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方法探析
2020-04-10邢云陈伟
邢云 陈伟
[摘要]亲和力是使人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的重要方式。本文以亲和力的概念入手,研究当前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有关情况,重点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方式,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内容、方法、载体、情境四个方面予以简要论证,以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目的。
[关键词]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4-0130-04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
亲和力,“亲”字面意思指亲近,在这里指受教育对象产生的亲近感;“和”字面意思指和谐,和睦,这里指在教育的氛围中产生的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力”字面意思指力量、能力,这里指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与力量。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亲和力即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关联,包括师生之间地位、态度、交流等关系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及认同度等情况。也可以将亲和力说成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按类别分析,大学校园的亲和力与小学、初中的不同,是在小学、初中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延伸的关系,不仅包含一般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独特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大学教育环境中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目标。亲和力的大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亲和力必须贯穿在师生教育的整个过程。
亲和力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化学领域内。有关学者认为亲和力最早是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包含整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整体要求应该明确,具体要素作为整体的构成部分,亦不可或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亲和力是指一个事物引起其认知对象产生亲近感或认同感的能力,目的是使认知对象自觉接受这个事物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导向。亲和力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起其受教育群体产生亲近感或认同感的能力,换言之,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受教育群体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导向。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影响因素
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义务教育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教育的亲和力也在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也随之不断创新发展,并更加具体化和个性化。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旧是教学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导亲和力走向和谐发展的重要旗帜。在师生沟通交流中,一旦出现矛盾,导致亲和力不足,教师就必须发挥其协调能力,解决亲和力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是关系建立主体之一,具有积极参与的条件,也是思政教育亲和力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建的必要性
面对意识形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令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青年群体里迅速传播并使之真正认同,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高校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适应新形势下的深刻变革,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95后大学生没有改革开放之前那一代人的经历,对意识形态的感受因时代的不同而完全不同,思政教育在95后大学生中已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须从内容、方法、载体、情境四个方面下功夫,使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方法既引起共鸣又引发共情,同时也可使教育者既有人格魅力又有个人亲和力,情境既有认知情境又有体验情境。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没人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封闭的农业和工业阶段,没有体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没有经历过对抗饥饿。在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时代,东方和西方的官方意识形态体系都丧失了吸引力,民主、自由、法治、阶级斗争等抽象概念令当代受教育群体难以产生共鸣,因为这些抽象概念只对当时有亲身体会的那一批人具有影响力。官方意识形态的领导者与年轻人(即受教育群体)的沟通出现了不顾畅,这种不顺畅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语言上,新一代人使用的网络语言与象形符号,令前一代人看不懂,而滞后的官方用语又难以令信息时代的受教育群体接受。这就使得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亟待“优化升级”,用符合当代大学生观念的方式进行传播并使之接受。
二、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从方法上来看,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出现了更加广阔与多元的特征。一方面,新媒体依据先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其他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将数字多媒体、网络电视、手机网络等多种媒介相互融合,令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帮助高校教师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水平,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也使教育载体更加丰富。最为明显的现象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课堂的活跃度也明显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和水平的提升,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对新媒体关注以及好奇心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内容并结合网络工具,通过手机报、微博、思想政治类网站、博客等多种平台,积极主动地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和先进性,让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更加广阔。
(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媒介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簡单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得以迅速传播和普及。一方面,利用新媒体的政治资源的共享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互联网、手机、校园等多种平台之间同步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知识框架得到了全面的覆盖。利用多种渠道,大学生可以以更加便捷的形式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环境中各个媒体之间的联动和共享,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针对不同课程教学要求,可以利用多种多媒体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各种动态,并全面地融入和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因此变得更加便捷。
(三)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主要以语言、传单等非信息技术手段为主,在国民党政权占据优势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宣传手段与宣传范围影响力其实很有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任何一个组织团体均可以运用互联网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互联网实现迅速地扩散,影响力相较以往实现了迅速的提升。同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不仅增加了便捷性,而且增加了普及度。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成倍地增长,使之不受时空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无止境传播”影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體的传播具有无界限性,这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首先,由于新媒体的产生,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时间更加灵活自由。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的绝对权威,且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一堂课下来,大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并不多。其次,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重点理论的讲解,大部分的主干知识只是一带而过,并不深入讲解,这就需要大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但是,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性并不强,网上碎片化内容较多,因此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如何实现转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后,随着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开放性的传播方式给不良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大学生在浏览思想政治网站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部分自律性不强的大学生进入一些来历不明的不良网站,其中不乏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内容的混杂性造成高校学生的认知偏差
新媒体环境中存在一定的混杂性,不光包括正规、有益的学习网站,也包括许多含有非法内容的网站。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影响。首先,在言论自由的思想政治媒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现混杂性与差异性,造成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一些动机不良的匿名人士发表的违背思想政治理念的言论所影响。其次,在虚拟网络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媒介的转换和平台中人物人格的不断变化,让部分大学生产生认知的歧途,诱发心理疾病。最后,个别的网站散布一些虚假的消息和虚假的言论,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
