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野下奈曼旗庙屯民俗村发展研究
2020-04-10苏日娜
苏日娜
【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涵和历史发展轨迹,而且更是劳动人民从古到今所积累的经验智慧。笔者认为,传统村落中建设发展民俗村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旨在了解和研究庙屯民俗村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民俗学;庙屯民俗村;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217-02
一、乡愁文化博物馆——庙屯民俗村
庙屯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清朝初期,奈曼旗王府委派图斯拉格其帮助赤峰敖汉旗王爷“镇剿”,为了感谢和纪念这份恩情,敖汉旗王爷出资在现在庙屯村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庙,取名为“图斯拉格其苏默”,“苏默”蒙语意为“庙”,后人随之将该村称作“庙屯”。该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全村共有89户,总人口315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98%,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蒙古族聚居自然村。
庙屯村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群众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有限。为了尽快改变现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庙屯村结合土地、劳动力、旅游资源等,摸索出一条利于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2016年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庙屯村民搬进了原村西侧2公里处新建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村。根据庙屯村负责人李巴图介绍,旧村里的房子基本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且具有民族特色,搬迁时村委会决定将相对有代表性的17户62间房屋进行原貌保留,用给予适当补助的方式将270多件年代久远的生产生活用品保存下来,形成村落旧址,充分展现了旧时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农耕民俗文化。2017年开始,庙屯村村民以耕地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乡村休闲旅游公司,基于庙屯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开始进一步建设庙屯旧址,建成“乡愁文化博物馆”——庙屯民俗村,并打造“乡愁故里、民俗庙屯”旅游品牌,仅2017年接待游客13000多人次。2018年9月,庙屯民俗村成为《中国摄影报》的第一个摄影扶贫示范村,2019年內蒙古卫视春晚也在庙屯民俗村设立了分会场,与村民们一同讲年俗、过大年,将庙屯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结合起来。负责人李巴图也表示,发展旅游业既可以保护传统村落,向游客展示传播自身价值,发展振兴传统习俗和手工业,同时又能增加村民收入,避免村落空心化,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庙屯民俗村的民俗文化保护现状与传承方式
“忘不掉的历史、记得住的乡愁”,这是写在庙屯民俗村老房子背后的一行字。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事物的更新换代,人们童年记忆中的篱笆院、夯土墙、轱辘井、牛犁马车等旧时风景在身边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庙屯民俗村将这些生活记忆保存下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的发展变迁。这不仅是“乡愁”的寄托和时代变迁的记录,更是对农耕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庙屯民俗村的民俗文化保护现状
满清政府放松对蒙古地区的各项封禁政策、鼓励开荒放垦以来,科尔沁地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蒙古包逐渐减少,开始流行土坯房式建筑。土坯房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种,房屋墙壁内外均以泥土为材料建成。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砖瓦房、楼房等建筑逐渐代替土坯房,加上近几年的危房改造等政策,在科尔沁地区很少能够看到大规模的土坯房建筑。
庙屯村在2016年生态移民集体搬迁后,并没有破坏原来的建筑,而是选择性保留,形成了村落旧址并加以维护修缮。庙屯民俗村以民俗旧居展示园为载体,保留了当地居民刚定居时的茅草房和二十世纪中后期建成的土坯房等旧式建筑,复建了老学校、碾磨坊、马架子、窝棚和蒙古族布日格房屋等,有夯土墙、篱笆院等外围建筑。土坯房内部有当时人们使用的土炕、灶台、纸糊的窗户、煤油灯、老式收音机、开水壶、蒙古族火盆、传统蒙古族木质柜子和首饰盒、烟斗、古老木质的饸饹床、荆条筐、水缸等生活用品。老学校内部保留着20世纪老一辈人上课时使用的特色土坯桌椅、土炉子。篱笆院内有石磨台、畜力车、轱辘井、笆斗子、犁杖、耙子、耧、石头滚子、独轮车等农业生产工具。除此之外,还制作了滚铁环等改革开放前的部分玩具,建设了乌力格尔艺术馆用于展示民族文化等,来充分展现旧时传统村落的自然风貌、民风民俗及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
(二)庙屯民俗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
庙屯民俗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民俗文化旅游节的方式传承。庙屯民俗村自2018年开始每年4月末5月初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通过民俗文化旅游节,更多的游客可以在民俗村看到和感受到传统村落的物质生产生活民俗,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尤其对于年轻一代的游客来说,通过对比现代文化与农耕民俗,可以更加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与此同时,民俗文化旅游节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村民也对自身传统民俗文化更加重视,以此达到传承民俗文化的目的。二是以民俗展演的方式传承。在民俗村, 村民带着头巾、穿着布鞋和旧时衣裳,在田间展示着用牛犁地、人工踩格子、人工点种、马车洒粪等农耕过程,在院子里展示着编织柳条筐、推磨、用草泥垛墙等生活经验,游客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参与其中跟着村民一起体验驴拉磨、田间洒粪、垛墙、编筐、捋榆钱等农耕生活,从而更加了解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农耕民俗文化,以此达到传承的目的。三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代表性且社会关注度较高,结合非遗项目既可以保护传统文化,也可以达到传播的功能。在民俗村内,举办乌力格尔大赛、皮影艺人表演皮影戏等项目,进一步传承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三、庙屯民俗村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建设发展民俗村可以促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和重视,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庙屯民俗村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
首先,庙屯民俗村规模较小且宣传特色不够,难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力。其次,庙屯民俗村传统民俗文化项目较为单一,比较注重农家乐、采摘棚等现代化旅游项目,会给游客带来民俗村里民俗少的错觉。庙屯民俗村游客体验式、参与式的民俗展演活动是自身优点,但是其中民俗展演形式单调且文化内涵体现得不够,比如在田间劳作的展演如同走过场,并没有体现出蒙古族的特色农耕方式。最后,缺少代表性的纪念品。特色纪念品既可以增加部分收入,也可以成为游客的记忆载体,能加深游客对民俗村内体验到的民俗文化的印象。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可以利用当地图斯拉格其庙的传说和新媒体等进行宣传,扩大民俗村的规模。其次,传统民俗项目和现代旅游项目应分开,民俗展演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或询问老一辈人,避免出现伪民俗;民俗展演要专业也要完整,比如展演田间劳作时可以加上填仓节仪式、用查干伊德沾犁进行迷拉礼等仪式;平时也可以进行其他民俗展演,并由专业人员讲解这些民俗文化的内涵。最后,研发具有民俗村特色的纪念品,也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自己做纪念品,加深记忆、感悟民俗。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在保护与传承中合理利用民俗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代代延续。
参考文献:
[1]刘丽江.民俗学与民俗旅游[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
[2]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中华书局,1996年.
[3]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
[4]朱霞,罗迪.民俗文化保护视角下传统村落旅游规划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8[07].
[5]韩雪娇.乡村振兴战略中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J].经济师,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