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生命的奇迹每天都在上演

2020-04-09

华声文萃 2020年3期
关键词:插管出院女士

3月1日下午,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近一周,武汉、湖北和全国确诊病例治愈率均持续上升,全国治愈出院比例达到52.1%,说明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医疗救治效果明显,救治压力正在减轻。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创造生命的奇迹每天都在上演。

97岁奶奶战胜病毒出院

2月29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一位97岁高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出院。院方表示这是他们医院迄今为止康复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这位患者的治愈,给医院医护团队以及其他住院患者巨大的信心和鼓舞。出院的付女士说:“谢谢协和医院,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千言万语说不清我的感谢,我这个年纪能战胜病毒,相信其他人也都可以战胜病毒!”

在97岁的付女士的感谢声中,协和医院的转运工作人员缓缓将她抱起,放入负压救护车送回家里进行隔离观察。1月29日入院,到现在正好一个月。付女士的外孙女赵女士说:“我外婆是1923年4月份出生的,今年97岁了,她入院时是咳嗽发烧,做了CT和血常规,就初步诊断是新冠肺炎。”

赵女士称,外婆的恢复离不开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经过教授、医生、护理整个团队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还有对我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所以外婆恢复得很好,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其实说再多,说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心中的感谢。

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实际的治疗过程一波三折。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马燕玲介绍,付女士虽然没有什么基础病,但是住院期间出现了很多并发症,也是一波三折。中间在厕所里不慎跌倒,当时我们还怕她有颅内出血,血管意外。后来因为下肢血栓用了一些抗凝药,结果出现了消化道出血,在消化道出血恢复期间又出现了合并的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高龄加上入院就出现持续高热,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给付女士家人下了病危通知书。

马燕玲说:“她出现高热,持续时间比较久,我们常规就会下高病危。然后中间她又出现了血栓,血栓会导致各个器官的栓塞,尤其血栓脱落之后,引起肺栓塞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并发症。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就一直在持续高病危治疗。”考虑到付女士97岁的高龄,身体机能有所退化,协和西院十分慎重。在付女士入院初期就对她全身的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介入和干预。此外,协和西院还组织了各个系统的专科会诊,对付女士的身体进行多学科的针对治疗,同时在心理上积极疏导,付女士的情况慢慢好转。

马燕玲称,付女士自身无基础疾病,加上心态健康积极配合治疗,这是她康复的关键。高龄重症患者付女士的出院给了他们医护团队巨大的信心和鼓舞。

一家8口的8个不幸与8个“幸运”

意外一个接一个。离春节还剩3天,武汉市民魏贝贝的父亲开始发烧,第二天是母亲,初三,轮到了魏贝贝。初四、初五、初六,公婆、弟弟和两个妹妹接连发烧,本该在圆桌前的一家8口,躺在不同医院的病床上与病毒搏斗。

母亲的情况最令人担忧。她本来身子就不好,高血压、糖尿病,做过甲状腺手术。她躺在病床上,缩成一团,高烧,全身没力气,一躺下就咳,只能坐起来,继续咳。转院之前,她虚弱地对孩子说:“求求你,让医生给我打一针,让我快点走,我太难受了。”她的4个孩子同她染了一样的病,老人怕见不到子女最后一面,不情愿地被推上了救护车。一到金银潭医院,母亲开始咳血,第二天咳得更厲害。重症病房里总有人去世,母亲断断续续地说着,对门的某个人,症状比自己轻,昨天还看见去打水,今天早上就死了。魏贝贝在另一家医院的病床上,感受着母亲的微弱气息和恐惧,身边是嘈杂的咳嗽声。她想到武汉的李文亮医生去世,“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又是医生,再想想我父母,他们有可能扛不住……”

她每天给母亲打电话鼓励她,不敢视频,怕妈妈见了自己的样子不好受。母亲没力气讲话,魏贝贝就一个人对着听筒说,“你一定要好起来,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你。”母亲病危,父亲失去联络,兄弟姐妹困在各自的病床前,难以动弹。“这一家人怎么遭这么大的难?”魏贝贝想。2月13日,魏贝贝的手机又响了。丈夫在电话那头说自己“四肢无力,全身酸软”,更糟糕的是,11个月的宝宝也开始咳嗽,到医院一查,宝宝得了肺炎。当时并不清楚是普通肺炎还是新冠肺炎,但一家8口已确诊,宝宝的状况令人担忧。“我哭得啊……无论是哪一种肺炎,都得治疗。”魏贝贝说,“这个病变化很快,孩子肯定不能等。”医院开了药,但没有条件收治。那天晚上,她四处求人。第二天,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打来电话:宝宝可以入院,但需要一位健康成人陪同。那时,丈夫的检测结果还没出来,庞大的家族找不到一个“健康人”。医院不断催促,答应保留床位到傍晚。魏贝贝想尽办法,请人照顾宝宝,一时却找不到人。

