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2020-04-10陈铄南章费寅张悦莹
陈铄南 章费寅 张悦莹
摘 要:现阶段中国在操作层面上扎实推进各种形式的普惠金融有较大困难,因此以中原某艾滋病村为例,针对因病致贫的人群提出减贫机制。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为艾滋病村的贫病人群提供女性小额贷款、周期性教育等方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扶贫道路。
关键词:减贫机制;数字普惠金融;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8-0035-02
引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发展普惠金融被各级政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农村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贫困人口有不同人群,目前学术界专门针对某一个贫困人口群体的融资需求研究较为欠缺。处于农村的特殊人群,往往受到正规金融的信贷排斥,为此,他们主要的融资方式是民间借贷。相比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在融资成本、融资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对农村贫病人群融资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缓解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为精准扶贫提出政策建议,从而让普惠金融促进农村精准扶贫。
现有的关于普惠金融中女性小额贷款研究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小额信贷计划时都将受信对象集中于女性。世界银行也在发展中国家力推针对降低女性信用排斥的小额信贷计划(Holt and Ribe,1991)。最著名的就是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从1983年成立至今,在为本国78 000个村庄784万人提供的贷款中97%为妇女。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贷款给妇女所获收益比借款给男人要大。男人挣钱后更倾向于自己消费,而妇女挣钱后,会使整个家庭尤其是儿童受益,因此,给妇女贷款能够产生“级联效应”(cascading effect),给整个家庭甚至整个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努斯,2008)。此外,实证研究也发现,女性在运用小额信贷的资金方面更加有效(Pitt and Khandker,1998)。而且小额信贷不仅使女性有了经营性收入,提高了女性地位,使女性变得更为自信,在家庭中地位也得以提升(Goetz,1996;Pitt,等,2003)。
现阶段中国在操作层面上扎实推进各种形式的普惠金融仍困难重重。我们十分需要特殊人群的小额信贷相关理论研究,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推进精准扶贫,最终实现全面脱贫。
一、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机制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金融体系不断优化更新,数字普惠金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数字普惠金融使得交易中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进一步拓宽了金融服务范围,让金融服务质量得到改善,并在原有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提供了更有效的数字信息。凭借这些优势,数字普惠金融为偏远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更多便捷,让他们也能享受电子支付等服务,为贷款和保险等业务在贫困地区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过去很长时间内,贫困山区的居民通常由于自身条件不足,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无法通过常规渠道享受金融服务。而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将这类群体集中在一起,借助大数据深入分析这些客户的实际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向他们输出金融资源信息,提高金融服务共享平台的专业性。在这样的金融服务体系下,客户定位更加准确,为需求者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更加个性化。
本文的具体研究场景的小李庄是中原某县白集镇下辖38个行政村之一,850户人家,原本有人口2 500余人。自1980年代以来大批村民卷入卖血潮,达1 000多人,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卖过血,检测HIV呈阳性者302人,2000年开始大批死亡。目前已经死亡的“未确症”人数已有150多人,是一个典型的因病致贫的人群。由于当年卖血者以男性为主,因此青壮年死亡男性居多,针对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实施女性小额信贷的田野调查,既有著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也有着现实的迫切性。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深入考察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查发现,当前很多地区的居民对数字设备并不了解,且相关技术知识掌握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际效力,降低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性。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使数字普惠金融的精准扶贫。
(一)大力普及数字技术
在中原某艾滋病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尚未普及到底层贫困人群。当地以农业为主,消费采用线下面对面的消费。为此,可以加快当地智能手机的普及,并进行周期性教育,引导贫病人群从面对面支付转向线上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将会拓宽村民的理财渠道。数字技术的发展,能够将村民支付、消费等数据较好地记录下来,能够在为他们提供信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通过收集基本信息、行为轨迹、社交网络等特点,利用用户画像技术对不同群体的特殊人群进行画像。最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贫病人群进行信用评级,检测其小额信贷的违约风险,以达到风险控制。
(二)提供专门女性小额信贷
传统对贫病人群更多采用直接捐助的方式。我们认为,施舍和捐赠不是解决贫穷的办法,这样只能让穷人丧失主动性而使贫穷永远存在。而通过信贷方式不仅帮助了穷人,更重要的,这是一种用贷款的手段激发闲置劳动力创造价值的社会教育行为。为此,可以提供专门的女性小额贷款,将互联网与小额信贷相结合,扮演联络人的角色,把需要资金的人和有闲置资金的人联系在一起,以借贷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捐赠方式,实行“造血式”扶贫。采用透明化运作方式,把借款人的详细信息都放在网站上,而那些有闲置资金的人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自主选择借贷对象和金额。
(三)建立专门针对贫病人群的信贷机构
信貸机构的运作资金可以由国家财政拨款或社会捐助。通过与全国各地的小额贷款机构合作,收集贷款申请者的基本信息,并公布在网站上,让有空闲资金的放款人可以自主选择借贷对象和金额。由网站筹集到资金之后,再通过借款人所在地的小额贷款机构转贷给借款人。此外,还可以根据贷款申请者偿还前期贷款的情况将他们进行分级,信用级别较高的申请者下次贷款优先考虑。这类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可以有效缓解贫病人群的资金压力,避免他们因为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而陷入恶性循环。不过这类小额信贷的实施要以完善信用体系为基础,防止信息不对称问题出现。
(四)周期性教育降低信贷违约
在提供小额信贷后,可以对贫病人群设定五人小组(2-2-1)连带责任,互相监督,形成内部约束机制。这样一来,不仅发展了客户,而且提高了底层客户的违约成本。通过经常性的小组会议等形式培养客户守信意识。其次,提供信贷的同时对她们进行劳动技能教育与示范,通过周期性会议与互相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个人尊严与守信意识,成为女性小额信贷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措施能确保真正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获得贷款,并且保证贷款资金的合理用途,从而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总结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贫困人群中特殊人群的研究,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在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机制。根据前期的调查我们发现,外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针对艾滋病人群的捐助,但这种救助并非治本之策。当地人一直尝试着各种生产自救的努力,比如养羊、养鹅、做手工艺品、生产鞭炮、生产羊毛衫等,但很多村民由于缺乏融资渠道,视创业为畏途,因而小李庄至今仍然贫困。因此,在该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刻不容缓。通过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金融服务内容,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使得小微金融机构能够为贫病人群提供更多地金融服务,从而弥补农村资金缺口。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能力,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满足贫病人群的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 Karlan,D.,and J.Zinman,“Credit Elasticities in Less-Developed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Microfin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3,pp.1040-1068.
[2] Pitt,Mark,and Khandker M.,Shahidur R.,“The Impact of Group-Based Credit Programs on Poor Households in Bangladesh:Does the Gender of Participants Matte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pp.958-996.
[3] Goetz,Anne,and R.Gupta,“Who Takes the Credit? Gender,Power,and Control Over Loan Use in Rural Credit Programs in Bangladesh”.World Development,1996(1),Vol.24,pp.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