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序合一”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020-04-10费志明陈懋

中学物理·初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学思维初中物理

费志明 陈懋

摘 要:一节好课要讲究知识序、认知序以及教学序的有机组合.以“重力”教学为例,通过画结构图,理清知识序,通过科学交流,把握思维序,通过问题导引,设计教学序,进而达到“三序合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能充满活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三序合一,初中物理,科学思维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8-004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獻标识码:B

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知识是解决“去哪儿”的问题,知识序解决的是学生要“准备什么”的问题,认知序解决的是学生现在“在哪儿”的问题,教学序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而又不错过沿途的风景且能达到终点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理清知识序、把握认知序、设计教学序,进而达到“三序合一”,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教学的高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重力”教学设计为例,以期抛砖引玉.

1 画结构图,理清知识序

所谓知识序,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顺序.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处于某一知识体系当中,有相应的下位知识,也有上位知识,三者构成了一个知识序列.有序的知识序是课堂教学的骨架和支撑,如果没有,课堂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何找一个知识点所需要的下位知识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画“鱼骨图”, 从学生认知视角,不断稚化追问下去,把知识点写到鱼的脊梁骨上,每一个需要的下位知识写在鱼刺上.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重力的概念,包括重力的方向、大小和重力的作用点,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大小关系.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中“总是”的意义,即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是做什么运动,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始终保持竖直向下,“总是竖直向下”中“竖直向下”的意义,即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水平面也可以认为是地平线.对重力而言,它的知识序如图1所示.   2 科学交流,把握认知序

所谓认知序是指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心理学研究证明,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与智力积极性是一个首要的条件,而这种认识兴趣与智力积极性只有当教学活动同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能力联系起来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诱发.而且学习者认知的发展也有内在的序列性,如从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理解、从巩固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现有的智能水平和个性倾向等心理特征,并按照认知发展的程序来进行.

如何找到学生“在哪儿”的教学设计基点呢?教师可以通过科学交流,包括对话、导学案、任务单以及小测试等,在本节前,可以设置三个问题:(1)假如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2)标出图2中每棵苹果树上苹果落地的方向.(3)一只西瓜要比一只苹果重,一桶水要比一杯水重,为什么?通过三个问题,学生的前概念基本都能被激活.

有些学生由于受其生活经验的影响,觉得重力的方向应该是垂直地面向下或与接触面相垂直,有的学生受到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将会沿斜面下滑的影响,认为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也有学生在生活中听说“重量”一词,以为“重量”“质量”“重力”是一回事,手拿物体克服的是重力还是质量也分不清,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有效转化学生的这些前概念,通过科学表达,让学生真正理解重力的概念.

3 问题导引,设计教学序

教学序就是课堂教学的流程,就是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事实上,每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已经决定了它所需要的知识序和认知序,已经搭建起了一节课的基本框架.但具体的操作方案仍面临诸多选择.如在某一环节使用多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以及动画哪种效果最好?这需要我们进行比较、抉择,优中选优,即通常所说的“优化过程”.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就要兼顾素材和方法,遵守优化过程的三条原则:一是有吸引力,学生感兴趣,二是简洁,学生容易理解,三是高效,能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本节通过对比实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匹配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现象、逻辑推理以及实验探究,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整节课分为两部分,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再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

3.1 环节1:重力的效果

地面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使物体下落.(1)认识重力的存在.播放太空视频实验:太空中的单摆运动,T形支架上,细绳拴一颗小钢珠,宇航员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悬停在了半空中.再演示地面实验:单摆运动,对比视频实验与演示实验,为什么相同的实验在地面和太空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地球对近地面的物体会产生吸引而使单摆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太空中没有这样的力.(2)物体从运动状态上,分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从物质状态上,分固体、气体、液体,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些现象具有普遍性,可分别列举相关、具体事例,如静止的物体,苹果树上的苹果,运动的物体,上抛的石块,可借助频闪照相机的图片说明,如图3所示,下雪(冰雹)、下雨、尘埃落地,然后归纳这些现象的共同原因:物体受到地球向下的吸引.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其它现象验证,从而得出: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设计意图】通过太空实验与地面实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再通过列举各种事例和频闪照片,认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激发兴趣.

