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读常新

2020-04-09张璇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

张璇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在初中阶段的地位非常重要。首先两篇文章是统编本教材中第一本推荐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其次,《阿长与<山海经 >》是统编本教材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教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统编本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教读文章。两篇文章在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地位特殊,值得反复阅读,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这两篇文章并没有因为它们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远就让人感到枯燥无味,反之,每一遍的阅读都能让人感受到新东西。作为教师,应该将每次阅读后的新感悟融入到教学中,与同学一起分享。或是将感悟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初读鲁迅,觉得他的文章晦涩难懂。如在《阿长与<山海经 >》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一句,大多的解释是它表达了“我”对长妈妈永恒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我”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可为什么要用“黑暗”来形容这“仁厚的地母”,把“黑暗”换成“慈爱”难道不是更能表现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吗?初读时,不理解作者为何要将自己爱的长妈妈交到“黑暗”的地母手中,多次再读之后,竟有恍然大悟之感,可能在作者眼里,天上地下没有真正的“仁厚之地”,社会的黑暗已经渗透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无论你生或是你死,都逃脱不出。“黑暗”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任你在天上地下的哪一处,都一样。所以这里的“黑暗”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奈,他对长妈妈去世后唯一的希望就是黑暗的地母能保留仅存的一点“仁厚”,让黑暗的地府能有那么一点点温暖,而且这句话中的“仁厚”修饰的是“黑暗”,这样的排列让我们读出鲁迅先生对现实的失望。后一句“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读出的不仅是鲁迅对长妈妈美好的祝愿,希望她在地府中能够安息。也透露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在现实社会人们得不到安宁,可能在虚无的地府能感受到片刻宁静。连在世人都害怕的地府还有那么一点“仁厚”,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

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除了带领同学们感受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外,还应从字里行间去体悟鲁迅当时的情感变化。结合鲁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在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作者在受到“通缉”和“排挤”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应单一的只考虑到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还应想到当时鲁迅所处的环境,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就会变得复杂。不仅有对长妈妈的感情,还有通过长妈妈来表达自己当时的一个情感状态--无奈、失望、义愤又无计可施……。多角度解读文章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触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但这就要求教师对一些经典文章,如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定要多读,常读,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你一定能发现新的东西,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鲁迅的另一篇文章同样如此,那就是让你的每一遍阅读都能读出不同的东西。以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的是“百草园”的有趣,记住了百草园中的斑蝥、油蛉、美女蛇、雪中的鸟雀和三味书屋中“我”问的“怪哉虫”、“我”偷偷背着老师画繡像等有趣好玩的情节以及读的是“三味书屋”的枯燥,寿镜吾老先生的严厉。做老师后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百草园”中我读到作者如何描写景物的方法,在“三味书屋”中我读到了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的方法。现在当我再次翻开这篇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感受。

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特别突出表现他对百草园的喜爱,也没有刻意强调他对三味书屋的厌恶。这两个地方都有作者童年生活过的痕迹,现在的他,似乎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站在一个中立的位置,向读者描绘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向读者陈述他童年做过的趣事。如果我问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觉得哪个地方更有趣?也许更多的人会偏向百草园,因为那里是作者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低唱的油蛉”、“像小珊瑚珠攒成的覆盆子”、“神秘可怕的美女蛇”、“雪中抓鸟雀”等趣事。那么在三味书屋中,作者同样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如“爬上花坛去折腊梅”、“放开喉咙乱读一气”、“用‘荆川纸描绣像”等。要说有趣,两个地方都有趣味,要说印象深刻,两个地方都给作者留下了记忆。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结果上来看待这两个作者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呢。

在百草园中,作者并没有正式的以学习的态度来学习什么,他只是每天很认真的在“玩耍”。但是他却在玩耍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在玩耍中记住了美女蛇的故事,在玩耍中学会了如何在雪中抓鸟雀。而当作者以正式的学生的身份被框在三味书屋中读文论义时,他“学到”的是如何逃课,如何放开喉咙乱读一气,如何趁先生不注意描绣像。这样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现代教育者反思。我们让学生脱离了自然空间和日常文化生活空间来进行学习,秉承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宗旨,让学生用课本理解课本,把学生框在教室、框在书本中,这样的教育又真的能让学生学进去多少呢?

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行为,在教学中,要学会“多导,不压”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思维,我们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和指责。这样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文章,每次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每次读都会有新的体验,特别是教学中经典文章,教师一定要“常读”,这样才能“常新”,使知识的传递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孔乙己
寻找百草园
阿迅一族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