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
2020-04-09陈妍
陈妍
摘要:工匠精神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能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本文主要就“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积极创新 大学生就业 工匠精神 职业素养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初,前后两次提到“工匠精神”。2016年3月,“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月底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做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从此,“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各行各业的热门词语。“工匠精神”的提出既反映现代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符合“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需要。大学生身上的“工匠精神”主要以职业素养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促使他们在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高素质、高技能等因素。由此大学生不得不面对愈发激烈的就业压力,在同等学历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竞争力才是就业的关键所在。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基础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改革创新、忠于技术和匠心的精神。换言之,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追求品质的精益和极致,追求突破和创新,对工作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对产品精雕细琢。工匠精神以产品为导向,目标是打造行业最优。
总之,工匠精神不只是在面对职业时应该有的精益求精、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且是在面对生活,面对产品,面对职业发展等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述。
第一,严谨认真。要求人们采取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工作,此外,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时,切忌投机取巧。
第二,专注耐心。要学会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第三,持之以恒。在完善工艺的过程中,失败的次数占据较高的比例,此时需要人们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四,精益求精。其本质就是追求卓越。不仅仅是达到优秀,而是在优秀的前提下追求更优。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涵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属于一种职业教育,主要围绕着就业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培养精通生产、运营以及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型优秀人才。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指以职业理性认知为前提条件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外在表现,其组成成分可以分为理想、信念、态度以及品质等不同的要素。国内高职院校通常都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工匠精神指的是工作者对待职业所采取的态度,工匠精神包含在职业精神的范畴内,是发达国家拥有超强的经济实力并在国际上占据领先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现阶段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和调整状态下,大多数公司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方法之外,还应该具备职业精神,特别是职业态度。实际上,将高职教育和工匠精神充分进行融合,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大学生职业教育领域内,特别是高职教育领域,关于工匠精神的分析和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部分学者已经探索了早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现阶段,从就业指导的角度分析,对于工匠精神思想文化和实用价值的分析和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
二、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工匠精神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首先应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其次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整合学校有效的教育资源并合理安排,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要具备的工匠精神的素养。
(一)以互联网为载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
加大关于“工匠精神”的论述和内容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类教材中的比重。制定专题教材,研究内容即为工艺匠人的职业理论、职业发展等,旨在为学校及就业培训机构提供教学和指导资源。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方式不仅限于传统媒介,还要开发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借助“互联网+”快捷高效地推广、扩大工匠精神的影响力。
(二)就业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学校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拓宽工匠精神的含义,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培育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質和内涵,了解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养成重视实践的工作态度,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理解并掌握工匠精神的精髓,并付诸行动,去影响他人。
(三)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对于高校教学中专业实践部分占比的指导意见充分说明了专业实训的重要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强化专业实训的实操性,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真正体验到步入社会后他们可能从事的真实工作,可能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也才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作用,并不断追求这种精神,从而形成一种较高的职业素养。
(四)以双元制、双导师制培养工匠技师
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模式有利有弊,优点是注重参与和实践。缺点是经验不够,与外界交流沟通不足。双元制指的是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学校和企业或事业单位等两个不同性质场所的培训。一元即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负责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另外一元即指校外实践场所,其主要负责传授给学生企业里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方面的专职培训。而双导师制,则是指既有校内专业知识基础课教师,又有校外企业或单位的指导教师。
(五)将工匠精神规范化、具体化
当今社会,我们对待自己的职业,要永怀敬畏之心,要始终拥有刚接触这个行业时的那份热情和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应在工作的细节中强化工匠精神的理念,比如,入职前增加严肃庄重的宣誓环节,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和执法力度等。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路径构建
(一)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中国要想在2025年完成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梦想,就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高校应该勇于站在培养人才的前沿,积极发展创新,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挖掘与研究,从而实现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要想高效率地完成就业指导,就需要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开设相关教育课程体系。为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理论知识、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三方面有目的性地去开设课程,从而为国家培养大批拥有高素质工匠精神的学生,使他们能在工作岗位上拼搏进取,为祖国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参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积极性
工匠精神的培养,还需要借助合适的教育平台才得以实现。从目前的社会形式来看,工匠精神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需要学校、社会、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通过这个平台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工匠精神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讓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有全面的提升和进步,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拥有质的飞跃。
(三)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
职业素养的形成,是职业技能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行为的养成过程。要想加速职业素养的形成,高校还应该营造一个优质的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育人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时需要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的,需顺应时代的需求,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校园文化逐一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校内不同方面的文化,如制度、环境、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培养工匠精神的校园环境。
结语: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的理念不仅仅反应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而且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由此而知,工匠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将工匠精神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指导内容和目标,正迎合了我国对创新性科技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活动,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课堂和校园文化中,让学生能主动追求“工匠精神”敬业、专注的目标,从而将我国的大学生培育成兢兢业业、追求真理、不忘初心、不断创新、心怀感恩、坚毅进取的国之栋梁、大国工匠。
本论文受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GH170511资助。
参考文献
[1]李青青.2016年工匠精神研究综述[J].齐鲁艺苑,No.161(02):72-78.
[2]乔龙阳,吴教育,陈上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7(7):124-128.
[3]周书华.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9):200-201.
[4]仲懿.基于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7(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