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分析

2020-04-11潘复亮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弥漫性标本血液

潘复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宁夏 银川 75000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生的相关因素较多,多种因素使得血小板、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凝血酶增加,形成微血栓。患者出现大块瘀斑症状,血压明显下降,存在脑膜炎双球菌。此疾病往往导致患者有出血、溶血、休克等风险,具有较高致死率,因此需及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凝血检验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可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临床检查,便于评估患者凝血功能[1]。本研究选取4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探讨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4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为(30.06±2.06)岁。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3例,设定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为18-42岁,平均年龄为(30.15±2.05)岁。两组入选者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凝血检验。体检者在当天检查时,需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2 mL,采用1:9枸橼酸钠真空采血管保存血液标本,将采血量过多、过少或是出现凝集现象的血液标本筛除。血液标本采用离心机实施离心处理,转速设定在3000 r/min,时间持续15 min,离心半径为22.5 cm,完成离心处理后,将溶血脂血标本予以筛除,之后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凝血指标进行检验,包括TT、APTT、PT、INR,并计算FIB数据。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凝血检验指标,包括TT、APTT、PT、INR、FIB。TT正常范围10s-18s,APTT正常范围26-42 s,PT正常范围8.8-13.8 s,FIB正常范围2.2-5 g/L,INR正常范围0.8-1.2[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SPSS 20.0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当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INR、APTT、PT、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Mean±SD)

3 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容易导致患者凝血障碍,使得疾病发生病理性变化,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临床中具有较多的致病因子,而且病情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致病因子为病毒、细菌感染等。因此需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对患者病情予以有效评估,以便采用合理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经研究可知,观察组INR、APTT、PT、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观察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凝血检验指标与健康者存在较为明显差别。PT为外源性凝血指标,能够准确反映血浆V、VII、X等因子变化,若PT时间延长,显示凝血症状更为严重;APTT可反映内源性凝血状态,APTT延长,表明凝血风险上升。TT可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时间,当其延长时,表明凝血风险上升。人处于健康状态下,凝血、抗凝血功能可保持平衡,若病变发生,凝血功能可发挥促进康复的作用。

总之,采用凝血检验指标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凝血状况可对病变程度进行有效评估,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弥漫性标本血液
血液发生相关microRNAs研究进展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为什么皮肤划破后血液会自动凝结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