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偏远地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0-04-09陈荣焱
陈荣焱
摘要: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硬件及软件设施的不断完善,让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初中学生技能和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偏远地区由于教学模式、教学软硬件设施、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的相互制约,使得偏远地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成了改善和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难题。本文从分析问题出发,结合教学实际经验,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问题 解决对策
一、偏远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城市教育中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远远早于偏远地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其发展速度也远远快于农村初中技术教育。偏远地区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仍然处于较低较落后的水平,且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接受能力有限,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使用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简单举例,初中三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后,有大半的同学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处于萌芽阶段;有少数的同学能够对信息技术以及日常使用的软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极少数的同学能够明白信息技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软件来为辅助自己的学习并运用到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同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停留在认知阶段,这是偏远地区的初中生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偏远地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开设的课程基本就是一些简单的介绍,未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全面的教育,实际的教学及运用难以相互促进。偏远地区的初中生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认知停留在认知阶段,难以通过教学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无法掌握运用。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信息技术知识基本为一种模糊的认知状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停留在课堂上,特别是无法通过实际的操作运用在学习中。如今的网络信息如此发达,但学生的仅仅会运用简单的交友工具,如QQ、微信等。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抽象的认知,未能学习运用的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学习软件,初中能够熟悉运用的很少;更不用说在网络上尝试通过检索文章以及辅助学习。
二是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落后,偏远地区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接触面比较局限。一方面偏远地区的教学资源比较稀缺,能够全面的将信息技术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师资力量不知,加之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太快,导致教学与实际的发展速度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硬件设施比较落后,初中生很难全面的了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难以全面的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不能通过熟悉相应的硬件设施来实现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兴趣。有部分同学,甚至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仅有片面的理解,从而难以正真的培养学习兴趣,也难以提高学习能力。
三是教学环境难以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学生在 家庭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能频繁的接触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但偏远地区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对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只有少部分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中接受到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很难通过家庭给孩子创造学习和接触信息技术的环境。而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是比较有限的,通常每学期的教学实践时间仅仅不到40节课程,因此教学环境制约了学生对于信息科学技术的认知和运用能力的提交。
四是教学及实践脱节,偏远地区的孩子很难独立完成自己对信息技术的自我专研,也很难对信息技术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自我学习及实践。很难让学生自行准备相关的研究问题,对其进行思考讨论。对于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难以独立的通过实践,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很难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制作相应的课件,进行探讨。
三、解决的对策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执教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是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主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渐渐的让学生已自主学习实践。特别是消除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陌生,将课堂学习内容运用到实践中。以学习软件课程教学内容作为一周的教学主题,积极挖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布置学生的自学作业以及相应的成果。教学的模式可以从多种方式:
第一,练习授课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练习与教授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能力。
第二,精讲内容,授课的内容不宜过多过杂。课程的内容应该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并依据讲授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第三,演示与练习结合,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教授过程可以先上机演示后,立即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练习,并帮助学生在联系中解决问题。
第四,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分层教学。对于掌握能力比較好,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多教一些内容;对于理解能力较弱,掌握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多次讲解重点难点。可以将不同掌握层次的学生分成,让掌握较好的同学辅助较弱的同学相互交流。
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更新教学的软硬件,如更新硬件设施,更新教师的相关知识;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让学生尽量的接受信息技术对于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让学生在课堂之余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接触相关的资料。
三是积极培养初中生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定期进行思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