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十九首》与王梵志诗中的金钱观之比较

2020-04-10翟怡秀

大学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金钱观

翟怡秀

[摘要]金钱观是人们对金钱的态度,体现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与人生现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以《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中折射出的金钱观作为切入点,对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的情感心态和思维方式造成的影响。这两组作品虽然在创作时间上相隔几百年,但都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表现了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痛苦心声,因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相通之处。

[关键词]金钱观;钱为今世用;钱并非万能;世人多重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4-0134-03

中国古人以“口不言钱”形容廉洁清高,古代诗文很少把金钱作为描写对象。金钱观是人们对金钱的态度,体现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与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人们的金钱观,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一、创作背景之比较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汉朝和唐朝素来被合称为“汉唐盛世”。诚然,这两个朝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但即使耀眼的太阳也有黑子存在。东汉“桓帝刘志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以后,中央政权全归宦官。当时一批官僚和平时敢于议论朝政的大知识分子,接连地受到杀戮和禁锢”;而在唐初“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年)魏征上疏云:‘顷年以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间;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以致河西一带‘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唐初的‘贞观之治尚且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高宗武后时期更可想而知”。

“时代给广大人民以至一切被压抑阶层的现实生活带来的愁苦和骚动,愤怒与感伤,这一客观存在,往往通过某些在政治上受到排斥、在经济上陷入困顿的知识分子们所感受到的最通常的而又是带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现象反映在文学作品里”。“《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而“从王梵志诗的全部内容看来,它们的作者应该主要是一些僧侣和民间的知识分子”,“王梵志诗表现出反映现实的强烈的自觉意识与批判精神”。总之,这两组作品虽然在创作时间上相隔几百年,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表现了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痛苦心声,因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相通之处。

二、“钱为今世用”观点之异同

(一)相同点:有钱直须用

在《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中,都有许多表现人生短暂的诗句,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身如内架堂,命似堂中烛”(《身如内架堂》)、“来如尘暂起,去如一队风”(《来如尘暂起》)。

正是因为人生短暂而又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才要在有生之年充分享受金钱所能带来的一切好处。《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都强调追求现世享受:“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有钱惜不吃,身死由妻儿”(《有钱惜不吃》);但都反对钱财的贪求:“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生年不满百》)、“积金作宝山,气绝谁将用”(《愚人痴涳涳之二》)。

(二)不同点:原因不同

《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都反对贪财,但具体原因不同。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从精神解脱的高度看待及时行乐,对物质条件并不十分注重。良宴聚会,新声逸响固然‘欢乐难具陈(《今日良宴会》),就是斗酒相娱乐,也不觉得菲薄。即使是‘驱车策驽马(《青青陵上柏》),也不妨到洛阳、南阳这样繁华的都市游戏一番”。

王梵志诗更多是从批判现实的角度来反对贪财。相对于《古诗十九首》中的知识分子,王梵志诗中的下层人民生活更加凄惨:“忽起相罗拽,啾唧索租调。贫苦无处得,相接被鞭拷”(《可笑世间人》)。唐初社会繁荣的表象背后,是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对贪得无厌的官吏進行抨击:“饮飨不知足,贪婪得动手。每怀劫贼心,恒张饿狼口”(《天子与你官》)。

三、“钱并非万能”观点之异同

(一)相同点:钱多不一定快乐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写到洛阳城中的繁华气象和“冠带人物”日常交往的情景。其结尾两句“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中,上半句展现达官显宦的生活情景,下半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感受。“‘极宴,穷极宴会”,其奢侈程度自是“斗酒相娱乐”的下层知识分子望尘莫及的。“‘戚戚,忧思也”;“‘迫,逼也”。这里,外在环境的优渥与人物内心深处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所谓“冠带自相索”,即权贵只和权贵来往,不屑理会出身寒微的人。在《古诗十九首》中对于权贵心态的描摹,很可能是作者通过冷眼旁观做出的判断。当一个王朝逐渐走向日薄西山,一种大厦将倾的不祥预感会在所有人的心头浮现。这些权贵所谓的“娱心意”,不过是在无可救药的社会现实面前,通过纵情声色来实现自我麻醉而已。

而王梵志诗中的《他家笑吾贫》相对集中地体现了富人的不快乐:

他家笑吾贫,吾贫极快乐。无牛亦无马,不愁贼抄掠。你富户役高,差科并用却。吾无呼唤处,饱吃长展脚。你富披锦袍,寻常被缠缚。穷苦无烦恼,草衣随体着。

从这首诗中,可以归结出富人不快乐的两点主要原因:一是“贼抄掠”,二是“户役高”。尽管作者可能只是想通过此诗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见初唐社会安定繁荣表象下的弊端: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治理的失范导致盗贼猖獗。当然,此处的“贼”可能并非单指梁上君子。在下层人民的眼里,剥削压榨他们的统治阶级,和“贼”并没有什么两样。

《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都写出了有钱人——或是权贵,或是富人并不快乐的社会状况。虽然导致这种不快乐的原因并不一样,但都体现出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的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不同點:立足点不同

《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的作者都认为钱不是万能的,有些东西用钱买不到,或其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

元代陈绎曾在《诗谱》中说“《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总论》中也说“《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在《古诗十九首》中,真情是无价的。

《庭中有奇树》描写了一位独守闺房的思妇采摘院中绿树上盛开的花朵想要寄给远方游子的情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说鲜花本身并不值什么钱,但却寄托了思妇对独在异乡的夫君的美好祝愿,《孟冬寒气至》描写了一位夜不成眠的思妇将远方游子寄来的书信小心珍藏,“三岁字不灭”。书信本身不过是张字纸,但却传达了游子对远在家乡的妻子的拳拳深情。

