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020-04-09邵勇
邵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地理学科作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课教学中应当责无旁贷地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德育观点教育,使知识与能力互补,德育和智育相长,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依托学科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在地理学科的德育观点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通过国情国策信息的分析传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学中,涉及国情、国策教育的内容很多,如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强调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突出强调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激励学生为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而刻苦学习。另一方面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突出重点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当前,电视节目娱乐化,自媒体泛滥成灾,电脑手机游戏等都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应该成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一是通过工农业生产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天宫1号、长征5号的成功发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进展等,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二是通过工程建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长城、北京故宫、京杭大运河、新疆坎儿井等古代工程,以及当前已建或在建的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三北防护林、高速铁路等工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中华儿女顽强拼搏、辛勤劳动、科技创新的结果,引导学生感知“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三是通过政策法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
三、关注民生进行建设和谐社会教育
地理教学致力于认识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规律性,研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地理教学要突出地显现这一内容。在讲授《中国的土地资源》时,通过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让学生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违背自然规律的滥砍滥挖、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乱排乱放等活动以及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着眼未来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安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环境、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上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既要让学生看清祖国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清人均资源贫乏的一面。尤其是我列举了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和浪费现象,“矿产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交通建设、能源建设、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所有这些,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自觉意识。
五、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电视资源、电脑资源、手机APP资源等蕴含着各种德育素材,都是地理教学课外空间拓展的良好阵地。这些资源既生动形象,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紧紧抓住社会热点。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军事农业节目,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成就的最佳阵地。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节目不但了解了军事工业的相关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播放的《世界地理》节目,对学生学习地理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既开阔了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再就是,智能手机上《学习强国》APP的开发利用,也为学生学习地理,增强爱国情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
总之,德育教育渗透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和目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要我们能做到持之以恒,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就能为德育教育发展探索出一条更新更宽阔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零一八年九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必将牢记使命,竭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