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操作中感知,运用中深化

2020-04-10鲁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米尺动手长度

鲁艳

一、课堂瓶颈:数学课上实践操作过于形式化

“认识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教学课.“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它是小学数学低学段“空间与图形”关于测量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够对“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形成鲜明的表象,那么学生能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与实测,同时为后续的如,单位间的换算、千米的认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奠定基础.而教师在设计活动帮助生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时,不容易把握深浅,怕活动太多课堂容易散掉,往往采用常态告诉式的教学,或是采用作秀式的操作,非常抽象,学生没有丰富的动手操作体验,缺少感悟,难以将知识内化,学习过程呆板、僵化.

二、困惑求解:课堂上花浓墨于动手操作有必要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来安排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并建立数学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这样使得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那数学课如何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在动手实践中达到深化理解、有效教学的目的?结合“认识米”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在引领学生动手操作的做法和體会.

三、案例分享

操作一:小小三部曲—“寻找横着的身体尺”

苏教版在认识厘米后紧接着安排了米的认识,部分孩子在生活里已经接触过“米”或者能以“米”作单位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测量,但是孩子们对“1米到底有多长呢”“为什么要用米做单位呢”“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还没有清晰具体的认识.课始笔者创设“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这一情境,引出孩子们对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的需求.

一部曲:比1米

师:1米有多长呢?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工具,这是一把米尺.它从这一端到这一端的长度正好是1米,现在老师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师:老师借助米尺复制出了一把身体的米尺,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借助米尺复制一把身体米尺呢?

师:你现在就是一把身体米尺,你知道你两手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

师:保持住,现在老师把尺拿开,两手之间的距离和他的是?都是?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你们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

话落,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利用米尺工具复制出了一把横着的“身体米尺”,初步有了1米的长度概念.

二部曲:记1米

师:哇,这么多米尺啊,保持不动,跟你的同桌比画一下是不是一样长?

师:闭上眼睛,好好记住1米的长度.

师:睁开小眼睛,记住了吗?那现在我们把手松开.

三部曲:估1米

(1)男女生比

师:咱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请看比赛规则,谁来读一读:① 女生参赛,男生做检测员.② 女生用双手比画出1米,③ 男生量一量,她比的准不准?

(2)全班比

师:现在咱们全班都是参赛者,老师来做检测员.

师:现在你能借助身体上这把横着的米尺去比画一下你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呢?比比看从哪儿到哪里的距离大约是1米呢?

解读一:在动手中领悟知识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米”的概念教学是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课中笔者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生获得丰富形象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有了良好的自我体验,加深了对数学知识要点的理解,便于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生上数学课时思维单一,想象力匮乏的问题,领悟知识更加的深刻.

操作二:小小剪刀手—“制作1米”

在经历了三部曲后,孩子们对1米有多长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也能借助横着的身体米尺去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那能不能在不借助身体米尺的情况下较为准确的比画出1米的长度呢?

师:我要请两个小朋友做小帮手,你来拉,其他同学观察拉开的红绳,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红绳长够1米了,你们就立刻喊:停.

师:有没有1米长?谁来检测一下?你是怎样检测的呢?

师:那同桌合作借助米尺剪出1米长的绳子吧.把米尺的一端与绳子对齐,那另一端呢?也要和绳子对齐.量的时候要注意把绳子?(拉直)

解读二:在动手中掌握方法

让学生带着自己“米尺”般的眼睛去判断出1米的红绳大约是多长,并在师生合作下制作出了1米.第二次的智慧操作让“米”这个抽象的概念表象具体形象化,并通过用米尺测量检验后再次进行调整,使表象更准确.“授人之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身.”师传授生制作1米的方法,这样学生不再局限于了解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一个小操作中,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真实有用的.

操作三:小小身体尺—“寻找竖着的身体尺”

师:老师身高是1米73厘米,估一估,从地面到我身上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量的时候要注意米尺该怎么放呢?

师:你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个位置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找到后贴个标签.仔细观察,为什么贴的位置不一样呢?

小结:身高不同,标签的位置也不同.

师:大家都指着从地面到你身上1米的位置,在哪里呢?有的在脖子上,胸口,有的在肚子上,老师在?

师:那什么是相同的呢?(地面到的标签的高度都是1米.)记住你的这个位置,这是你的一把身体米尺.

解读三:在动手中培养估测能力.

在生活中经常会运用到估测,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中学生估一估,再动手去测量验证,既可以巩固“米”这个长度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学生在前面的操作中已经具备一定测量经验,而后让生再估测,生在对比估测与实际测量结果时,得出不同身高的人1米所达到的身体位置也不相同,借此来揭示1米的本质,从而修正孩子们“1米”的量感与估测的策略.这种“量感”和“策略”的培养,在本课中实质上就是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被影响而形成的,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而创造灵感也来自儿童的手指尖.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起引导作用,帮助孩子们一步一步地操作,笔者相信有了深刻的活动体验,孩子们会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他们的灵感也会源源不断.

猜你喜欢

米尺动手长度
我也来动手
1米的长度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任务驱动学习:用学具串联长度单位的复盘和预告
我的米尺我做主
我的米尺我做主
动手画一画
神奇的米尺
爱的长度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