游子四处漂泊,离家万里,充满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这些失意之人,常常在一起欢聚宴饮,排遣内心的苦闷。如上文提到的那次“良宴会”(《今日良宴会》),除了清音妙乐的感官享受,还有“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在顾曲听歌的场合,所谓令德之人,就是指知音者”。笔者以为“令德”就是这群失意者中的一个,他的心态为在座之人所共有,所以才能让大家感到“心有戚戚焉”。还有“人生寄一世”以下六句,是作者正面抒发的人生感慨,也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而这种感慨正是由“令德唱高言”引发而来。可见,这次聚会之所以“欢乐难具陈”,主要是因为在场的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这种知心知己的深厚情谊,自不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而在王梵志诗中,生命是无价的。虽然作者在诗中不止一次地流露出“生不如死”的思想:“生时有苦痛,不如早死好”(《可笑世间人》)、“你道生时乐,吾道死时好”(《你道生时乐》)。但正如老子所言:“民之轻死,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王梵志诗之所以反复表达对生的厌恶和对死的向往,并非鼓励人们去自杀,而是希望唤起世人对下层人民悲惨境遇的关注,实则怀有深沉的厚生爱民意识。

王梵志诗作者一方面说明“世间何物贵?只有我身是”(《世间何物贵》),另一方面强调再多的金钱也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万宝不续命,千金不买年”(《古来服丹石》)。王梵志诗作者进而认为“世间何物平?不过死一色”,因为“纵使公王侯,用钱遮不得”(《世间何物平》),但王梵志诗作者特别强调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实现平等,这恰恰说明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

四、“世人多重钱”观点之异同

(一)相同点: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作者写到昔日和自己在同一师门受学的友人,一朝飞黄腾达,便不顾念曾经携手并进的交情,把自己彻底抛在了脑后。“时节忽复易”中的“忽”字,不仅点出季节变化之快,更暗指友谊改变之速让人简直无所适从。古人常以“磐石”象征忠贞不渝的感情,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结尾两句“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昔日朋友的失望和些许讽刺之意。

王梵志诗《吾富有钱时》中,作者写了一组具有鲜明对照和讽刺意义的画面:富有之时,妻儿笑脸相对,为自己叠起脱下的衣服,送自己出门做买卖。“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中鲜活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妻儿对自己处处逢迎的姿态。而一旦作者遇到暂时的困顿局面,妻儿即刻换了一副嘴脸,横眉冷对,怒目而视。面对这一巨大的反差,作者在诗的最后告诫世人说:贫富本无常,唯利是图者,当心遭报应。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和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儒家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的重要一面”。孔子强调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强调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荀子强调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总之,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儒家更强调“义”。《明月皎夜光》中作者“同门友”见利忘义的做法,《吾富有钱时》中作者妻儿唯利是图的行径,与儒家传统的义利观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黑暗对人的思想观念造成的影响。

(二)不同点:影响不同

《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的作者都在诗作中表达了对世人嫌贫爱富的不满和规讽之意,但这种社会风气无疑也会影响他们对某些事情的判断。

《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陵上柏》和《东城高且长》都写到东汉的都城洛阳,那是无数文人心中的圣地,因此作者即使是“驱车策驽马”,也要“游戏宛与洛”。这里,作者用了一个颇有意味的词:游戏。毫无疑问,作者去洛阳,为的是寻求晋身机会,但权贵们嫌贫爱富的态度使他心灰意冷。他感觉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只得故作放达之语,称自己只是去洛阳游玩而已。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社会和自身都有一种焦虑之感。“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焦虑是一种‘对自由的意识。他把这种‘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过去的,另外一种是面对将来的。而汉末土人的‘焦虑属于后者”。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朝政,下层知识分子晋身无门。以《古诗十九首》作者为代表的文人们不再把“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作为人生目标,转向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这种看似颓废的行为实则蕴含深沉的哀怨,是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对看不到希望又无法改变的黑暗社会做出的消极反抗。

在王梵志诗《近逢穷业至》中,作者写了身无长物的自己在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生活的情况。面对自己的穷困和他人的冷漠,作者只淡淡说了句:“东西无系著,到处即安居”,没有对自身遭际的哀怨,亦没有对他人冷眼的愤懑。

王梵志诗的作者,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世人嫌贫爱富的丑态进行描摹:“说钱心即喜,见死元不愁”(《说钱心即喜》)、“钱少婢不嫁,财多奴共婚”(《古人数下泽》)。儒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的精神,在这个薄情寡义的社会荡然无存,甚至连作者自己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诸如“我见那汉死,肚里热如火。不是惜那汉,恐畏还到我”(《我见那汉死》)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对他人的不幸持冷漠态度。

五、结语

本文以《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中折射出的金钱观作为切入点,对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王国维称《古诗十九首》“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唐代范摅《云溪友议》称王梵志诗“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中多次谈到与钱相关的事物,这在传统文人看来自是可“鄙”的,但他们同时又认同这两组诗歌的“真”,即无论是抒情还是说理,都是出于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而王梵志诗长于说理。《古诗十九首》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对较窄,体现得更多是知识分子的情怀:他们比较注重精神生活,看重夫妻相濡以沫和朋友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王梵志诗的作者则将目光投向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对他们耳闻目睹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在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对世人进行劝诫。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体现了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的情感心态和思维方式造成的影响,从而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探索和对现实的反思,这正是《古诗十九首》和王梵志诗的深远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钟岚]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金钱观
赌博是如何毁掉人生的
由《行行重行行》品《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之情
巴尔扎克作品《人间喜剧》的金钱观探讨
《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