、多、重等,部分安装车、梯架、吊车、液压动力源等一线保障设备缺少集装设计,转场携行不便,影响飞机快速、灵活机动部署使用;展开作业时间长,保障效率较低,机动转场效率低,远程伴随保障能力较弱;异地保障资源无法通用,导致许多设备必须转场携行,部队保障“尾巴”长。在转场人员方面,俄、美空军转场人机比分别仅为25∶1和15∶1,而在某对外联合军演中,我军人机比远高于俄、美。
3)功能性能问题: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操作程序复杂,智能化程度低,使用不便,功能设计不足。例如,氧气系统测试设备操作复杂、智能化欠缺,通常进行氧气系统功能检查时,需频繁更换管路和接嘴,耗时较长;飞机液冷车缺少在线污染度检测装置,污染度检测不便。在性能上,主要表现为性能余量、精度不满足使用需求,如耳机麦克风无智能噪声过滤功能。
4)使用保障问题:主要表现为设备小型化、集成化设计和自保障不足,导致使用与保障占用资源多,保障设备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技术资料可用性不高,培训等外场技术支援不及时,部分设备控制、显示界面及操作程序与界面不一,使用维护困难、人机工效需改善等。
3 使用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三化”问题是各项问题的根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体制、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剖析如下。
1)顶层规划不足。对保障设备的顶层设计和标准化设计重视不够,保障设备研制滞后于主装备,综合保障理念贯彻不深入,保障设备与主战装备的一体化、综合化设计不足;未建立行业层面的航空保障设备规划体系架构,忽视或没有及时科学规划产品品种、规格的发展,放任了产品品种、规格的随意性发展;受利益格局限制,导致各管一片,不同系列飞机间保障需求定义不同,保障设备体系横向不通、纵向不连,“三化”问题突出。
2)技术标准滞后。我国航空保障设备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跨越过度的关键期,由于保障设备技术储备、研发等投入不够,在保障设备的功能、性能、灵巧化、智能化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保障设备相关的接口、性能、工艺等设计与制造技术标准缺乏或更新缓慢,飞机接口标准中前苏联、美标和我国航空工业标准共存,研制新飞机时未考虑保障接口,造成同类接口与现役飞机不一致,保障车辆必须装配新一套接口,给使用带来不便;标准体系建设规划设计不足,对标准体系整体性、基础性、配套性和通用性的研究还不具体、不深入,且贯标不严格、系统兼容性差等现象时有发生。经梳理,与军机保障设备相关的国军标有69项,至今40项没有修订,占58%。
3)采办机制制约。装备采办尚未形成基于性能规范(PBS)的采办机制,承包商对设计改进不积极,技术升级不及时,后续服务不到位,研发潜能有待发掘;保障设备研产任务主要集中在部分承制单位,门槛限制、行业保护还有待破除,公平竞争环境有待加强;受垄断利益驱使,有意将设备品种、规格设计为专用型,使其他厂商难以加入此产业链中,由此形成自我封闭的专用化的品种规格;一些厂家为了创新而创新,标新立异的无价值增值性的重复设计,形成高密度品种规格产品。
4)使用验证不够。受诸多因素制约,导致需求、设计、鉴定各环节不匹配,试验鉴定不充分,缺陷暴露不及时、不彻底;保障设备试验服务的桥梁和平台欠缺,试验鉴定资源布局有待统筹规划,“产研试”沟通协调不够,部分保障设备研制期间未开展对接联试试验,直接进入鉴定环节,试验考核周期短,项目不全、不严,缺陷积重难返;缺乏缺陷报告系统数据管理平台,各阶段发现的缺陷及改进情况未实现集中管理,难以满足保障设备高效研制的需求;试验条件建设、专家队伍建设、试验技术手段等现状与需求还存在差距;试验鉴定效率和任务规划精细化还需提升。
4 问题改进建议
4.1 强化顶层规划设计
