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

2020-04-09刘文涛郭嘉瑞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

刘文涛 郭嘉瑞

摘  要:本文是对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的一个简单概述,介绍了解构主义的由来及其主要特征,分析了解构主义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德里达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对解构主义翻译观进行了详细阐释,客观分析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结论,引导译者在解构主义理论学派的指导下进行更丰富的翻译实践,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拓宽自己的翻译视野。

关键词:解构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1引言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的社会中兴起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从解构主义视角进行翻译,就是以一种非传统的、全新的视角去分析文本,从而对原文本进行新的认识和批判,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二元主义,打破原有的固态认识。此文主要是对解构主义学派及其翻译方法的研究,从这个理论学派的视角实现翻译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提高译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得译本变得更加多元化。

2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

2.1解构主义理论的确立

20世纪60年代,以反对传统的结构主义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为目的的新文化观——解构主义应运而生并迅速变成主流话语,从法国风靡全球。解构主义是后发于结构主义的一个哲学流派,旨在瓦解文本的固定结构,质疑文本的合理界限,赋予文本以纯然的自由。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阵营而来的,并在对结构主义进行否定、反诘、驳难、叛逆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哲学、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解构主义在巴尔特、拉康、福柯、巴赫金的理论中己初露端倪,但真正确立这一理论的是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雅克·德里达。1967年,德里达的《语言与现象》《论文学字》《文字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正式确立。

2.2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2.2.1延异

“延异”是德里达创造的用来解释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概念。延异意为“延缓”(defer)和“差异”(difference)。德里达认为解释意义是一个不断延续且意义各不相同的过程,意义是没有绝对化和终点的。

德里达用“延异”这个词打破了原有的结构主义的同时性概念。“延异”这一概念说明解释意义是一个延续且具有差异的不同元素构成的,因此这些解释意义的不同元素应该是相继出现的,意义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延异是一种存在于语言背后的现象,是对语言进行解释时的一种现象概括。延异,体现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体现了解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即语言的意义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意义是不确定的,没有一个确定的终极中心意义。

2.2.2撒播

“撒播”是德里达对延异一词的扩展。在场的形而上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中心的,而其他事物围绕这一中心向四周散去。德里达的撒播理论反对这一观点,认为意义的传递既不是直线传递的,也不是从中心向四周散去的,而是像种子一样,随意地被撒播。这种撒播是凌乱的,无规则的、是没有中心的。

撒播作为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消解了西方形而上学所认为的中心论,提倡文本的自主性。撒播是凌乱无序的,用撒播去解释分析文本,就是将原文进行拆解,以一种新的,无规则的的视角去看待文本,揭露原文的意义。撒播的方式显示了文本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局限于原来在文本分析中等级制的,有中心地位的思想,从而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不拘泥于原文结构,对原文进行新的解读,更加深层次挖掘原文的意义。而这种方式也保证了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2.2.3踪迹

踪迹理论是法国德里达的文学语言理论。他颠覆了传统的语音中心理论,认为言语符号系统优先于文字符号系统,认为言语才是思想的直接关联。每一个文字符号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每一个符号都会涉及其他符号的踪迹,只能通过与其他的文字符号的踪迹关系进行解释。(杨秀芝,2005)比如我们描述某一概念或事物时,我们可能会用其他不同的单词去形容,去描述。这些单词既是这个概念的延异,也是它的踪迹。但我们描写这一概念或事物时,它可能并不在场或出现,我们的描述只是延缓它的出现。这就是延异和踪迹的意义所在。

2.2.4替补

替补是指替代和补充。替补是一种取代原先空白的补充说明。这一概念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中心主义理论和二元对立,将一个确定的概念变成了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可以增补替换的概念,甚至颠倒了主次之分。替补是与原来事物的替换,尽管它只是附加的,替换的,但是却取代了原来位置上的事物,占据了它的位置。

例如,当课堂上有同学在试讲,说错或者没有讲清楚某些概念时,老师在旁边解释和纠正了这个概念,这就是一种补充现象。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这个概念,并在脑海中自觉记忆了老师的概念阐述,这就意味着老师取代了学生。这就构成了替代。本来应该是学生的主场,学生是直接的讲授者,而老师只是解释补充,但是却被老师占据了主体地位。按照二元对立的思想,这应该是学生/老师的顺序,而经过替补现象,我们就颠覆了这种二元对立。

德里达的这些解构主义思想消解了传统的西方思维,瓦解了西方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颠覆了二元对立。尽管解构主义看起来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反对和消解,但实际上是对结构主义的延续,只是从一个新的解读视角去分析文本。解构主义更是一门哲学,教会我们用一个多变的、创新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传统视角和权威理论,要学会多方面思考,实现多元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得到突破,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去进行无止境的探索。

