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
2020-04-10刘海鹰刘昕
刘海鹰 刘昕
[摘要]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它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元素伴随着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协同效应。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分析社会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提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根据社会心理学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系挖掘蕴藏其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对于处在探索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心理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4-002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政治思想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所有的课程之中,融入教学与实践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政元素伴随着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能够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目标。
作为思政教育的新形式,课程思政在高校才刚刚起步,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怎样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怎样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思政与专业教学两不误?这些问题都还处在摸索尝试之中。本文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力求对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会打上社会主义的政治烙印,我们研究社会心理学必然是研究深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自信自强,与人为善,这些恰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社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完全可行。本文主要通过挖掘社会心理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初步的设计。
一、社会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同名著作《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经过多年发展,社会心理学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体系,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学四个层面,其中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侵犯与利他、社会影响等。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按照上述四个层面安排章节内容,每一章都能發掘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思政元素贯穿了社会心理学全课程。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就是一门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专业课。
(二)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尤为突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从中可以挖掘出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责任心、自信力、自制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培养等诸多德育元素,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三)社会心理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在社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可以做到自然流畅,不突兀、不生硬、不晦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就可以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内化于心。
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之下,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其影响巨大。我国社会主义特有的政治制度、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以及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必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打上鲜明的烙印,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抛开社会现实空谈概念、原理。这实际上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不露痕迹地渗透在基本知识原理的学习中,比如在学习“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党、爱国、爱人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学习“社会角色规范”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遵章守纪意识等。如此一来,学生在掌握社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政元素就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学生心里。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
(一)思政元素的提炼要精准
进行课程思政不是另开一门思政课程,而是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挖掘蕴涵其中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因此,找准内在的思政元素非常重要,找到思政教育介入的契合点和着力点,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不突兀、不晦涩、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另外,挖掘思政元素要注意把握与专业课教学的均衡性,考虑课时限制,不能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在社会场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内容繁多,思政元素丰富,所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遵循精准原则,一是要准确,紧紧结合专业学习,由专业知识自然生发,不能牵强附会,二是要精确,不能贪多,不能冲击专业教学。这样才能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运用好。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
实施课程思政不是离开专业教学内容专谈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使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学习“自我意识”一章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自我意识相关知识,以“我”为题目写一篇剖析自我的小论文。要完成这篇小论文,学生必须要写清楚“我”是什么样子的,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各有怎样的表现,现在的我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理想中的我是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多大,怎样实现理想自我,等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巩固了自我意识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等专业知识,也提高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提升了人格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在社会心理学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灌满堂”的授课方式,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参与。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线上线下结合、课上课下联动,构建多维度综合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教师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将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主动地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训练、自我分析、影视欣赏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使相关思政元素于无形之中入脑入心,优化品德,提升素养。
为保证多元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进行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打破传统社会心理学考核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注重过程管理,设置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考核,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二者的考核也不宜分开,而是在考核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对思政元素的考查,得到专业课和思政两个成绩。为了强化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还可以将思政成绩与各种评优挂钩。
三、社会心理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教学设计
遵循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原则,按照国内社会心理学教材一般的章节架构,我们对每部分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提炼,然后再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具体如表1所示。
在表1中,每部分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该部分内容所占有的教学时间综合考虑提炼出来的,教学活动是在相应的教学方法之下组织开展的,下面对部分教学设计做简要说明。
直接引导法,就是教师在讲授专业概念、原理时,将相应的思政材料寓于其中,作为支撑材料,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时不知不觉地加强了思想修养,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比如,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个体逐渐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即个体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的过程。学习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教师就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学生从小到大受到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依据,引导学生理解政治态度、政治信念的形成过程,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与此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课堂小组活动,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围绕相应主题展开讨论。课堂小组活动强调全员参与,人人发言,借助小组动力,通过脑力激荡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达到1+1>2的效果。运用课堂小组活动开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一是要注意选好讨论主题,将思政元素融于讨论主题之中。二是要注意找好小组讨论主持人。主持人要能够掌控住讨论的方向,不能偏题,同时要能带动全组同学积极参与,营造气氛,不能冷场。三是要教师做好总结引导,强化思政要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社会角色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扮演好社会角色必须要遵循的角色规范,即每个社会角色都有其相应的角色行为模式。课讲到这里,教师可自然而然地引出下列問题: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角色规范是什么?大学生的角色行为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此时,就可以顺势安排一次课堂小组活动,对照《大学生行为准则》,结合自身体验以及常见的大学生失范行为分组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同学们各抒己见,小组主持人把控好讨论方向、时间、气氛,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提炼出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素养,使得大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入心入脑,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实地训练,就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操作,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实地训练以学生为中心,脱离了课堂和教师的禁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思政元素设计恰当巧妙,能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学习“人际沟通”时,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借助人际沟通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实地训练项目:与陌生人说话。要求学生个人在课外实际生活场景中与陌生人交谈,在确定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最后能达到交换电话号码,或互加QQ/微信好友,承诺以后在遇到思想困惑时可以随时联系的熟悉程度。要求把沟通过程记录下来,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分析不成功沟通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总结成功沟通的条件以及这次实地训练对自己未来沟通的启示。这个带有挑战性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大家积极参与,认真讨论,不仅巩固了人际沟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社会心理学专业课教学的结束,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也完成了一轮教学试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和接纳度都比较高,全级79名学生中,非常满意的达到了52.66%,满意的占45.32%,认为效果不甚明显、不满意的只占2.03%。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如何实施课程思政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结合社会心理学专业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遵循教材原有的章节顺序,发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渗透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之中,运用多元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体验、感悟、接受,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提高思想修养水平。
研究表明,通过精心设计,在社会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可行的,既能够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又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德育思想,二者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思想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