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舌”生花

2020-04-09谭红军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客观事实晋文公人性

谭红军

在战火纷飞,分聚无常的春秋战国时代,活跃着一群特殊的人物——纵横家。他们的身影游走在国与国之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上演着分分合合的故事;一语道破天机,方寸扭转乾坤。他们以独特的身份扮演与众不同的角色,似繁星点缀着历史的天空,烛之武即是其中的一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当手握语文教材,第三遍品读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再次被烛之武不动一兵一卒、一刀一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妙说话艺术深深打动,仔细玩味,令人拍案叫绝!

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来看看“夜缒而出,见秦伯”的烛之武对秦伯都说了些什么: “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承认郑国即将灭亡的客观事实;“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然后分析亡郑对秦国有害无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接下来分析存郑对秦国有益无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接下来追溯晋君背信弃义、过河拆桥的历史;“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最后揭露晋国贪得无厌的本性。

静下心来梳理一下烛之武的谈话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示弱→换位思考→挑拨离间→一针见血。

以弱者的姿态自居,既符合客观事实,又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弱化了对方的敌意,缩短了双方的距离;以对方的立场和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容易引起对方的好感,足以达成认知的共识,产生双方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追溯对方过去的历史,展望对方未来的发展,一语中的,击中要害,扭转局势。自此,一个千方百计为对方考虑的“挚友”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可谓不妙哉!

二、模糊概念,混淆视听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指的是晋文公,“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晋君”指的是晋惠公,这是一个国家两个不同时代的君主,且心性迥异。

从烛之武口中得知:晋惠公是个背信弃义、过河拆桥、不念旧情之人。但晋文公不同!“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饮水思源、心念旧恩,仁慈道义、智慧练达、英明神武的国君。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工于心计、未雨绸缪、明察秋毫的烛之武根本不可能忽略这样明显的差异,唯一的诠释——有意而为之:利用思维惯性,偷换概念,混淆视听,以达到偷梁换柱、不辱使命的外交目的。正所谓“兵不厌诈”!

纵观烛之武之形象,可谓“大诚”与“至奸”相融合,至柔与至刚相兼济,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之间实现自己的终结目标;这让我想起了曹操,一方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礼遇贤才,一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扰乱朝纲;将人性的多面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

猜你喜欢

客观事实晋文公人性
“足下”的由来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通过创作油画《卖红薯的老汉》看现实主义绘画意义
有关初中化学定量计算的两点思考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吗
“足下”一词的由来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厨师辩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