2.3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构主义打破了原来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思想,认为意义是没有中心的,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同时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无规则的、没有终极意义。有些译者对原文作品进行时,思维总是被传统思维模式所禁锢,不经意间就去以作者、文本、或读者为中心来进行翻译,分析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拘泥于这种固定的模式方法。而解构主义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颠倒原文本的二元对立,以一种创新性的、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解构主义理论注重文本分析时产生的差异性,认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文本,會出现不同的解读。这种差异恰恰表现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且意义是具有延异特性的,没有中心意义和终极意义。

解构主义翻译观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原文,不再以“忠实”为唯一的原则进行翻译。在传统翻译中,存在忠/不忠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主义学派的翻译观强调“忠”的绝对领先地位,认为忠永远要胜于不忠。而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这样的二元对立是可以被颠覆和瓦解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强调消解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更加多元化,使翻译活动充满创造性,突破传统思维,拓宽翻译思维。解构主义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作语言是新生的语言;②原作取决于译作,没有译作,原作就无法存在,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作而不是原作所决定的;③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④翻译应尽量表现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译作的价值取决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⑤翻译是一种双重权利话语制约下的产物。(张永喜,2006)

美國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译文永远不可能忠于原文,它与原文一样都有不固定的身份,只是阐释的一种。同时,译文会使原文本中不确定的多义与歧义浮现出来,也在译入语中带来同样可能产生歧义的译语。(Venuti1992:8)

因此解构主义翻译观强调原作与译作,以及译作与译作之间的差异性。译作不是对原作的完美复制,译者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拓宽自己的思维模式,结合自己的原文及原文作者的理解,去探索文本中更深刻的意义。译者的使命是让原作得到传承和发展,通过译者对于原文意义的解读,解构主义翻译观使得原作不断创新发展,使其拥有新的生命并得以延续下去。

3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优缺点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翻译观,既有其优点又存在着一些不足。

解构主义翻译观有以下几个优点:①解构主义学者对于传统观念的不断探索和勇敢质疑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帮助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向权威发起挑战,从而在学术研究及翻译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学术创新性。②解构主义翻译观拓宽了译者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注重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为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鼓励译者从多视角,多领域对原文进行解读,根据多种不同的解读选择最适合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的质量。③解构主义翻译观丰富了现有的翻译理论和译学研究。解构主义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繁衍出更丰富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①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解构主义翻译观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德里达、本雅明等人的翻译观都认为译者才是整个翻译过程的主体。但是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可能会使原文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意义,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过多的主观色彩,会使得译文脱离与原文,完全违背忠实原则。这其实也是部分学者对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一种误读,解构主义只是一种对结构主义的解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双方。②只注重文本之间的差异性。解构主义学派认为文本的意义的不确定的,处于游离状态的,译者对于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会创造出具有差异性的译文。但是翻译应该是一个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存在的过程,译者翻译的文本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思维去操控,还应该尽量贴合原文,传达出原文的意义。③理论与实践分离。解构主义翻译观更多的还是对于翻译理论的一种创新,它拓宽了译者思维,实现了文本之间的差异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大部分译者还是依据忠实原则进行翻译,力求将原文进行完美复制。另外,德里达认为由于文本的不确定性,翻译活动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翻译活动是交流的桥梁,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认识世界,进行社会活动。

4总结

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开放性的翻译观,它解构了传统结构主义的翻译观,瓦解了二元对立,反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不再是只注重翻译的忠实原则,而是注重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观创新了现有的翻译理论,实现了翻译的更多可能性,使得译本更加多元化,提供了读者对原文更多不同的解读视角。同时解构主义还提高了译者的地位,要求译者创新、开拓思维,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原文作者的思想。但是,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仍然存在着很多缺点与不足,我们要在借鉴其优点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胡译,不乱译,不能完全脱离原文进行自我创作。译者身为原作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桥梁,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要对原文进行深刻解读,在基本传达了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再去挖掘原文的深层涵义,创造出丰富的译文,从而选择出最合适的译本,延续原作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陈丽琼.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浅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2):35-36.

[2]贺玺,费红.基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延异”概念的译者主体性[J].英语广场,2019(02):44-46.

[3]胡正茂.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174-175.

[4]蒋骁华.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悉.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4).

[5]李晓惠,谷童宇,孙孝文.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597-600.

[6]吕明洁.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17.

[7]王洪涛.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D].山东大学,2007.

[8]徐珂.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综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1(04):22-28.

[9]杨秀芝.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解读[J].理论月刊,2005(04):65-66.

[10]张艳.解构主义视域下的文化翻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8):194-195.

[11]张永喜.解构主义翻译之再思[J].外语研究,2006,(06).

[12]Venuti,Lawrence.Rethinking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M].London:Routledge,1992.

云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德里达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德里达前期隐喻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重塑与解构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误读”理论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利用
乔伊斯与德里达
疯癫亦梦幻
论范式转换视域下德里达的解构
具象诗:文字的张力或诗性的缺失?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