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的情感语义分析
2020-04-10温雪莹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词语的意义来理解对方传达的言语含义,通过眼神和视觉的意义与对方进行视觉交流。在一个空间中,可以通过布局、结构、陈设等方面对该空间进行理解,这就是空间设计中的语义学。乡村民宿为住客提供了体验乡村生活和消减压力的空间,同时向住客传递质朴、慢生活等情感语言。本文通过利用语义学中的情感语义分析方法对乡村民宿进行分析,一方面为民宿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使乡村民宿在氛围、情感以及意境的表达上更为准确。
关键词:乡村民宿;情感语义;感官;心理;反思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4-00-04
1 民宿的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民宿”这个词,与之相对接近的是客舍、驿站等。“民宿”一词起源于日本,而后被中国台湾引进,最后流传至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大陆。在日本,白马村是被公认的民宿发祥地。在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1927年前后),登山客们来到白马村并在山脚下一个被称为猿仓休息所的农家稍作休息、整理装备或于此集合出发(图1),这样的行为当时在日语里被称为“宿”。自昭和5年(1931年)起,这样的行为日渐多了起来,于是在当地的新闻报道中第一次出现了“宿泊”一词。虽然在当时的民间已经形成了“宿泊”这一概念,但还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直到昭和12年(1938年)有16家山脚下的住宅正式被日本细野地区政府承认允许作为经营项目向前来登山和滑雪的人们提供住宿,此时政府才正式确立了“民宿”这个概念(图2)。[1]因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随后中方的战败,清政府无奈在1894年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正式宣布将台湾地区划分给日本。至此之后日本开始了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并持续半个世纪之久。正因为这段历史,日本文化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其中日本民宿文化也随之在台湾迅速发展开来,最后蔓延至中国大陆地区,并演变出了一种富含中国特色的民宿文化。
2 设计中的情感语义
心理学中认为人的情绪和情感都是来自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其中情绪偏向于个体需求,情感则偏向于社会需求。由此可见,社会对人们的情感需求有直接的影响。乡村民宿所具备的乡村情怀以及乡村生活方式的体验是其有别于大众酒店住宿模式的主要因素,同时乡村生活方式也是乡村民宿的情感载体。当今社会的高压力和生活的快节奏使得城市周边的乡村民宿成了城市居民周末舒缓压力的最佳选择之一,乡村民宿所传递的慢节奏和质朴的生活方式很好地补偿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情感需求。
住客在面对一个乡村民宿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源自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空间内的各项特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将设计师理解为编码者,其按照一定的代码(设计规则)将创意表达出来(符号化)。同样可以将使用者或住客理解为是解码者,他们依据自身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信息储备对该空间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解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住客面对空间时产生的心理感受使其与该空间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联系,从而使人为设计的空间变得有生命和情感。人们对其产生某种依赖或是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情感补偿,这便是乡村民宿所提供的情感语义。
行为学家唐纳德·诺曼在其《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情绪是无法从认知中分割出来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所做的和思考的每件事都带有情感的成分,它们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我们的潜意识。”[2]基于用户心理学将用户的体验的心理活动分为依次递增的3个层次,由感官的(Visceral)心理活动递进至行为的(Behavioral)活动到最终也是最高级的反思的(Reflective)心理活动。乡村民宿所体现的感官心理活动是一种本能级别的心理活动,是由民宿的外部特征和内部陈设的外部特征对于住客最初的视觉和触觉甚至是听觉上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色彩对于视觉的刺激最为强烈,仅次于它的是形态对于视觉的刺激,因此在这一层次的语义设计中尤为侧重对色彩和形态两部分的设计。行为的活动层级是在感官的心理活動基础上递增一级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产生于人与民宿进行物理交互的时候。这一层次的设计建立在乡村民宿的外表满足住客的审美心理后,入住后的居住体验是否可以将之前对于外观良好的第一印象继续延续下去。反思的心理活动是情感化设计中的最高层级,是由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是包含的文化属性构成的。设计在形态、色彩、材质以及使用方法或是使用手法上表达出的某种意义或是向人们传达出了某种精神,令使用者在与之交互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文化、历史或是思想上的启发,就是反思的心理活动所提供的情感语义。
3 乡村民宿的感官心理活动层级设计
3.1 色彩语义的情感设计
色彩作为人们对一个空间或是一个物体视觉上最直观的第一感受,同样是一般审美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色彩本身并没有意义,它只是带给人某种直观感受,如冷暖的感受、远近的感受等。色彩单独存在时的某种代表意义(如红色代表胜利)其实是人们受到文化、生活背景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的联想。当色彩与某一个或某一种具体的载体结合后,最终形成一种色彩符号从而产生意义。同一色彩在不同的载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是不同的。这其中掺杂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在心理上对颜色的认知各不相同。这里可以参考语言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对其进行分析。当一个颜色(红色)与某一种载体(旗帜)结合起来形成了能指(红旗),而这个能指依靠中国大众和社会的普遍认知而得到了它所指的内容(胜利、喜庆)(图3)。
在乡村民宿的色彩语义中,对颜色的使用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1)环境原则。乡村民宿的外部以及周边环境大多是以山、水以及植物为主的自然界所环绕,所以在色彩的使用上应该多从周围的地貌特征中提取可以利用的颜色,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2)地域原则。中国的地域辽阔,且不同文化的民族众多,因而每一个地区都有其自身丰富却又独特的文化特色。乡村民宿是最贴近当地特色的居住选择,所以在色彩的使用上应该充分考虑和分析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如服饰、手工艺品等)并加以运用。
