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2020-04-10黄晓燕
黄晓燕
摘 要: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绩效评价已成为各国重塑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手段。同时,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大,大学管理也日益理性化,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引入绩效评价的理念,但当前高校教育的绩效评价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过程与结果未实现有机结合等,制约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结合具体的高校工作经验,探析高校教育资源实施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的意义及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6-0099-02
一、新形势下高校内涵式发展与综合绩效评价研究的意义
在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在重塑政府公共管理时,强调绩效评价的应用与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并将其作为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点在于,高校的财政支出要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科学控制高校的财政资金支出,树立支出效益理念及责任意识,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加强高校市场协调能力及管理效率,促进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同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高等教育越发强调内涵发展及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资金支出也大幅度上涨。此时,加强高校综合绩效评价,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量变向质变的跨越发展,并指引高校对投入资源和产出效果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整,提高资金支出效率,确保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提高高校办学质量,进一步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资源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的现状研究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综合绩效评价活动主要包括政府指导下的指标评价及社会群体对高校的排名与评价两种。其中,政府指导下的指标评价包括教育部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科评估、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等。而社会群体对高校的排名与评价,主要是社会组织或学者在对比各高校的师资力量、学科门类、本科专业、新生质量、毕业生质量、综合实力及社会影响力等指标后,发布高校排名。如:2019年网络中发布的全国高校排名;中国校友会网《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提及的201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其排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影响等内容,其中人才培养指标占53.9%,科学研究占32.34%,社会影响占13.76%;武书连发布的《2019中国大学评价》,将大学综合实力、学科门类、本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升学率、新生质量、教师学术水平等作为评价指标,并成为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主要参考资料,最好大学网公布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则依据生源质量、科研質量、科研规模、毕业生就业率等对各高校进行评价[1]。在对比各版本的大学排名后,笔者发现,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不同,高校排名不同。
从“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益性(Effectiveness)出发,笔者在对同类高校资金投入产出状况及教育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当前高校的综合绩效评价普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绩效评价没有实现办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结合,绩效评价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既回应外部问责,又满足内部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等功能;二是高校教育成果存在滞后性特征。如多数高校在使用财政资金时,其主观随意性较强,且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造成国家投入大量教育经费但资金浪费严重等现象;三是高校绩效评价多强调学校的发展结果,未全面评估自身的发展条件;四是虽然部分社会群体依据多项绩效评价指标对高校教育资源实施综合绩效评价,但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往往侧重某一指标,其余指标的参照比例较小,降低了评价的综合性;五是硬指标与软指标的整合缺乏科学性,总体指标、平均指标及比例指标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造成评价结果存在负面效应和指导作用。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以特定目标为导向,以投入—产出为基础的高校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能相对较好地反映高校的综合绩效,同时最大程度反映并展现高校的成长性,指引高校获得良好的办学效益。此外,针对上述提及的高校综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工作人员要创新评价方式及研究思路,对高校现行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构建科学健全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打造高效的绩效评价模型,以确保高校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三、对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的不足提出建议
(一)确立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各高校在运营管理中可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发现自身的教育问题,明确当前教育情况,并进一步落实教育政策,但由于教育部门及社会群体的评价侧重点不同,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结果也存在差异。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3E原则为依据开展定性研究,依据平衡记分卡统计结果及调差问卷结果等实施实证研究,并据此构建学科导向型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其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
笔者从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的现状入手,在大量走访与搜集相关资料、文件中统计分析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综合绩效评价状况,并从经济性、效益性及效率性等角度出发,将高校教育资源与社会影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指标挂钩,明确学校教育产出结果与资源投入的关联性,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支出率、实现办学目标的新思路。同时利用平衡计分卡法,调查顾客维度(毕业生就业率及家长学生满意度等)、财务维度(相关财务指标)、内部流程维度(招投标采购管理等)、学习与成长维度(教职工获奖及科研成果等)等,结合高校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获知高校投入产出综合绩效状况,探索影响产出的因素和障碍,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外,绩效评价研究还需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如选择个别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前期的文献阅读及问卷调查等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与现状相联系探析研究结果,利用多元评价法或专家评审法等明确标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高等教育资源绩效评价数据库,结合各项评价活动的指标体系及专家对指标的重视度,制定各指標的占比。
(二)完善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学资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键点,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且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的认可。在全面发挥市场作用和提倡绩效管理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作为国家科学规划、有效控制高校财政资金支出的标准,其需具备一定的指导性、科学性、系统性与普遍性,即评价指标可被应用于各高校教育资源的综合绩效评价中。在这一过程中,评价指标应包括各类高校的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两方面内容,其中教育资源投入需从人力(教职工数量、专职教师素质)、物力(固定资产、校舍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财力(教育经费)及学科资源(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特色名牌专业数量、学校声誉)等资源方向实施绩效评价,而高校教育资源产出绩效评价体系应体现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规模、素质)、科学研究(科研获奖、成果应用、论文质量、著作等)、学科水平(硕博士点、重点学科、名牌专业等)及社会影响(社会服务收入)等方面,同时依据绩效评价内容将其分解为三级评价层级,形成科学健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
(三)打造有效的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有效的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是实施高校教育资源综合绩效评价的主要参照物,现阶段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方法有综合统计法、专家评审法、投入产出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绩效评价方法不同,其理论依据、使用范畴也存在不同。在实际绩效评价中,学者需依据高校现状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3]。例如,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绩效、投入与产出评价时,可利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建设高校各阶段的绩效评价模型;在开展投入、产出评价时,可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打造绩效评价模型;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则以近年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类分析法综合分析样本高校的投入、产出数据,之后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建立模型目标,在进一步优化模型参数基础上建立模型。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大学的日益理性化”,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引入了绩效评价的理念和实践,形成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高效建设。但当前,高等教育实施的绩效评价研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对此,专家学者需结合3E原则和平衡记分卡相关指标的测试和调查,分析高校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状况及问题根源,并通过投入产出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思路、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模型等,构建科学健全的高校教育资源评价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