3.2 环节2:重力的方向

对重力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如图4所示的实验,图4甲,球静止时线向下,与水平面垂直,我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向下,图4乙,铁架台倾斜的过程中,球静止时线的方向不变,与水平面始终垂直,说明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这句话表明两个方面:重力的方向不变,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但学生对竖直向下不理解,只认可“向下”,往往把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混淆,学生对重力的方向始终不变也惑疑,因为这只是静止物体的状态,如果物体从斜面滚下,它的重力方向是否改变,学生存在疑惑.对此,采用任务驱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任务1:如图5所示,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并说明理由.

任务2: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一样吗?学生画图表示,如图6所示,竖直向下是与水平面垂直向下,垂直向下是垂直于物体表面,无论什么物体只要是向着物体垂直于物体表面的都叫垂直向下.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任务3:请画出每个人的重力的方向.如图7所示,我们平常所说的“向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引导学生画出每个人的水平面,然后重力的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学生很快就知道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球地心.

任务4:作图,画出图8中空中运动足球的重力方向.引导学生画出水平面,重力的方向是垂直水平面向下,学生发现运动物体的重力也是竖直向下.

【设计意图】学生对重力的方向的认识是模糊的、片面的.通过实验活动,清楚了竖直与垂直的区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猜一猜并画一画,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突破难点.

3.3 环节3:重力的大小

根据力有大小、物体有轻重,学生不难知道重力也有大小.根據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学生自然也会想到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先探究重力大小究竟跟哪个因素有关,再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对于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合理的假设,如:(1)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有关,(2)重力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实验检验假设的真伪,确定重力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体积无直接关系.

检验假设(1):将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铜块的质量较.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铜块受到的重力较.

检验假设(2):用天平测得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铜块,木块的体积较.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两者受到的重力(填“相同”或“不同”). 以上实验表明,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填“有关”或 “无关”),跟物体的体积(填“有关”或“无关”).

这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用以下实验步骤探究这个问题.(1)每小组准备 1个弹簧测力计、4个质量均为100克的钩码,(2)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 1~4个钩码受到的重力,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1中.

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建立如图9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上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分析数据,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教师适当补充说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对应的图像,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图像.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得出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后,还要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为什么生活经验中,一桶水比一杯水重?这是因为对同一种物质来说,体积大的物体质量也大,体积小的物体质量也小的缘故.而实际上,在这里,体积是影响重力大小的非本质因素,质量才是影响重力大小的本质因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暴露前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比值法在科学中经常采用,通过动手、动脑的表格处理、图像处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3.4 环节4:重力的应用

在重力的方向学习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的应用,教科书介绍了重锤线,这是建筑工人用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的工具.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笔者让学生用重锤线制作水平仪,通过自己画图和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案,还鼓励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设计创新作品,学生首先展示重锤线,如图10a所示,然后教师展示等腰三角尺和量角器,学生设计的作品如下:取等腰直角三角尺,在顶角处悬一重锤线,在底边的中心刻度处作一标记,即成一简单的水平仪,如图10b所示,在量角器中心位置悬一重锤线,锤尖指向量角器的90°刻度线,即成一个简单的测倾斜仪,如图10c.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自己的产品比别人的更有创意,他们的创新思维被点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技术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图和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4 结语

一节好课要讲究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的有机组合[2].我们应该以建构合理的教学逻辑为抓手,蹲下身子,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出发,顺应学生思维序,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层次,耦合课堂教学序,设计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任务,符合学习知识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35-136.

[2]孙雯.探寻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逻辑[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07):7-9.

[3]邓衍民.初中化学“素养为本”有效课堂的建构——以“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同课异构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09):61-64.

[4]费忠. “三序合一”在校外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A]//创新科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C].上海: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2013:31-36.

(收稿日期:2020-01-08)

猜你喜欢

科学思维初中物理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浅析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科普少儿剧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