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和学相结合,有效激发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2020-04-09兰秋惠
兰秋惠
摘要:新课改在不断的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基本教学形态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再用老眼光、老手段来解决新问题,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更新理念、更新教法,从而有效的适应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需要,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将就让教和学相结合,有效激发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策略进行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从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授和引导,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的推行素质教育,合理的将教法的创新和学法的转变相结合,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面的激发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力,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让备课和预习同行
课前准备是教师和学生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实施所做的准备性工作,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扎实和全面,对于课堂的具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的做好教学准备,并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扎实化与全面化的预习,进一步的助力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施教。对于备课,需要语文教师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学情和教材分析。对于学情,要尽可能的从细处入手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透彻化的了解,如看一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如何,对于教材,要精准的对所要讲述的具体知识点、具体教学模块组成进行把握。其二,设计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要尽可能的突出教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指引性,如在学习《题临安邸》古诗内容时,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等,此外还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的优化。对于预习,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从阅读教材做起,一步步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知识模块进行把握,并合理的梳理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好归类和整理,以为后续的有效听课打好基础,从而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准备下让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二、让讲解与讨论为伍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课堂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在课堂被动灌输式的听讲,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和完善,有效的将教师的口授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学习相结合,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一起来对相应的语文知识内容进行细化学习,自然可以有效的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文章内容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开展自学+讨论学习,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对文章的生字词、朗读方法、基本层次组成、文章大意以及中心思想等基本内容进行大致的梳理和把握,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之后可以让学生2~3人为一组,对该篇文章进行全面化和细致化的讨论学习,并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进一步强化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全面的助力课堂教学活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待学生讨论结束之后,语文教师不妨沿着学生讨论学习的成果对文章再次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讲解,让学生精准的把握文章的脉络、写作手法,进一步的将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向纵深,有效的助力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助力。
三、让自评和师评做伴
课堂评价是发现教学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改进的环节,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而传统的评价模式下往往是教师单一性的课堂评价,使得教学评价的过程不够活跃、结果不够客观合理,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有效的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让课堂的教学评价活跃活泼,进一步改进教学。例如,在学习了《已亥杂诗》古诗内容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评价,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集体评价,还可以男生和女生进行评价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的评价中来,进而不断的激发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活力,有效的提升课堂评价的效果。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开展总结性的教师评价,主要要求教师客观公正的对学生在课堂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学生指导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进一步的补足学生短板,有效的提升评价的效能。
总而言之,要想實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地将教法的创新和学法的转变相结合、将体现教师主导角色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进一步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生机和教学活力,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全面的助力每个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媛媛.做中教,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60.
[2]王莉,梁守燕,魏风云.基于对话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