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2020-04-10李传伟
李传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乡村的重要举措,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乡村振兴对于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区域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区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应制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策略,构建乡村振兴培训体系,建设乡村振兴培训资源,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团队,重构培育模式,提高培育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对接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3-0009-05
从党的十九大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职业教育要与乡村振兴很好地对接,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活力潜力,是振兴乡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必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大贡献[1]。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职业院校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和弱化了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方面,对社会培训、区域发展贡献度低,因此,需要完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明确提出:“分专业制定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支持引导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因此,要求区域职业教育积极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践行培训的法定职责,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作为重要职能,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以“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威海”为办学理念的威海职业学院于2017年7月成立了“威海职业学院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2月成立了美丽乡村研究院,主动走出去与地方政府对接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区域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不相适应的原因所在
近年来,职业院校围绕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大部分学者从培训制度、培训管理、培训质量、培训模式、国外培训体系发展等方面阐述培训体系建设思路,大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且不成体系,缺乏实践案例。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培训研究大多围绕如何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忽略了电子商务、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农民干部的培训,缺乏系统性。
(一)观念认识不深入,职业教育定位偏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多数区域城乡建设发展差距大,许多职教管理部门、职业院校等对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职教发展目标时,不能很好地将二者相互融合,而只是想到职业教育能让乡村人员脱离乡村而为城镇提供劳动力,并没有考虑到如何将乡村人才转变为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是只考虑区域城镇的行业企业所需,而很少为乡村振兴做过考虑。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以至于区域职业教育院校目前仍然秉承“重学历、轻培训,重职前、轻职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导致乡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不足。据统计,2016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收乡村农业技能培训的仅占8.7%,乡村农民作为职业教育的“边缘人”始终未能受到重视。目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是农广校,而其余职业院校则很少涉及[2]。
(二)资源配置不合理,乡村振兴培训缺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较多的与乡村振兴对接的培训项目、培训资源等。但目前职业院校的培训资源多数都是为行业企业设置的,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与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侧重于经济发达的城镇企业行业,而对于乡村经济实际需求的专业少之又少,对于一些通用性专业课程内容,也很少有来源于农业方面的项目载体,课程体系与乡村产业、技术应用不相适应,所培养的学生也就与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不相吻合[3]。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领域也在向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方面发展,这就不仅需要能够生产的人才,也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技能培养不到位,校农合作深度不够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各类职业院校在考虑合作企业时,多数院校都在考虑大中型企业,愿意与那些效益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合作,很少考虑到乡镇小型企业和一些村办企业,校农合作深度不够,而实际上,越是小型企业越需要技术技能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健全,培训规模和效益低。专业建設与培训缺乏联系,培训特色不突出。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研究单一,不能形成培训体系[4]。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策略
(一)提升理论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2018年山东省发布的职业教育十条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分专业制定职业教育培训标准,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在军民融合、经略海洋、乡村振兴方面大力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践行培训的法定职责,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作为重要职能,促进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推进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职业院校要抓住机遇,开展多种途径的市场调研,结合当地乡村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师资队伍力量开展办学。区域职业院校要坚持为“三农”办学的宗旨,围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办学目标,为乡村市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因此,区域职业教育要提升办学理念,从“一切为了三农”“为了三农的一切”出发,将学历教育转变为技术教育,将应试教育转变为技能教育,将固定学期教育转变为弹性较大的培训教育,使区域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乡村高技能劳动者培养平台,成为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的中心[5]。
(二)构建乡村振兴培训体系
1.建立培训管理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之需要,主动担责,拓展功能,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高素质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支持[6]。遵循“立足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思想,针对职业院校社会培训的实际情况,建立满足社会培训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机制,使之符合社会培训服务的一般规律,全面树立社会培训服务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7]。
2.构建培训组织体系
培训的组织体系建设是社会培训服务工作高效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社会培训服务的规模、发展定位,可分为一级管理体制和二级管理体制,每种管理体制有着不同的人员配备。在社会培训组织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培训规律的培训组织体系模型,使之成为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既有统筹协调,又有分工合作。
3.培训制度体系建设
培训管理制度是培训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既要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又要满足培训管理实际。在总结大量社会培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包含宣传、调研、审批、计划、实施、经费、安全、师资和考核等培训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社会培训服务工作。相关制度不仅要先进、科学、充分,而且要适用、管用、好用,避免出现制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4.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
科学的组织管理是社会培训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针对社会培训服务项目的引进、策划和实施特点,建立包含宣传推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资源调配、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财务报销、总结报告和持续改进等标准的管理程序,理顺培训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流程和要点,明确管理事项和管理责任,制定文件报表模板,促进培训的螺旋式持续改进。加强培训档案管理,健全档案管理内容、管理要求和管理保存时限[8]。
(三)构建乡村振兴培训资源
1.培训基地建设
依托培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项目的培训,是社会培训工作做大做强的有效方法。将专业建设与社会培训服务相结合,整合校内师资、专业、设施、场地等资源,深入发掘地域资源、历史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按照开门办学的办学思路建设培训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培训品牌。引企入校,政、校、行、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学院,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资源,人才培训基地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坚持“高端引领,分类开发,示范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在乡村教育、美丽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事业等方面培育创新人才,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培训设施建设
培训设备设施建设是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基础,针对社会培训的发展趋势,按照标准和需求建设满足各种培训活动的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学设备、餐饮住宿设施、体育设施、阅读休闲设施等,满足理论教学、技能培训、校外实践、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活动,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供硬件保障。