研制立项阶段,强化“三化”要求和使用需求的贯彻,使试验单位、使用单位尽早参与项目规划论证;在行业层面系统规划保障设备体系,建立保障设备型谱;深入推进采购模式变革工作,进一步破除行业壁垒,引入民航设备,如无杆牵引器,采购货架产品,如升降平台车;建立奖惩机制,形成产品品种、规格和型号的发展原则、管理程序和要求,对违反规定要求造成有害后果的进行处罚,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功能的复杂化设计等;通过对产品的品种、规格和型号进行分析,提出产品的品种、规格和型号的优选方案,形成产品优选目录,作为治理杂乱现状和引导未来产品设计的依据。
4.2 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深入研究军机保障设备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特点,以标准提升工程为契机,健全保障设备研发、设计、试验标准体系,特别是软硬件接口标准,包括顶层标准、基础类标准、管理类标准、技术类标准、支撑类标准,形成标准细目表。利用现有技术平台,开展装备油(水、气、电器接插件)通用接口的贯标等工作,确保在保障设备全系列中强化标准执行,在同一结构功能的零件、部件、构件具备互换性的基础上,实现各类电、气、油、管、接插件的标准化。进一步规范保障设备命名,推行保障设备统一编码,给予其唯一身份ID,实行与机载成品相对应的编码信息标识,实现全寿命周期的技术状态管理,做到能溯源、易管理、好维护、可追责。
4.3 深化“三化”统型工作
通用化发展,通过通用接口的贯标等工作,在同一结构功能的零件、部件、构件具备互换性的基础上,实现各类电、气、油、管、接插件等标准件的统型;建议各主机所统一接口设计标准,从根源上解决接口不统一导致的保障设备不通用问题。系列化发展,立足现有保障资源,按作战训练任务场景,开展保障资源效能仿真,构建保障资源需求清单建议。对保障设备开展功能模块化分析,确立基本功能模块、通用模块、可拓展模块的结构定义、标准规范,形成基本功能模块固化,通用模块配套,可拓展模块按不同型号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升级,构建保障设备系列化发展的型谱结构。组合化发展,大力推进“分专业不分平台”的组合优化方案,重点对惯导、雷达、电抗、CNI等系统设备开展组合化改造。
4.4 开展保障模式研究
从部队实战出发,探索综合保障、联合保障模式,构建设备保障中心,按保障设备使用时机、频次、贵重程度,统筹配备方式和比例,提高保障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转场携行规模;外场使用维护设备精干、简配,保障中心设备齐全、满足需求。例如,多型飞机的转接头,配备于保障中心,外场只配对应的飞机接头;针对当前不同系列飞机保障接口不统一的情况,建议基于保障效能、效费比,统筹考虑统一更改飞机设计接口或配备转接头。
4.5 强化试验鉴定考核
基于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探索开展基于性能的采办,将外场对接试验纳入研制试验流程,以使用效能为落脚点,强化实物评标考核;以试验鉴定为抓手,强化研制要求与使用需求衔接,推动试验与鉴定前伸后延,持续提升保障设备技术成熟度和“三化”要求贯彻,促进保障设备“优生优育”;构建保障设备缺陷报告数据库和缺陷报告流程,健全使用问题反馈与改进机制,阻断问题向后端传递,从研制试验、使用鉴定、部队服役等多阶段收集缺陷等使用数据,支撑保障设备优化改进、统型决策等;统筹试验资源规划,基于全谱系试验机资源,筹建保障设备对接实验室,建立智能化鉴定平台、专业化试验鉴定团队,支撑保障设备的预先研发、评估鉴定等工作。
5 结束语
航空保障设备研制的根本目的是“能用、好用、管用”,通过使用问题分析与缺陷暴露,为挖掘深层次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创造了条件。使用问题分析是航空保障设备发展规划的基础,基于问题数据和使用需求驱动,开展系统性规划建设,是推进保障设备纠乱向治、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