同一时间,志愿者汤蒙和崔芝媛分别在不同的群里看到魏贝贝的求助信息。他们联系了魏贝贝,表示愿意陪护11个月的宝宝。魏贝贝告知实情,孩子可能得了新冠肺炎,家里8人确诊,请他们考虑好。两位志愿者说,“想清楚了”。崔芝媛听到魏贝贝在电话里哭。“别人舍命来帮你,真的很感动。”魏贝贝说得诚恳,“我要是出院了,也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魏贝贝转去一些钱表达感谢,但二人不收。“收了就变味了。”汤蒙说。

武汉的风,冬天里带一点点暖。好消息一个接一个。2月18日,病最重的母亲最先出院。当天,没有音信的父亲正好打来电话,说自己已经停药,很快也能回家。大妹已出院,小妹、弟弟和公婆也进入出院前的倒计时,就剩魏贝贝核酸检测还是阳性,但症状已消失。医生说她“每天操心这个,安慰那个,谁的电话也不要打,才能好得快。”前几天,魏贝贝移栽的盆景都活了。她说她们家是幸运的,城市里有人失去父母和骨肉。“我们一家人渡过这个难关,打算开车去旅游,散散心。”等女儿长大了,她会讲述2020年的春节故事。

“插管敢死队”为患者搏生机

在武汉多家医院,为插管组成的医生团队被称为“插管敢死队”。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的工作,那就是为患者“搏一线生机”。但为了这一线生机,他们往往成为离危险最近的人。

医生们清楚,新冠肺炎患者最危险的地方是口腔:口腔张开时,带有病毒的高浓度气溶胶会从气道喷涌而出。就像武汉市第一医院“插管敢死队”队员、麻醉科医生王加芳说的:即便N95口罩过滤了95%的病毒,只要被病毒乘虚而入,剩下的5%就相当于100%。

插管时,医生最大的担心是病人可能心跳骤停。给新冠肺炎患者插管,还要担心病人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发生呛咳。那意味着风险将明显增高——人类在餐桌上打一个喷嚏时,口腔飞沫就像疾驰的动车组列车,速度可达每小时177公里。肌肉松弛药的作用是抑制呼吸,用药后1分钟左右,患者就会无法自主呼吸。这种药平时插管不常用到,给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主要是为了改善插管条件,降低病人发生呛咳的几率。然而注射肌肉松弛药也是让王加芳最紧张的环节。病人自主呼吸被抑制后,全靠身体里的储氧支撑,新冠肺炎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受损叠加身体状况不佳,储氧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左右。“用藥后,他们的血压心率波动会比常人大得多,特别是一些敏感的人,甚至你一推药,心脏就有停跳的风险。”气管插管有“黄金1分钟”一说,这1分钟无论对挽救生命还是医生自身安全都十分关键。另一个说法是“黄金90秒”——从注射麻醉药开始到插完管,控制在90秒之内,否则就可能导致病人缺氧而死。因为肌肉松弛药使抢救的时间窗缩窄,药物起效后,留给插管医生的时间最多只剩30秒了。

罗猛强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敢死队”队员。他所在的上海华山医院接管了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集中了最危重患者,接受气管插管的患者高达80%~90%。有一次,武汉同济医院麻醉医生王楠为一名患者插管,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她发现患者心率突然从每分钟110次降至30多次,而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她没多想,上去就给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两分钟后,随着急救药物起效,患者心率逐渐恢复正常。这一举动看似寻常,在高浓度病毒的空间中可以算是“危险动作”,动作幅度太大、太快都易造成防护服破损,但她说:“当时情况紧急,我只是想着不能让病人的心跳停了。”

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医生戚忠说,和病人的性命相比,“自己有可能被感染”这件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说,自己还年轻,就算不幸被感染,牺牲的概率也比较小,但“我这根管插进去,他可能就挺过来了,这么算,为病人搏一搏还是值”。(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魏贝贝、汤蒙、崔芝媛为化名)

(31~33页稿件综合《中国青年报》、中新社讯等)

猜你喜欢

插管出院女士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如何提高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安全性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全年目录
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在急诊的应用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第五回 痊愈出院
急诊抢救中光棒引导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效果比较
喂猫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