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积极艺术干预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020-04-10严波桂巧玲

戏剧之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严波 桂巧玲

【摘 要】将积极心理学、情景剧艺术、艺术干预有机融合,通过心理情景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强化对展演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说明,突出参与体验性,发挥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等优势传递积极态度和观念,促进大学生将优秀心理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情景剧;艺术干预;途径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1,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143-02

大学生担负着时代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培养健康人格、促进成长成才、实现自我和谐发展。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一直未得到高效发挥,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拓宽教育途径、提升工作实效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995年高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制定《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可见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大高校均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研究表明,各高校围绕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工作格局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一些成效:工作意识强化,组织和管理规范;教育内容贴近实际需要,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效果显著。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内需矛盾明显

大学生成长内需与心理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的矛盾突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满意度不高之间的矛盾明显。21世纪,文化、信息、传播多元化的鲜明特征,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较多冲击,内在心理发展需求愈发明显。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多着眼于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俞国良[1]等调研显示:8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但对现状很满意的仅占35%、一般满意占58%、不满意占7%;70%希望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方面有所改观,超过半数希望在环境适应和人格发展方面获得帮助,40%希望在求职择业、交友恋爱方面获得指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理念存在一定差异性,实际功效不明显

现有教育过多关注存在心理问题或困惑的大学生,易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防止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设立的,就是单一心理疏导”的误解,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局限和片面,不利于整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教育发展要求之间的目标有偏差,严重时甚至会引导大学生形成反向心理暗示,在源头上削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功效。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树立正确三观、形成积极品质、开发个体潜能、实现和谐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作用没有凸显,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够丰富,专职队伍的管理和素质建设有待加强

当下工作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各种咨询与讲座、开展团队辅导等方面。校院各级组织和社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模式不够丰富,教育途径与方法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应由“预防治疗为主、发展成长为辅”向“发展成长为主”转变。

二、积极心理学的特征和作用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初见雏形,关注如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2002年Snyder等人正式出版《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 [2],概括了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积极心理学基本框架,标志着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倡导积极取向,研究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思想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国,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我国对积极心理学及大学生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展开了诸多研究,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关注矫治大学生负面心理或心理问题,对全体大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和力量的引导还不够。

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情绪理论、积极人格理论、积极组织系统理论,突出正面思想理念和价值平衡,强调发挥积极情绪来改善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免疫力,提升积极情绪扩建功能;强调在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发挥潜力的基础上培养积极人格;强调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尽所能、协调促进,积累经验、挖掘潜能、发展积极情绪,增强个体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具有倡导积极取向、致力于实现价值回归、坚持科学实证等鲜明特征。

积极心理学思想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健康、自由、全面發展;积极心理学思想可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推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继承和整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培养积极情感和塑造积极人格,营造良好的心理外在环境。因此,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艺术干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艺术干预以心理学、艺术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将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形式作为心理治疗中的工具或媒介[3]。透过口语、非口语的表达及艺术创作经验,去探索个人问题及潜能,帮助人们从内外环境中找到和谐关系、达到身心平衡。在心理卫生领域,艺术干预作为一种具有专业认证的心理疗法广受重视,是解决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新问题的有效手段。高校常见的艺术干预活动为参与创作或欣赏艺术展演活动,如心理剧、情景剧、舞台剧、书画展、微电影展等。借助艺术的力量,让学生潜入内心深处,在润物无声中体验情绪、了解自我、陶冶性情、刺激思维、感悟思考、主动改变、自我完善。

心理情景剧是根据心理治疗专家莫雷诺所创心理剧的有关理论和技术而发展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通过舞台表演再现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促使演员、观众在演出过程中认识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演化。不同于心理剧的心理咨询治疗功能,心理情景剧主要用于共性问题开展的教育辅导,作用和过程主要表现为:首先引起情感共鳴,进而改变情绪认知,然后塑造良好行为,最终完善个体品质[4]。昆明理工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心理情景剧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社团、心理协会等创作并上演了多部心理情景剧,其中原创剧目《在路上》在高校巡演中受到一致好评,成为该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亮点之一。

将心理情景剧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大改变了传统教育枯燥无味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能帮助学生发现心理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长;心理互助的方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情景剧施行“艺术干预”经验较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挖掘典型素材不够,理论基础知识相对缺失,专业人员配备与指导不足,与高校文化的融合和特色创新上有待加强等。

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实践

将积极心理学、艺术干预的理论融入到心理情景剧中,利用艺术展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生动性、创造性、启发性为突破口,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努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将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发挥学生社团文化育人的阵地作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

情景剧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要发挥学生剧团及学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与艺术主题的深层联系,扩大主动接受艺术熏陶、美育德育的受众群体;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戏剧作品深度融合,创作出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丰富立德树人形式,加强思想引领,营造优秀文化氛围,发挥“大思政”体系作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二)加强素材挖掘,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推进原创正能量导向

加强优秀经典剧本的改编,同时重视剧作原创工作,招募更多的剧本创作爱好者,举办相应培训研讨活动,多渠道鼓励并支持原创剧本。从剧本创意、策划阶段到舞台最终呈现始终坚持主旋律的价值导向;在剧本的创作中要进行深层次挖掘,围绕一个积极心理元素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现实生活相关案例,增强观众的认同度、理解度、可操作性和互助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覆盖面。

(三)扎实开展心理情景剧指导、排练和展演,营造良好氛围

依托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展演、年度大戏、戏剧欣赏沙龙等艺术教育活动,为广大学生带来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演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参演学生表演素质的指导,强化参演者心理素质锻炼和综合能力的丰富与完善,通过参演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把握好演出过程中舞台、演员、引导者、观众四大元素,突出引导者推动剧情发展与现场观众情绪发展的作用,引导观众进行思考,释放心中困惑,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煎熬,为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做好铺垫。

(四)强化展演的专业性,加入游戏体验环节

寻找情景剧演员时,注重寻找存在相应心理问题的学生,让他们在以自身为主人公的剧本表演中完成自我治愈;在表演过程中加入相应的解决措施,让更多人掌握相关心理问题的处理解决方法,懂得应对突发状况,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表演结束时,表演团队须向观众表明创作来源及解决方式,指导老师点评遇到此类问题所要采取的措施及正确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推广性;增加游戏体验环节,减少敏感程度,让更多人可以亲身接触,通过游戏活动侧面了解治疗者的内心,让需要帮助的人慢慢解放自己封闭的内心,辅助其治疗。

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艺术展演形式有机融合,通过艺术展演的感染力建立心理认同,接受所承载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和引导,实现心理品质培养,促进大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董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调研证据[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02):78-88.

[2]郑伟.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6):148-149.

[3]何瑾,刘海骅.艺术干预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高教),2010(Z1):69-71.

[4]苏斌原,林彦乔.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实践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4(1):12-1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