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师课程创新研究
2020-04-10刘娇娇
刘娇娇
摘 要:学前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训实习经验,才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前教育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断进行课程创新,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始终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幼师人才。概述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基本要求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分别从增加实习实训课程比例、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等方面,就如何实现学前教育课程创新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师课程设置要求;问题;创新策略;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6-0120-02
引言
根据教师专业化以及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的目标,以突出专业性、人文性、教育性等为主要原则改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行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也必须转变教学思维,从而以课程创新为契机,推动学前教育更高质量的开展。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学习诉求、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推动学前教育课程的持续性创新。
一、学前教育教师课程设置要求
1.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特点,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从学校直接步入岗位,一时间难以适应工作环境。而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协调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侧重于专业理论学习,课程比例可以设置为1∶1,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考虑到专业理论掌握较为扎实,课程比例可以调整为3∶1,进入三年级后可以全部调整为实践课。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加灵活,从而让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统一起来。
2.进一步凸显幼师职业的专业性。尽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已经颁布,且在标准中已明确要“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幼师这一职业没有技术含量,甚至在传统观念里认为幼师的工作任务就是“哄孩子”,这种认知显然是片面的,这种社会偏见难以让一部分刚步入幼师岗位的毕业生产生职业认同感。通过创新课程体系,设置一些特征鲜明、专业性强的课程,然后加上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充满希望,要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充满自豪感。
3.充分体现幼师专业标准。在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首次明确“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这一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要严格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前教育人才。例如,为了响应该标准中关于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凸显实践课的主体地位。此外,要增加职业道德课程,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应该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之一,只是这种结合不是机械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理论中研究实践问题,在实践中要运用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只有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的学前教育人才。反观现阶段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理论教学占比过多,而专业实践机会偏少的问题。这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思维根深蒂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职业教育的成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但是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没有得到提升,没有足够的资源开展实践课程。
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频率偏低。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滞后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发现,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学前专业,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2015年左右出版或修订,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因为教材版本更新不及时,已经与当下的幼儿园教学要求出现脱节,实用性大打折扣。另外,教材版本与内容的滞后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技能的成长。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也要坚持创新,不断更新,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这样在毕业后才能够满足当前的幼师工作要求。
三、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的价值分析
1.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幼师人才。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几年幼儿数量将会持续增加,对于幼儿教师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用人机构除了对幼儿教师“量”的需求增加外,也對幼儿教师“质”的提升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在学历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存在劣势,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更加关注学生专业应用水平的提升,来弥补学历上的短板。通过加快推进课程创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新颖性,实现知识的更新迭代,才能培养出时代要求的幼师人才。
2.提高学前教育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何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当前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比拼的是综合实力,除了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实习经历、实操水平、资格证书等,均是用人单位需要考察的指标。在实施课程创新后,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实训基地、到合作的幼儿园进行继续学习,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岗位上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等。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今后求职应聘时,也会表现的更加自信,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提高就业率。
四、学前教育教师课程创新策略
1.以理论教学为辅,重视专业实训。在加快推进课程创新,必须要始终以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作为方向,这样的课程创新才能取得实效。为了培养出技能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的课程创新必须要将增加专业实训摆在重点位置,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人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主,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掌握,要逐渐引进专业实训课,并增加其比重。在专业实训中,要尽量丰富教学模式,例如采用旁观学习的方式,到幼儿园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启发。
2.开设多种课程,丰富教学内容。首先,人文基础课。人文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与未来幼儿教师工作相适应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有历史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强调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开设的主要课程应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大学语文等。人文基础课与专业基礎课交叉开展。由于这些课程的难度不高,可以作为入门课程,让学生逐渐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其次,专业课。根据课程内容层次和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两种类型。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具有从事学前教育所必须的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性,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基础。开设的主要课程应该有:中国教育史、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师语言艺术等。而专业课在在此基础上,对学前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课程上主要包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等。再次,选修课。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专业兴趣,在必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学生可以自选一门选修课,实现专业知识面的拓展与延伸,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常选修课的内容,也与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相关,例如钢琴课、绘画课、手工课等等。最后,综合实训课。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即不仅会动手,重要的是会动脑。综合实践课程由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构成。根据实践课开设场地的不同,又可以分成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两部分。通常来说,校内实训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同一班级中学生轮流扮演“幼师”和“幼儿”的角色,通过训练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校外实习则是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安排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幼儿园或其他幼儿教育机构,进行为期1—3个月不等的实习。通过积累实习经验,让学生提前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是存在客观差异的。以往的课程教学,教师为了赶进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一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体验,而逐渐失去了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创新背景下,需要教师将“人本”思维贯彻到学前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和创新。例如,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下扮演一名“幼儿教师”,应对一些突发状况,锻炼学生的应急应变能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了发挥,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
结语
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仅有教师教学,还有课程体系设计。而且课程体系是重要的基础和质量保障,如果课程质量不高,教师的教学影响也会受到制约。因此,作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教师,应当寻求课程创新的途径,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现的更加积极和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机会,培养出复合型的学前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