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互联网产业“C圈”崛起之谜
2020-04-09江欣屏
江欣屏
根据上海重点互联网企业分布图显示,上海互联网企业主要聚集在中环和黄浦江沿线,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C 圈”。
一度因“出不了马云”饱受诟病的上海,如今在互联网下半场,实现了华丽的“逆袭”。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拼多多、B站、达达、携程、小红书、喜马拉雅等上海互联网“后浪”们逆势上扬、引人瞩目。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持证互联网企业有1966家,数量居全国第3;产值约为2890亿元,仅次于广东。尤其是在细分领域龙头众多,20家头部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百强”,数量仅次于北京。
根据上海重点互联网企业分布图显示,上海互联网企业主要聚集在中环和黄浦江沿线,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C圈”。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区域占据了上海互联网行业80%以上的产值。这条互联网产业带有望成为上海的新名片。它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当精致“老城区”遇见互联网
上海互联网产业带与上海中环线高度重合,这不是偶然的。如果说互联网上半场是野蛮生长、规模至上,而互联网下半场更注重精细化运作,需要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而上海精致的城市气质在中环线附近最为凸显,与互联网下半场的打法不谋而合。
中环线两边是上海城市更新最大、产城融合最好、商务成本最佳、交通便捷最强的区域,已形成了漕河泾、临空、长风、市北、五角场、张江、三林等巨大的产业空间载体和一大批房价合适的住宅小区,成为上海产融深度结合的“黄金产业腰带”。
当上海精致的“老城区”遇见互联网,新一拨“沪联网”便由此诞生了。比如,小红书的崛起正是看中了上海精致的生活方式;“猩便利”“美味生活”“便利蜂”“简24”等一批新零售领域企业,也是在垂直细分领域,以细分服务满足周边百姓需求,覆盖了居民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产业发展壮大,需要相对低的商务成本。中环周边的这些园区大都从厂房、仓储、物流等大空间更新形成。因此,无论是“穿衣戴帽”改建还是新建楼宇,环境都比较宜人,空间组合大中小都有,回旋余地大、韧性强,非常适宜青年人创新创业。企业从小到大,能发展、留得住,特别有助于爆发性强、成长性快的在线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发展,快速成长。
互联网企业要集聚在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聚集的地方。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大都是面向消费者的,无论是美团点评这类餐饮外卖平台,还是B站这样的新型社交网站,都需要最大限度地“贴近用户”,不断从消费者,尤其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中了解需求,不断迭代。更不用说像米哈游、游族网络那样集聚在徐汇的网络游戏公司,更是每时每刻关注着年轻人兴趣的变化。
同时,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量大。杨浦区有复旦、同济,长宁区有华东师大,徐汇区有交大、华东理工等名牌学校,密集的人才资源,为互联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力军”。
互联网企业“逐水草而居”,需要“雨林式”生态环境,包括人群密集、人才资源、政策支持、金融条件等,而中环沿线区域优势明显。
“互联网+”突破老城区
“天花板”
在“雨林式”生态环境中,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不可或缺,特别是政府要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广泛的应用场景。在这方面,位于中环线核心区两侧的上海长宁区颇具代表性。长宁区围绕民生需求,将互联网+应用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购物等服务中,成功营造出良好的互联网产业生态。
作为中心城区,长宁区“十三五”期间全区供开发的土地只有“十二五”的1/4。当中心城区存量空间资源遇到“天花板”,就逼着长宁必须跳出空间载体的制约。与“平地起高楼”的发展模式相反,长宁区需要在高楼林立之下,探索区域创新与产业转型,而互联网产业就成为长宁经济转型的最好抓手。
从2016年起,长宁区创建了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成立上海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率先试点“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降低互联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创建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新开展跨区域协同监管。
长宁区通过政策支持和创新引领,促进了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培育出互联网+生活服务、时尚创意等新型业态,吸引了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新业务板块落地。过去人们眼中老旧小区占比高、老龄化趋势明显的中心城区,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智慧社区建设的“试验田”,源源不断地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实践空间和应用场景。
比如,在智慧教育领域,长宁区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设智慧校园,在教学学习、考试评估等场景中探索应用大数据分析,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数字化学习。
在智慧医疗领域,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开放区属医院及卫生机构应用场景,在辅助诊断上试点图像识别技术。今年在疫情期间,医院物流机器人在药品检验标本配送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智慧养老领域,长宁区已经为5500户高龄独居老人配置了智能居家安全和健康监测设备,助力长宁创建成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区。
在智慧社区领域,北新泾街道、AI+社区项目成为全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居民办事、购物、医疗、娱乐乃至社交都可以通过AI实现,成为上海最智慧的社区之一。
在智慧零售领域,各种新业态在助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极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智能移动餐车为社区助餐点的老人送餐,也能够解决周边白领的用餐难。AI菜场让居民可以便捷购物,全功能机器人咖啡厅一分钟做一杯现磨咖啡,受到了白领的青睐。多家新零售门店成为了上海连锁便利早餐的示范点。
目前,长宁区与华为、联通、科大讯飞等合作,沿地铁2号线布局智能互联网产业集聚带,形成了丰富的产业生态圈,既有“顶天立地”的全国互联网前20强企业,又“铺天盖地”集聚了4900多家互联网企业和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成为成熟“互联网+”企业进入上海的首選地。
物理空间+政策空间+发展空间
在上海互联网产业“C圈”,有一条路尤其值得关注,即“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
金沙江路是上海普陀区的一条交通要道,连接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近年来,越来越多互联网影视类企业入驻这里,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行业大咖,比如阿里影业、淘票票、联瑞影业、世像传媒、苏宁环球传媒等,业态覆盖整个产业链。
与横店等老牌影视产业聚集地相比,“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是后起之秀。但普陀区通过“物理空间”“政策空间”“发展空间”的组合拳,引来了许多影视龙头企业的聚集。
为了发展互联网影视产业,普陀区为影视企业实实在在的腾出“物理空间”。在金沙江路沿线,以轨交13号线为链接,东起月星环球港,西至祁连山南路,在这条全长5公里的集聚带上,包括环球港、华师大科技園、近铁广场、天地软件园等文创产业园区、大学园区和商贸综合体,由此连成一条“互联网影视产业线”。其中,可供企业入驻的办公楼宇面积就超过了10万平方米。
“服务”是第一资源,“政策”是吸引影视企业聚集的敲门砖。普陀区专门出台了《普陀区促进互联网影视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并扩大普陀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和扶持力度。从互联网影视产业的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成果、领军企业到人才集聚,都有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
同时,普陀区充分发挥文化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例如,长征镇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对有关企业进行扶持。设立额度3000万元的“长征镇四新经济引导资金”,以房租、人才、宽带等创新创业要素为切入点,给予相应的镇级财政补贴,用于推动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
再加上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普陀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形成了促进互联网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普陀区还着力为互联网影视产业打造“发展空间”,发挥区内金融资源的优势,促进互联网影视与金融融合发展。目前,“上海普陀并购金融集聚区”创设一周年,入驻园区的上海联交所累计为1.1万余家企业提供并购重组相关服务,实现各类企业产权交易及技术交易合计1188.18亿元。今后,园区内的各类并购交易平台、并购投资顾问、并购专业服务机构、并购融资服务机构等,都将为互联网影视企业提供高端服务。
“物理空间”+“政策空间”+“发展空间”,这不仅是金沙江路后发超越的关键,也是整个上海互联网产业“C圈”崛起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