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系强度测度研究

2020-04-10赵沙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赵沙

摘 要: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和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活动主体,测度两者之间的联系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校企联系的表现既有合著或共同申请专利这样的显性联系,又有以知识流动为媒介的隐性联系。已有研究针对校企联系强度的测度,多探讨合作模式的种类或合作模式的演化。鉴于此,通过专利数据测度两者之间的联系强度,将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引用关系加以融合来测度校企联系强度。

关键词:校企联系强度;合作关系;引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6-0026-02

一、相关文献综述

当今世界,国家发展的关键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发展与经济创新发展,竞争已经扩展到创新系统竞争。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高校作为最前沿知识产地,不断进行着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等活动,企业若能高效及时地对这些科技知识进行应用,对国家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程度,探索测度高校与企业可能的潜在合作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外研究高校和企业联系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研究。冯锋等人从创新网络角度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中国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培育策略[1]。雷滔等人运用校企联合申请专利,分别从区域层面、技术层面、高校层面进行分析,为高校和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提供线索,也为产学研知识商业化提供理论参考[2]。Lissoni研究了高校发明人合作网络,发现与企业合作发明专利的高校发明人在网络中更加容易占据核心位置[3]。Petruzzelli对12个欧洲国家33所高校与企业的专利合作网络进行考察,探讨了高校专利合作网络影响因素如技术相关性、地理距离等[4]。仲伟俊等基于江苏229家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5]。李梅芳等人基于湖北省的问卷调查,分别从企业与高校两个视角对比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6]。综上,对校企联系的测度多从合作角度考虑。已有研究表明,专利与论文的相互引证可用来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校企联系的表现既有显性合作,又有隐形知识流动。本文借专利数据测度两者之间的联系强度,将两者之间合作关系、引用关系加以融合来测度校企联系强度。

一、基本理论与方法

国家创新能力、科技竞争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科研机构的发展,而高校又是科研机构的主力军,高校通过在知识创新与应用、服务社会及创造价值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企业自主研发所需要的成本较高,直接与高校合作来进行人力、信息等资源的循环,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减轻科研压力。当前对高校和企业联系的认知,既有考虑宏观方面的,又有考虑微观方面的。宏观层面,立论于系统论,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和政策性评价;微观层面,则不考虑高校和企业本身的一些复杂因素,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科研成果的质和量来对组织机构的成果进行评价。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入手,从机构的科研成果专利和论文来考虑,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研究,以及高校与企业的引用研究。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存在于社会网络中,是信息、知识的非正式交流,而两者间的引用关系则是知识、信息的正式交流。杜建等提出,基于作者引用与合作关系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双重测度[7]。因此,在测度高校和企业联系强度时,合作和引用关系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本文通过抽取专利的共同申请机构构建机构合作矩阵,抽取施引专利的机构和被引专利的机构构建专利引用矩阵(在信息抽取时仅考虑专利申请人为机构的专利)。在融合时,先将合作矩阵和引用矩阵转化为合作Z得分矩阵和引用Z得分矩阵,对转化后的矩阵采用线性融合的方法,如式:S=?琢Sci+?茁Sco,其中?琢+?茁=1。邀请5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对?琢和?茁进行赋值,?琢=0.35,?茁=0.65。Sci和Sco分别是机构间引用矩阵与合作矩阵。

三、结论

本文从专利数据出发,构建测度校企联系强度指标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1.测度校企联系强度时加入引用关系是可行的。引用关系的发生都是作者慎重考虑过的,因此,通过作者落脚到机构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可以发现更多的研究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机构之间在研究思想和领域中相互学习,强度高但还未进行合作的机构可以寻求合作。

2.机构的自引程度很高。专利的创新性要求,使得在引用专利时引用其他人的专利情况较少,这样引用其他机构的专利可能性会更小。校企间合作很少见,研究相对封闭。但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产生合作需要满足因素的限制,也可能是检索的数据库、语种、机构类别的限制,机构所属国家的限制等导致检索的专利不够全面,因此部分合作及优势难以全面展现,以后研究将扩大检索范围进行改善。

3.融合模型可以弱化单一关系的不足。共同申请专利的校企代表两者之间进行了科学交流,已有研究多从论文合著角度来测度联系强度,若校企合著发了文章,表明两者进行了科学交流,进行了合作。合著的机构数量越多,合著機构的类型越多,说明机构的科学交流越广泛。但是现实生活中,合作的发生受到各种条件及各种因素的影响,轻易难以促成。然而通过引用关系就相对简单,这是一种隐性的联系。因此,融合模型可以发现更多潜在合作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