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20-04-11孙妍范家珍董利群
孙妍,范家珍,董利群
(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宜兴 214200)
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诱发原因在于心脏血管壁脂肪沉积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缺血等。冠脉介入手术(PCI)是一种通过外周动脉进入冠状动脉并将球囊或支架植入以扩张血管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措施有助于患者死亡率的降低和心脏功能的恢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分析本院心内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4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6例,年龄40-76岁,平均(57.2±15.3)岁,心功能分级:II级24 例,III级16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模式护理,具体措施: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告知其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好手术准备工作,术后肢体制动时间在12 h以上,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加强穿刺部位护理和并发症预防,及时更换敷料。实验组患者接受精准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第一,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恐惧和焦虑情绪造成的影响,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医师和手术室情况,消除其陌生感,树立治疗的信心。第二,术中配合。手术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陪同患者,并严格控制手术室的温度、湿度和音量,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波动。同时,护理人员应动态监测其生命体征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及时鼓励和安慰患者,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异常情况,保证其安全性。第三,术后护理。术后实施桡动脉压迫器止血处理,适当限制患者的下床活动次数和时间,可适当开展床上翻身和肢体活动。患者术后留院观察72 h,若无异常可出院,出院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手术治疗3天后接受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评分越低,则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好。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假性动脉瘤、恶性心律失常等、动静脉瘘、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症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2.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加以处理分析,若P<0.05则代表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CL-90评分结果比较 实验组SCL-90评分请:敌对性(1.4±0.4)分,恐怖(1.2±0.2)分,精神病性(1.2±0.3)分,偏执(1.9±0.4)分,强迫(1.2±0.1)分,躯体化(1.3±0.3)分,人际关系(1.2±0.1)分,对照组SCL-90评分请:敌对性(3.2±0.2)分,恐怖(2.8±0.5)分,精神病性(2.8±0.3)分,偏执(2.8±0.5)分,强迫(2.7±0.5)分,躯体化(2.7±0.5)分,人际关系(2.6±0.4)分,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其中,恶性心律失常1例,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1例,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5.0%,其中,假性动脉瘤2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动静脉瘘1例,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2例,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介入治疗是一种冠心病患者常用治疗方法,有助于其心肌灌注能力的调节,并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因冠心病患者通常年龄较大,自身基础疾病较多,因而手术治疗的风险程度较高,且患者术后面临较大的并发症风险[1-3]。
精准化护理干预能够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自身情况出发,选择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疾病的恢复速度,改善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首先,这一护理模式能够深化患者对于疾病和治疗措施的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对于治疗效果产生的负面影响,树立起治疗的信心,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4]。其次,手术过程中和术后对患者身体和病情进行动态监测,也有助于患者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的降低,保证患者的安全。最后,这一护理模式也有助于患者机体免疫力的改善和提高,促进其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开展,调节血液循环,减少低血压和下肢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