(3)心理原则。选择乡村民宿的住客大多是为逃离城市喧嚣来此放松,所以在大面积的室内空间以及陈设的色彩使用上应多使用相对柔和并且具有舒缓焦虑的颜色为主。例如,绿色具有镇静神经和舒缓眼部疲劳等作用,同时对缓解消极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在室内空间可以通过对绿植或绿色陈设品的使用起到缓解城市住客焦虑的作用。
3.2 材质语义的情感设计
材质通过其不同的肌理结构带给人视觉和触觉的感官体验后刺激人们某种心理联想,从而使人们将不同的材质划分为愈悦触感和厌恶触感两大类。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通过材料的稀缺程度来体现材料的价值,促使用户形成心理优势或以此来体现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材料与大众社会认知所赋予的内涵共同组成了材质的语义。对于乡村民宿的材料使用应该从两方面考虑:
(1)对当地环境没有破坏和污染。乡村民宿大多地处天清气朗且人口密度松散的地方,人们也正因为此而选择乡村民宿。所以,在材料的使用上应该选择对当地环境不会造成破坏和污染的材料,同时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是对乡村以及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与当地环境相协调。通过材质的物理性质可以将材质划分为自然材质与人工材质两大类,自然材质一般泛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材料质地,如石材、木材以及竹子等,人工材质是指人为制造出来的材料或是有意地对材料表面进行一定的处理,如玻璃、塑料等。在乡村民宿的材料使用中,可以多考虑使用当地盛产的自然材质,在体现当地特色的同时有效地避免民宿的整体语义与当地环境出现偏差。例如,河北张家口市的坊口村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距离一公里处有一段废弃的明长城,于是当地村民拆取了废弃的砖石用来修建自家的宅院,厚重的砖石成了当地独有的建筑特色。同时,因为当地气候干旱少雨且昼夜温差大,厚重的砖石为居民房屋提供了极强的保温性能。综上所述,就地取材是乡村民宿材质使用與选择的根本。
3.3 形态语义的情感设计
感官层级的设计除色彩语义设计、材质语义设计外还有形态语义设计。形态语义中的“形”指的是客观物体或空间的外在表象,是物理性质的客观存在,它起到支撑事物内在精神势态的作用,也就是形态语义中所涉及的“态”的部分。“态”是人们对“形”的主观意识。两者互相支撑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事物,“无形而神则失,无神而形则晦”。在乡村民宿的形态设计中应该注意当地房屋的尺度设计,如北方乡村原有民居大多矮小且墙体厚重,借此来为居住者提供保暖和挡风的作用,所以北方乡村民宿形态设计中不宜出现高耸空旷的民宿形态。乡村民宿的形态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当地原有民居的外部形态相融合的原则,在保留当地民居设计语言和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当代城市居民居住要求的民宿形态。乡村民宿的形态语义离不开“古朴”与“自然”的形态语义,在对乡村民宿外部形态进行改造过程中避免丢失“乡村”这个语境中本该存在的粗糙感和不完美感。
4 乡村民宿的行为心理活动层级设计
体验乡村民宿的住客大多是向往乡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居民,所以对于住客与民宿进行互动的行为层级的设计应该注重城市生活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当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趋于西式化,对隐私和个人化的要求要远高于乡村居民,所以在乡村民宿居住空间的硬件设施(如取暖、制冷、卧室布草、卫生间配套设施等方面)以及卧室私密性(如隔音、光线等方面)的设计上应该以当下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生活的标准为主;另一方面,乡村民宿的核心是乡村的独特性和文化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而有别于一般的旅馆和酒店。住客对乡村的期待感要远大于对民宿的期待感,所以在乡村民宿的功能性设计中应该适当运用当地的生活器具或是陈设物,如北方的乡村民宿可以适当运用“炕”作为寝具,为住客提供一种乡村生活体验。
5 乡村民宿的反思心理活动层级设计
通过将乡村民宿外形以及使用功能方面的设计相结合,使住客在住宿过程中感受到思想上或是文化上的启发便是对乡村民宿反思层面的设计。人们在乡村民宿想要体验的乡村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向往中”的乡村生活,而并非真实的农家生活。近几年大量的报道和文章甚至包括热播的综艺节目都在向人们传达一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状态。这些信息之所以受到大众的追捧,是因为其在大众面前展现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焦虑、繁忙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所向往的生活蓝本。乡村民宿是为长期生活在城市高压下的人们提供一个乌托邦式的生活空间,让住客们在2~3天短期的生活中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乡村民宿为来此的住客消减压力且使其感到愉快。乡村民宿设计涉及空间、陈设、色彩、光线等多重因素,同时利用空间内的各项特征对人们心理、生理和物理上起到作用,有针对性地对空间整体进行氛围设计。
6 结语
乡村民宿所提供的情感语义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更是其有别于酒店、旅馆以及其他类型民宿的独特之处。对乡村民宿的氛围、情感以及意境的设计,可以通过情感语义设计的三层阶梯关系进行分析。一个空间最先吸引人们视线的一定是最直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因为审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人们对一个空间的审美大多优先于对该空间功能的互动与体验。如果在视觉审美这一层次人们对该空间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则后续的行为活动层级设计便起到了如何将第一层本能心理活动的良好印象继续延续下去的作用。最后一层的反思心理活动层级的设计所赋予空间的意义或是概念都为该空间增添了魅力。乡村民宿的本能审美层级的设计以遵循当地住房设计特征为主,而行为功能体验层级的设计则应更多地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标准,将乡村特征的外壳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内核相结合,使乡村民宿为住客提供一个可以逃避城市喧嚣的乌托邦式的生活空间,这便是乡村民宿的情感语义应该具备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白馬の歩み编辑委员会.白馬の歩み:村誌.観光.登山(スキー編)[M].日本:白马村,1994:10.
[2] Normand Donald . Emotional Design: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M]. New York:Basic Books,2004:07.
作者简介:温雪莹(1990—),女,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