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十四五”规划的新看点
2020-04-09王运宝
王运宝
12月1日,安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2月11日,规划建议全文发布。包含安徽在内,全文发布“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湖北、海南、四川、河南、山东、吉林、广東等省市。
作为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各省市锚定2035年战略目标,在规划建议中提出许多新思路,这也是观察各地未来五年发展的第一文本,“地方版”规划建议的新看点持续涌现。
首先,创新成为首位战略,这与中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相呼应。尤其是作为科创 “明珠”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各地“暗战”的一大热点。
目前,已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广东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是否会有更多落地?梳理发现,已有浙江、四川、湖北、陕西、山东、辽宁明确提出创建目标,落地城市分别是杭州、西安、武汉、成都、济南、沈阳。
特别是湖北。12月10日出版的《湖北日报》,刊发了《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湖北之问》,文章指出,追兵在跑,标兵在飞,在“创新第一动力”的赛道上,“为什么是合肥?”,湖北在哪里?武汉在哪里?
早在今年6月10日, 《成都日报》理论周刊曾发文指出,从全国大棋局来看,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落子西部的成渝地区,是国家从战略宏观层面上优化科技研究区域布局的重要一步。
其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另一个各省市要办的大事。
北京、上海作为领跑者,同样都在协调发展上着墨甚多。北京提出将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上海提出“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在长三角地区,已公布规划建议全文的浙江、安徽,一方面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同时在省域不同城市协调发展上作出专门部署。浙江是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安徽明确把芜湖建设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不仅是安徽,规划建设省域副中心的省份,还有四川、陕西、湖北等。陕西确定建设榆林,湖北是宜昌、襄阳。这些都是省会城市经济明显增长的省份,也是探索避免“一市独大” 的弊端。
如果说综合性科学中心是创新发展的平台载体,省域内不同城市协调发展是拓展发展空间,那么与未来五年发展最密切关联的就是人才。不管是新兴产业还是城市建设,引人聚才都是第一位的。
在规划建议中,安徽提出“江淮英才计划”;浙江加快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湖北要深入推进大学生留鄂就业创业;天津推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树立“天下才天津用”的理念;吉林实施“长白山人才工程”,创新引进和使用“候鸟型”人才。
融入新发展格局,也是各省市谋划的应有之意,枢纽、支点、链接……成为热词。但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发挥我国超级国内市场的作用,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因此,如何相互对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怎样把规划蓝图变成立体化的生动现实,实现韧性成长,都在考验着各地主政者的智慧和能力。
梳理发现,还有上海的“五型经济”、浙江的“智治体系”等都引发关注。“十四五”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百舸争流,都在奋力前行,惟有抢抓机遇才能不留遗憾,五年后呈现的就将是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