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文深体验,润“悟”细无声

2020-04-09林军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模糊性感悟实践性

林军

摘  要: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提倡自主,提倡创新,培养学生的悟性。感悟能力不仅具有实践性、探究性,更具有个别性和模糊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悟性在感性的基础上充满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终身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感悟;实践性;探究性;个别性;模糊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悟”,即了解、领会的意思,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感悟”是学生对读物深入接触、领会,理解读物,诠释事理和抒发情感。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需要不断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导。

一、感悟具有实践性,要给学生足量的阅读机会

“感悟”依赖实践,在阅读实践中“感受”,在阅读实践中“领悟”。只有足量的阅读,反复的阅读,才会有所感,有所悟。所以,古人对“感悟”的总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阐明了阅读实践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悟”的哲理。“悟”要靠大量地接触语言材料来获得。所谓“水到渠成”,只有多读书,才会积累厚实的语文底蕴,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形成。

“悟性”源于足量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量的阅读的机会,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另外,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感悟具有探究性,要让学生充分体味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感悟的能力还是建立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思考、琢磨—探究、发现—感悟。这其实就是感悟的心理流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探究的开放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围绕一个话题,主动思考。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中,在研究比喻句“地球像一叶扁舟”一句中,教师话题一转,“这一句只是为了说明地球小而作的比喻吗?那么地球是圆的,怎么用扁舟作比呢?”此时的学生相互讨论、研究,继而发现得出结论:这个比喻不仅仅是说明地球的渺小,更有地球是承载生命的“生命之舟”的含义。且不言这个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少,单言这种思考琢磨中而产生的感悟,不是难能可贵的吗?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各种有利的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进行主动探究,进而在发现中感悟形成较强的语文素养。

这种感悟的探究性,要建立在增强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充分体味进而发现。

1.要注意探究的维度, 从多层次、多角度为学生创设可以感悟、探究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可以自由发现的空间去体味,进而感悟自得。

2.要注意探究的广度,减少理性分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文境界,人间真情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要注意探究的深度,努力地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使探究性感悟具有广泛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方向。

三、感悟具有个别性,要由学生独立的琢磨习得

感悟是学生的個体行为,不能由他人代替,必须由个人去“习得”。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感悟的个别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见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扉,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鲜明的个性的人。

四、感悟具有模糊性,要激学生自由的心领神会

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文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精神等,是不能完全通过分析讲解来使学生领会的,需要靠学生的自悟自得。而这个感悟又具有模糊性,有时悟得却难以言传。如一些文字优美的文章,有时就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在反复朗读、呤诵中自会悟得。如一些古诗文的教学,对于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多数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那么,何不大度一些,让学生也学学诗人的气度去心领神会?这不正是培养了学生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度,不也正是语文的人文性的体现吗?《课标》中所提出的“有所感悟”对感悟就没有量化,这本身就说明感悟具有模糊性。所以有时这感悟可以有一些模糊性,教师也应该允许这种模糊性的存在,不加褒贬有时也是一种肯定。让汉语的独特魅力,在感悟的模糊性中升华,会让它觉得更美,更有润味。

悟性,一部分来自于先天因素,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即非智力因素,它是两者的混合体,不可单独存在而形成。培养学生悟性,也就是培养创造力。如果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它的“灵感”来自“悟”,如何让学生积累这“灵感”的底蕴,从而产生“悟”的火花,也正是语文教学魅力所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华小学  157013

猜你喜欢

模糊性感悟实践性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