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0-04-10丛继坤于建朝李濡含
丛继坤 于建朝 李濡含
摘 要: 从国家、高校、社会三个层面对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分类,建立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高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校办产业资上交款、学杂费收入、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五个方面。其中地方高校财政拨款主要受高等教育成本、在校生规模和高校发展绩效等因素的正向影响;学杂费主要受在校生规模、高校间区域差异、高校的类别等因素影响;社会资金主要受高校筹款与管理机制、高校对待募捐态度的影响。
关键词: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0)-01-0022-08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大约2 500所,占我国全部高校数量的比例达到了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然而,相对于国家进行重点财政拨款的教育部直属院校,地方高校在办学经费筹措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政府财政拨款数额较少、缺乏筹措社会资金的意识、主要依赖收取学生学杂费、通过科技成果商业化获得收益的能力弱、陷入银行贷款的恶性循环等,这些筹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导致部分高校出现了破产的隐患。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必要系统、全面地识别出影响地方高校筹资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并厘清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打开各个因素和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之间的关系黑箱,最终为地方高校优化筹资结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供参考信息和借鉴。
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了高校资金来源的影响因素,但是主要存在两方面缺失:一是主要以基于研究者主观经验的定性描述,以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为主;二是针对高校筹资的某个方面,如社会捐赠的影响因素、学杂费收入的影响因素、财政拨款的影响因素,尚缺乏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全面地识别出影响高校筹资因素的相关文献。因此,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建立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官方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一、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分析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高校筹资渠道主要包括国家[1]82,[2]521、高校[3]186,[4]与社会[5]78等三个层面。在国外,高等教育效率的排名是影响财政支持的最重要因素[2]523,这种政策导向使高校将筹资的关注点转向了各种资助计划,并做出一定的行为转变来适应政策的变化[1]85。也有学者认为,在中东地区高校层面的因素是影响高校收入的最重要元素[3]188。此外,国外学者研究比较多的是社会捐赠行为对高校筹资的影响,诸如社会各界的直接捐赠,民众对于教育的投资,购买教育债券,对于高校筹资具有重要的意义[5]80。国内学者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以基于作者主观经验的理论分析为主[6],阐述高校筹资困境并给出对策建议,也有部分学者从高校筹资的某方面的影响因素着手展开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如从国家财政拨款方面[7-8]分析财政拨款制度特征,提出拨款绩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等。相对而言,提出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的文献还相对较少,且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是比较零散,涉及高校资金来源的某一特定方面,如财政拨款、校友捐赠等,尚缺乏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归纳和总结的研究成果。
基于国外研究特征和我国研究成果的不足,本研究拟从国家、高校自身和社会三个层面探索影响高校筹资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层面的筹资影响因素
在国家层面,高校筹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并非是边界条件,而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中介变量,如高校性质与类别[9],国家投资高校的意愿[10]34;高校的发展水平(绩效)、教育成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校生规模、教育供求关系等[11]。例如,国家向各类高校的投入意愿决定着向高校投资的金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以及占GDP的比例均在不断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向高校投资的意愿在提升。国家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机制也影响社会资金的流向。目前存在的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对高校的直接捐赠,需要通过第三方的中介组织来现实,在此情况下,可能西方的教育债券、教育彩票形式等投入机制更为合理。因此,国家对社会资金的管理和引导机制能够影响社会资金对高校捐赠的数量、方式和效果。
(二)高校层面的筹资影响因素
对高校而言,其主要资金来源有学杂费收入、银行贷款和校办企业收入。高校的基本特征,如高校水平、类别、规模、社会形象等都会影响自身筹资能力和效果。例如,国家重点对“985” “211”院校进行专项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方院校的财政拨款。相对于综合类及文理类院校,工科院校可以通过技术成果、科研商业化及校办产业获取更多经费。在校生规模是高校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高校筹资影响非常大。首先,国家对高校的非专项财政拨款金额主要依据的是高校在校生规模;其次,高校学杂费收入也主要由在校生人数来决定;最后,商业银行在管理贷款分析学校偿债能力时,也会将在校生人数纳入重点考虑的因素。高校社会形象也是影响获取社会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高校自身特征之外,高校财务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也是决定高校筹资能力的关键因素。首先,高校的财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对高校吸纳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12],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财务人员素质和能力,都是影响捐赠者和银行信心的关键变量,良好的财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更有利于吸引外部利益相关者。