另外,西方国家所宣扬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在新媒体上大肆传播。这是一种扭曲社会主义制度的误导性理论。该论调试图迫使中国放弃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虽说是无稽之谈,但在一部分不明真相的青年群体中依然产生了误导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
论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方可言传身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让大学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离不开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言传身教,无原则的“迎合”“放任”所带来的“一团和气”绝不是亲和力的体现,真理本身的光芒才最能让人信服,广大高校教师与理论研究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笃信与追求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才是真理的光芒。比如《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信仰人民》两本书的作者,他们完全信仰社会主义并将之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恰当解释,令读者大大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工作队伍整体上积极健康向上,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四类先生”现象。第一类是“好好先生”,其主要表现是不讲原则、不敢担当,对于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他们往往态度暧昧、立场模糊。第二类是“南郭先生”,他们常常混在“乐队”里比画,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第三类是“撞钟先生”,他们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与动力,无所用心、得过且过。第四类是“跑偏先生”,他们本身便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认同,同时又在课堂上将这种理念灌输给学生,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一类人占极少数,但也并非没有。这“四类先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高校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使教师认真履职尽责,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更要做具有亲和力的布道者。
四、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从内容、方法、载体、情境四个方面予以论证。
从内容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严肃、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避免过于抽象化,应使用当代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生动的表达,让主流意识形态有深度、有哲理性的同时,要生动化、形象化。教育内容要有亲和力,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予以丰富和发展,不断更新总结最新理论思想。二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真正面对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及思考中而产生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着力回答当代青年人所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定不移批判一系列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比如“国家资本主义”论调。三是内容要进入生活世界,要有温度,有人情关怀,有艺术感染力,要充满哲理、充满情感,用艺术化、形象化的方式进行教育,要“接地气”,让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受教育者感到亲近、兴奋和激动,从心灵深处去思考和接受。
从方法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严肃性和科学性原则,又要重视教育形式的创新,实现精神的交流与心灵的融合,实现真正发自内心的共鸣与共情。针对具体事物灵活运用不同方式方法,针对不同情况不断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切实立竿见影,见到实效。要切换到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引领,让大学生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从而产生认同感,达到“内化于心”的教育效果,同时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产生认同,达到在理性上与情感上的一致认同。教师要叙述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用情感共鸣的方式,让教育的方法真正见到实效,这样,学生便会积极践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内容,达到“外化于行”的效果。
从载体上来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载体要运用自如,而新兴媒介同样不可或缺。要构建起载体的开放性、时代性、互动性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是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从课程载体上看,要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语言生动化、形象化,可以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提升受教育对象的认同感与亲近感,将教育内容巧妙融入这些语言之中,令受教育对象在幽默中产生“无形认同”。也可以制作一些包含主流意识形态的幽默小视频或符合当代受教育群体生活特点的小视频,通过其中的幽默点或生活经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从活动载体上看,可利用“一二·九”运动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各种活动,活动中要包含当代受教育群体所喜爱的生活元素,也要包含有关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令受教育群体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吸收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在管理载体上,亦是同理,在此不再赘述。其次,要用好新兴媒介这一新载体。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种平台具有开放性与广泛的互动性。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新媒体的运营令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简单,人与人的互动更加高效便利,且具有灵活性、时尚性的特点。教育者的话语要具有亲和力,基本特点是在对教育的内容的描述上要准确简练,教育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机智幽默,既要有哲理性又要“接地气”,易于被受教育群体接受,从而达到灌输的目的。比如互联网上的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幽默风趣,看后令人回味无穷,这便是运用此方式来使观看者了解中国领导人因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而采用特殊的表达方式,进而使观看者对中国国情及领导人表达方式产生本质上的认同。
运用感染受教育群体的方式,既可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又可避免受教育群体只接受其中“高大上”思想,而没有解决受教育群体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的状况。另外,相关机构要加强对于新兴媒介传播内容的监管,让不法网站无处藏身。
从情境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认知情境,而且要有体验情境,让受教育群体在温馨和谐的情境中被感动并收获启迪。可借助被当代受教育群体所喜爱的QQ、微信等新兴媒介,在其上发布与之兴趣爱好相一致的体验窗口与功能,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要以“认知情境”为手段,以强化体验情境为目的,让受教育对象在这个情境中受到感染、参与体验并收获感悟,得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与对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生活的一种满足感。这种方式在受教育群体所喜爱的影视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央视推出的大型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等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感染情境可以用真情故事来创设,鼓励情境可以借助典型榜样、先进人物来创设,体验情境可以借助娱乐表演创设,立体情境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实践情境可以通过爱心行动创设,从而唤起和诱导受教育对象对社会公德的情感体验,培养受教育对象真、善、美的心灵,令受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这些教育媒介中蕴含的主流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
另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最重要的是人,人是实现上述四种方法的根本力量。因此,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培养与对传播媒介(即新兴媒体)的开发与引导,真正让教育工作见到实效。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的作用至关重要,互联网也是人所创造的,因此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才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主渠道。
五、结论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本文在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后,认为在如今的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该注意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情境四个方面下功夫,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能够得到提升,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为达到教育目的,也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情境四个方面“接地气”“动人心”“求真效”,真正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增强感染力,利用新媒体将基本原理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表达,令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达到运用亲和力的方式实现教育效果的目的。
另外,希望有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新思路,研究新问题,拿出新对策,不断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由于时间有限与本人认知的局限性,笔者只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阐述,并只以高校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主进行研究,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