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及绩效评价
2020-04-09荆杰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实践产物,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精神,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联系,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钥。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构成体系;绩效评价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实践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其中,基本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具体指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系列具体的政治体制。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表现出制度本身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个显著优势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概括为13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这些显著优势,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高效、管用的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绩效评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主要意义,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联系,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钥。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落后的社会制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当前,总体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依然存在着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某些因素和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韧性就在于,既能保持政策稳定性与连续性,又能不断改革与创新,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我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六、战略思维能力与政策高效执行能力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事实充分证明,战略能力与执行能力,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内在动因与思想武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规划力,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卓越的战略思维能力和中长期规划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目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环境瞬息万变,我们党时刻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沉着冷静、坚定执行各项战略目标,从“三步走”到“两个一百年”,从“五年规划”到“全面小康”战略部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的坚强领导执行力。
七、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从制度的高度,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共享发展”再到“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体现着鲜明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目前,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正体现了公平正义,真正做到了民族平等制度的缔造者、人格尊严和隐私权的尊重者、生命权的捍卫者、弱势群体的守护者。
八、高质量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隨着我国经济发展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质量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学探究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追求的“这个效益不等同于经济活动中的盈利,也不以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注重执政效益时必然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代表并有效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抗疫防控中,中国共产党不计成本、不惜任何代价,挽救生命,再次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580-581.
[2]季建林.执政成本论[M].时事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荆杰(1978—),女,江苏省金湖县委党校,职称:高级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金湖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