和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类似,高校的服务水平也影响高校筹资能力,例如,校友在对母校捐赠时,考虑的核心要素就是学校的服务质量[13]。有调查研究显示,55.3%大学生表示,如果能享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服务水平,如生活住宿条件、学习环境、校园环境,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学费[14]。这些研究表明,服务水平有助于高校获得更多社会资金,收取更多学杂费。除了服务水平,高校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筹资。在早期計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全额拨付高校教育经费,导致许多高校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理财观念和负债经营观念,办学经费来源全靠国家,筹资渠道较为单一。这种现象也导致诸多问题,如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高校科技成果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无法为高校带来商业化收入;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岗位需求脱节,导致部分专业招生困难,学杂费收入也随之减少。部分高校缺乏服务意识,无法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劝募行为,而大部分企业或校友更乐意把钱捐赠给那些能够以积极态度进行劝募的高校。
高校的发展水平是影响高校筹资能力的重要因素[15],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政府对高校拨款总是和高校的绩效及排名密不可分,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以及教学管理都是影响拨款的重要方面。例如,英国TEF(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对教学的排名,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对科研水平的排名,QS(Quacquarelli Symonds)对大学综合指标的排名,对政府财政拨款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学科排名,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也是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和方向。
最后,大学的科研商业化水平也影响者大学筹资能力。科研商业化的主要途径是校办产业,通过校办产业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获得商业收益[16],高校利用科研特色和科研优势开办校办产业,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创新创业,促进科研商业化;另一方面,也能为高校争取经济收益,改善科研条件和办学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局面[17]。
(三)社会层面的筹资影响因素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首先,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高校办学经费及数量。根据各省教育厅、各高校发布的官方数据,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广东省办学经费最多的十所高校,平均每所年均经费17亿元,其中深圳大学2018年办学经费将50亿元,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同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高校办学经费也名列前茅。其次,高校的筹资能力受到居民支付能力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学杂费的收取上。国家规定,高校学费的限额不能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则高校学杂费的收入更高[18]。除了经济因素之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影响高校筹资能力的因素,高等教育发展也要遵循经济学上的供需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和教育产品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高校招生人数和高中毕业人数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后者指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和企业招聘人数的供给与需求。社会对高校的供给与需求,会影响到高校学杂费的收取、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等方面的筹资。最后,社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社会资金的获取,例如,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国外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这种文化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捐赠[19]。
上述分析主要从国家、高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探讨高校筹资的影响因素。在我国,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高校学杂费收取、附属单位上交、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等五个方面。
其中,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并非是边界条件,而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中介变量。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学生和家政是教育资源的享有者,应当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学生学杂费成为高校筹资的最重要途径。学杂费变量和政府财政拨款变量一样,受到各种边界条件的影响,这些边界条件包括居民支付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校声誉等。除了学杂费,高校另外两个主要的筹资来源为高校校办企业收入和银行贷款。校通过校办企业,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并能够为高校带来显而易见的财政收入,高校和社会之间相互反哺,良性循环。社会捐赠数量主要受高校发展水平、社会形象等高校自身因素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氛围、国家政策引导等外部因素的影响[20]。
根据上述分析,并基于篇幅原因,本研究以表1形式提出研究假设,括号内为变量的英文缩写。
高校发展绩效在高校科研能力(RESA)、高校教育服务质量、高校的筹款与管理机制、高校财务运行特征等四个自变量和高校财政拨款因变量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这些变量虽然不能直接影响政府对高校的拨款,但可通过提升高校发展绩效,间接地为高校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
