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田野中讲读文献

2020-04-09张振兴

公关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田野教学改革

摘要:作为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通过史籍介绍与文献讲读等方式,培养与夯实学生阅读与分析文献的基本功,为将来的史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当下史学研究从传统的“书斋史学”走向“田野史学”,大量民间文献的收集与运用,不断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为了紧跟这一史学潮流,大学历史本科课程培养方式也应随之改革。具体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这一课程,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入民间文献的介绍与解读,并结合在田野中讲读文献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田野 民间文献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教学改革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课,是我国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史籍介绍与文献讲读等。在传统历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下,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当下,随着“走向历史现场”以及“田野史学”等新的历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兴起的背景下,需要开拓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与思路。本人長期从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加入民间文献的介绍与解读,并结合在田野中讲读文献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现将近年来有关此教学改革尝试呈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新史学”趋势对传统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无论是从梁启超《新史学》提出关注平常人的历史与生活,还是从法国滥觞的年鉴学派提倡从阁楼到地窖的社会史、微观史研究趋势,又或者近年来在史学研究领域异军突起的华南学派“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兴起。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正在将史料的运用与解读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延申到民间文献,诸如族谱、碑刻、宗教科仪书等。史学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走向历史现场,这体现了历史学内在的转向,其中包含了史学视角的转换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这种“新史学”的发展,对大学历史本科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挑战与机遇。

所谓挑战,即历史学本科教学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为了适应史学发展趋势的新特点,对老师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而言,我们除了要加强对传统典籍文献的阅读之外,还应增加民间文献的阅读与解读能力,这便要求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所选讲读文献的类型与篇目,而是要自觉地扩大文献阅读范围,扩充教材没有囊括的文献类型,学生更要扩展自身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及阅读面,不断提升自身阅读文献的能力与技巧。所谓机遇,即随着“新史学”的发展,无论是在学科视野、思维训练,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经费支持力度等方面,较之前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投入,为历史教学手段的丰富提供必要的条件与资源。

具体到以笔者所任职学校的历史专业教学为例,本人所在的学校为民族地区,历史专业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结合较为密切。近年来依托“民族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以及以教学促进学科发展、学科建设反哺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下,历史学本科教学紧密围绕当下学术研究的新动向,培养学生扎实的史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讲授当前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与研究成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人在从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注重培养与训练学生阅读文献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适应新趋势与新要求的文献教学与学习的模式,初步完成“在田野中讲读文献”的教学改革尝试。

二、在田野中讲读文献: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

“在田野中讲读文献”的操作包含两个步骤,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检验与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理论教学包括历史学基础知识与人类学调查方法与理论两大块,这两大块是分散到不同课程中展开的。历史学基础知识包含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中,人类学调查方法与理论包含在人类学概论、历史影视学、南方民族学史等课程中。至于实践教学,则是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当中,专门安排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为大二的第二个学期,每年的5月或6月的下旬,为期约7天。当然除了这种集中的、统一组织安排的实践教学之外,我们还利用暑期调查等实践活动展开实践教学。现用一案例对“在田野中讲读文献”的教学改革进行具体呈现:

2018年7月,笔者带领2017级本科生在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藕团乡等地进行民族文化方面的田野调查,调查途中遇到的一块碑刻,通过抄录碑文与现场给学生讲解,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准确地抄录碑文内容,另一方面更加深入理解地方社会历史。

此碑名为“林公德政碑”,乍一看好像是表彰林公政绩,对其歌功颂德的功德碑。但是在快速通读碑文全文后,同学们很快推翻了之前的想法,确定此为一块“禁敕碑”。此碑是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林某,为严禁差役下乡抓捕犯人,骚扰苗人与民人,敲诈与勒索财物而颁布了九条禁令。

那么为何碑头不直接标明为“禁敕碑”呢?其原因是这块碑并非官府所立,而是民间自发组织、自筹款项,请人凿刻,并立于村头显目位置。虽然表面上是表彰和歌颂林公对当地治理的功绩,其实质上是为起到震慑不法差役,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与生活安定的目的。虽然立碑的人不是林公,但是此碑的内容确实为林公所写。所以碑文署名为“头品项戴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监管驿传□随满加四级林”。

读到碑文署名,学生又产生了疑问。我们发现碑文所在位置明明是今怀化市靖州县三锹乡,为何署名为“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监管驿传□随满加四级林”。这里,我提示他们结合田野调查的所得资料以及前期文献的梳理来进行思考。根据田野调查的资料与前期文献的梳理,我们得知怀化市靖州乡三锹乡与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相连,立碑所在的区域在清朝时期属于贵州省黎平府管辖,于是我们今天看到了这块题名为“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监管驿传□随满加四级 林”的碑文。

碑文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颁布禁令的缘由,一为禁令条款内容。通过仔细阅读碑文,我们可以看到禁令颁布的缘由为三个方面,即:

1.差役扰民,敲诈勒索乡民;

2.前期已经严惩相关犯事差役;

3.强调民人与苗人不准诬告控讼。

为了更加明确差役的职责与惩处事项,林公特罗列了九条条款,作为敕令规定。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差役一方面要执行“传唤被告人证”的职责,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抓捕“命盗重案之犯”之任务。即差役作为县衙的佐杂人员,其职责为传唤证人与抓捕犯人两个方面。

正是由于其佐杂人员身份的限制和特殊性,所以条款中明令禁止他们下乡传唤证人“不准骑马”,不许干预案件的审理,不准私自收受讼诉双方的贿赂,不准超出职责范围去执行抓捕犯人,不准对犯人用刑,不准勒索和私受诉讼双方财物,不准替诉讼双方进行辩护等。

通过对碑文内容的讲解,我们可以认识到县级地方行政管理当中差役这一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同时,结合田野调查与访谈资料与前期文献梳理,我们知道由于国家王朝力量不断深入,原来一直是苗人聚居的湘黔交界区域,到了清朝中期地方政府治理已经相当深入,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如差役违法乱纪的行为。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方社会稳定,惩处不法官吏,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林公德政碑”便是一个很好的个案。

结语: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是高等院校历史学本科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知识涵盖面极广、集多种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一学科知识特点,决定了它在历史专业教育和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史籍、分析史籍的能力与思维,随着新的史学思潮与史学方法理论的不断兴起与冲击,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史籍类别的介绍还是史籍文本的选择,都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并结合自身所处的学科环境与基础,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在田野中讲读文献”便是笔者结合“走向历史现场”以及“田野史学”等新的历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历史教学方法与思路改革嘗试。通过“文献在地”讲读文献的方式,让学生更能理解文献背后的时空场域,对于培养扎实的唯物史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将要籍讲读与田野实践相结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 张振兴.《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尝试——<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改革》,《文教资料》2019年第24期.

[3]叶成勇.《田野史学视野下的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田野教学改革
田野里的服装秀
田野作品选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自然修容术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