3.培训内容建设
培训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培训课程教材,教材要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时效性。紧密围绕系部专业特点和师资力量,充分调研社会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对象特点,着力培养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开发系列培训课程,形成培训模块,包含健全的教育教学标准、培训大纲、讲义或教材等。培训课程应紧密围绕培训主题、系统科学、理论与实操并举,以PPT、微课等数字化课程形式为主[9]。
培训课程不仅要对接某个岗位,更应该对接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岗位群,并且要有助于受教育者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接受继续教育。因此,乡村振兴教育课程改革要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关注乡村振兴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把掌握这些技能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融入到培训课程与教学过程中,提高乡村振兴培训质量。
针对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要在乡村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对最需要的岗位群进行人才层次的差异性分析,面向乡村一线操作层、技术层岗位,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职业核心课程,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以标准化生产流程为导向,设置农业现代化产业链环节的职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技术模块和职业技术模块,构建起与美丽乡村建设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10]。
(四)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团队
1.建设培训师资团队
建立培训师选拔聘用、培训培养、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是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引导校内专家、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引进校外专家、杰出工匠参与社会培训,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团队。
2.加强培训师资管理
创新培训师资管理方式,拓宽培训师资的培养途径,通过培训提高、教学比赛、绩效考核等形式,激励培训师积极参与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良好机制。实现校内教师向培训师转变,提升项目开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自2017年威海职业学院成立“威海职业学院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以来,通过良好的设计运行,服务乡村振兴在威海职业学院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学院主动走出去与地方政府对接融合,与镇村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成立研究中心,打下稳定基础
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经威海市委批准,威海职业学院于2017年7月成立了“威海职业学院美麗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成立,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对接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另外,为学习建设经验,了解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我院“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作用,院领导分批带队赴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实地考察。
自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研究中心的作用,开展系列建设活动。学院与8个乡镇(街道、社区)的16村庄展开实质性合作,合力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在内的各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夯实人才基础,紧贴培训需求开展美丽乡村专题培训班。
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从校内外公开招聘选拔兼职培训师,培训师队伍近300人,开设社会培训课程67门,编写培训宣传画册6部。
(二)推广新技术,抓住关键所在
学院充分发挥在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中的生力军作用,以职业教育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充实职业教育队伍,以农村市场化方向为引导,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最前沿的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施各项科技培训专项计划,通过对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农村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群体的培训,让一批掌握创新技术的农民成为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力军。
威海职业学院先后组建乡村振兴团队在山东荣成留村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品牌建设推销、村落建筑规划设计、民宿内部设计建设,将留村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模范村落,发挥我院“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
(三)培训创新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威海职业学院作为威海市地方主办的职业院校,对培养区域人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培育乡村振兴技术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学院联通城市和乡村的作用,打造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基地。结合培育新农村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设置农业互联网+、新技术应用、新装备应用等培训课程,安排专业骨干教师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及时把最前沿的技术理念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威海职业学院与环翠区政府合作进行环翠区村居“两委骨干人员”培训,针对培训人员的工作性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讲座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紧贴社区工作实际,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两委创新人员”的社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重构培育模式,提高培育效果
乡村振兴培训不仅仅指理论培训,还应当包含身份认定、基地实践、项目扶持、后续管理等诸多方面,涉及农业、教育、科技等政府部门,以及高校、企业等社会团体,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作为,依托乡村振兴项目与乡村实体项目开展培训,发挥综合效应。在教育培训中,要明确标准,遴选适合的对象,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培训需求,坚持自愿的原则开展精准培育。制定培育方案,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11]。
1.以点带面的培育模式
对接各区及市直部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共建环翠学院、高区学院等,开展培训和鉴定考核,服务区域企事业人才成长。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培育“一系一基地一品牌”,建设完成各类培训基地29个。依据威海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挑选观念新、头脑灵活的三农带头人进行培训,将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起领路人的作用,以点带面。例如,通过环翠学院、高新学院平台对区域村两委成员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让他们带动本村村民发展经济。
2.专项技能培育模式
通过考察调研,确定具有现实意义且可以推广的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一定要选好载体,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威海职业学院针对威海市春果(樱桃)成熟期比较集中、不易长时间存放等产业实际情况,及时培训相关村镇销售人员,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利用网络进行春果销售,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互联网+”培育模式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构建“互联网+培训”大平台,面向区域乡村,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针对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建设网络素材资源库,制作多媒体课件,开通农业信息网站等。通过网络技术支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学习需求。
威海职业学院高度重视社会培训服务工作,把乡村振兴社会培训服务放在与全日制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形成了全员参与、齐头并进的培训服务格局。随着威海职业学院社会培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集吃、住、行、学、研等全方位的培训服务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宣传推介、项目建设、培训管理经验,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为推进职业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
实施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离不开三农带头人。职业院校要成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三农技术支持、对接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李明.职业教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技术支撑研究[J].现代商业,2018(15):122-123.
[2]范海英.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8(8):34-38.
[3][5]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4]孙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8(13):5-11.
[6]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职业教育机会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5-11.
[7]顾馨梅,许金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6):9-13.
[8]陈昌智.聚焦人才培养 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5-7.
[9]张旭刚.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10):59-64.
[10]楚琼湘,单武雄,朱巽.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湖南农业高职教育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3(21):32-35.
[11]薛应华,王华,张松斌,等.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8(7):42-44.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