高校的社会形象在高校的教育服务质量、高校的市场意识(MCOC)两个自变量和高校收取学杂费、高校获得社会资金、高校取得银行贷款三个因变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其具体含义为:高校的教育服务质量,虽然无法直接的为高校获得更多的学杂费、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但是提升了高校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赞同,社会各界,包括普通民众、社会机构、金融机构更有意愿將资金投资到社会声誉和形象更为良好的高校中。高校的市场意识亦可通过对高校社会形象的影响,间接地影响高校筹资渠道。
高校对待募捐的态度在高校市场意识变量和高校获得社会资金变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高校市场意识强,虽然不能直接为高校获得社会机构和个人的捐赠,但是可以通过高校树立正确的募捐态度,为高校争取到社会资金的注入。
高校校办产业运行特征(CCRC)在高校的市场意识和高校附属单位上交款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高校市场意识越强,越更有意愿将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同时自身获得商业收益,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校办产业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特征,能够提升市场意识对附属单位上交款的作用强度,相反,即使高校科研能力雄厚,市场意识很强,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则无法为高校带来相应的收益。
根据上述假设,利用AMOS软件绘制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图,如图1所示。
二、问卷设计与变量测度
研究假设中,既有可直接从官方发布的统计年鉴、报告、报表中获取数据的定量变量,也有诸如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高校筹款与管理机制、高校财务运行特征等定性变量。对于定量变量,通过《中国统计年鉴》 《河北统计年鉴》、样本高校官方网站等途径收集数据。
对于定性变量,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每个题项按照被调查者的赞同程度划分为7个等级。问卷发放对象为河北省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共针对河北省40所高校的300名财务管理人员发放300份。回收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为88.89%。
在自变量中,共有社会文化、政府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机制、高校的教育服务质量等10个变量,按照学者们对这些因素的研究[10]34,[21-22],本研究利用量表题项针对10个变量设计了48个题项,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以测度研究设计中的定性变量。
通过计算,量表的信度Cronbach α系数值为0.827,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可以进行后续的分析计算。量表的效度如表2所示。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α系数应大于0.7。问卷的量表信度系数为0.827,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
三、实证分析
(一)整体模型适配度
本研究从相对卡方值、近似误差均方根、拟合优度指和比较拟合指数四个方面计算。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
表2中,χ2/df处于2-5之间,模型可接受;GFI大于0.8,模型可接受;CFI大于0.9,模型可接受。只有RMSEA未小于0.08。虽然未达到全部指标处于最佳适配状态,但基本上是测试过程中的最优结果。
(二)基本适配标准
基本适配度主要用来检验各个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显著性。表4列出了各个变量素之间的路径关系。
根据表4给出的实证结果,研究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许多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未通过验证,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为河北省高校,绝大部分高校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十分相似,宏觀层面的因素对这些高校的影响差别并不甚明显。例如,河北省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差别不大,社会文化中都受燕赵文化影响。高校层面上,高校的类别与性质对筹资影响不明显,河北省高校性质差别不大,除了一所“211”院校,其他均为一般地方院校,高校性质变量对筹资能力影响不显著。
四、地方高校筹资路径及对策
本研究以河北省45所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和样本数据来源,建立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利用调查问卷和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进行假设检验。
(一)国家对高校财政拨款的影响因素
首先,宏观层面上国家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主要受高等教育成本和国家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两因素的正向影响,且国家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法律规定,高校的经费来源应由国家财政拨款,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水平仍然偏低,且国家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也并不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客观条件限制下,迫使许多高校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努力开拓新的筹资渠道。
其次,微观层面上高校在校生规模、高校自身绩效、高校性质、高校地区差异等高校特征会影响政府财政拨款,如国家对“985” “211”院校的拨款明显高于地方院校,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拨款高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在无法改变高校性质和区域差异的前提下,高校为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一是提升办学水平,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认可,二是扩大招生规模,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然而,扩大招生规模并非是良性循环途径,毕竟招生规模增加也带来成本的上升,高校只有苦练内功,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高校自身筹资影响因素
高校自身的筹资途径主要来自学杂费、校办产业上交经费和银行贷款。其中,学杂费收入主要受在校生规模、高校间区域差异、高校的类别等因素影响。由于区域间差异和高校类别无法改变,高校只能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收入更多的学杂费,然而,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较大,如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困难、高校扩张扩建负债累累等。因此,依靠学杂费来拓宽筹资渠道,无异于饮鸩止渴,并非长久之计。
相对而言,提升校办产业上交经费是高校拓展筹资渠道的关键路径。高校除了教学、科研之外,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第三职能,高校科研人员通过开办校办工厂等途径,促使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为产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智力支持、科技保障和成果支撑。与此同时,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并获更多的科研收入。此举对教师、高校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高校银行贷款主要受在校生规模、高校的性质、高校间的地区差异、高校的社会形象、高校的财务运行特征等因素影响,高水平大学、经济发达地区大学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高校积极良好的社会形象、科学规范的财务运行机制都有助于获得银行贷款。相对于扩招,通过提升自身形象、规范财务管理体制来获取银行贷款更为科学合理,盲目扩招只会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
(三)高校吸取社会资金能力的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高校间的地区差异、高校的社会形象、高校的筹款与管理机制、高校对待募捐的态度影响高校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毫无疑问,经济发达地区更能够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但此因素非高校所能控制。高校应当通过提升社会形象、建立健全规范完善的筹款机制及筹款管理机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社会募捐等行为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
(四)中介因素
高校自身绩效在教育服务质量和财政拨款、财务运行特征和财政拨款、筹款与管理机制和财政拨款等变量关系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高校的社会形象在高校的市场服务意识和银行贷款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高校的社会形象在高校的市场服务意识和高校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高校对待募捐的态度在高校的市场意识和高校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必须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如提升高校绩效、积极服务社会、提升自身社会形象、建立健全规范完善的财务运行机制和筹款与管理机制、提升市场意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社会募捐等。仅仅依靠扩招来收取更多学杂费和获得银行贷款,只能使学校陷入恶性循环和财务危机。
[参考文献]
[1] Nicoline Frolich,Bjarne Strom.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the Norwegian funding reform[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8,43(4):80-96.
[2] Kiril Tochkov,Nikolay Nenovsky and Karin Tochkov. University efficiency and public fund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Bulgaria. Routledge [J]. Post-Communist Economies,2012,24(4):517-534.
[3] Jana Erina,Ingars Erins. 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ng Models in the CEE Countries. Procedia[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77(4):186-189.
[4] Nicholas W. Hillman,David a. Tandberg,Jacob P. K. gross. Perfor-mance Funding in Higher education: do financial incentives impact College Completion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4,85(6):826-857.
[5] Bernhard Eckwert,Ithak Ilcha. Private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Comparing Alternative Funding Schemes.Economica[J]. Eco-nomica,2012,79(313):76-96.
[6] 許楠. 地方高校筹资困境分析与现实选择—以河北省为例[J]. 会计之友,2010(4):111-113.
[7] 钟云华,胡惠伟.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演变及展望[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68-70.
[8] 张友棠,李思呈,曾芝红. 基于DEA的大学预算绩效拨款模式创新设计[J]. 会计研究,2011(1):64-70+95.
[9] 王同孝,金发起. 普通高校学费模型的建立与预测[J]. 教育财会研究,2008(4):8-12.
[10] 李淑慧. 影响我国普通高校经费筹措的因素及筹款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18-23.
[11] 牟子.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主要因素及拨款标准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3(11):18-19.
[12] 赵萌,李凯. 央属高校贷款融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4(4):39-43.
[13] 陆根书,陈丽. 高校校友捐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与经济,2012,(1):66-70.
[14] 王莹.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独立学院声誉测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7: 37-39.
[15] 颜廷兰. 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改革研究[J]. 中国成人研究,2011(24):28-32.
[16] 刘福满. 高校科研成果经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6(1):40-43.
[17] 章利华,刘涛,黄思杰. 推进校办产业系统协同对接高校创新创业[J]. 中国高等教育,2018,619(24):40-42.
[18] 吴迎新. 公办普通高校收费改革承受力的探讨[J].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6(8):14-18.
[19] 李晴,佃国华. 我国高校筹资市场化机制评价及建议[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126-128.
[20] 屈皓.我国公立高校校友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3-14.
[21] 刘新荣,罗毅. 教育债券—高校融资新选择[J]. 财会月刊,2011(11):34-35.
[22] 顾秉林. 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清华大学的认识与实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