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豪放词风的别调

2020-04-09吴婷婷

参花(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词风稼轩愁滋味

吴婷婷

辛弃疾,一向被人们评为宋词豪放风格的杰出代表,他在东坡旷达词风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南宋特殊的民族环境,长江后浪推前浪,形成了以慷慨悲壮为特色的辛派词风。“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于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一生皆为奸佞小人所嫉妒诬陷,辛弃疾便将词当作自己的生命,用词来抒写一生的抱负。他的一些看似散漫、不经意的作品,后人雖冠名“闲适”,实际上却是豪放词风的“变调”“别调”,即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评价杜甫诗歌所言:“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这篇《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即是其中代表之一。

淳熙八年,即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去职,赋闲居家在带湖之什(今江西上饶)。作者在词序中写道:“书博山道中壁。”《舆地记胜》:“博山,在永丰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今名。”辛弃疾表面上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其实内心却抑郁不平到了极点。他“身老沧州”,却“心在天山”(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他念念不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和人民,因为他一直是“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刘克庄《辛稼轩集序》)。所以这首冠名“闲适”的小令,实质上是抒发了作者难忘国耻、壮志难酬的悲痛郁闷之情,是豪放词风的别调。

这首小词上下片均以“愁”为中心,但不同人生阶段所感发的“愁”意却不相同。作者围绕“愁”描写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两个不同的灵魂形象,并对他们作出了鲜明的对比,将人生之“愁”诠释得刻骨透彻。在艺术风格上,此词结构虽然简单明了,上下片仅易数字,但却曲折多变,婉转含蓄,饶有余韵。更重要的是这首小令代表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主张——推崇真率,反对为文造情。

词的上片主要写自己青年时代涉世未深,不知“愁”为何物,但每当登楼远眺时,却硬要胡编乱造些虚无缥缈的愁思来“附庸风雅”,这样一来一个憨态可掬的青年形象便出现在我们眼前。青年时候,单纯易激动,稍微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挫折就连连叫嚷,纯粹的无愁觅愁,越是这样,还越说自己有千丝万缕的“愁”丝。“少年不识愁滋味”后连用两个“爱上层楼”的复式结构,看似重复,其实是起了中间桥梁的作用。前一个“爱上层楼”与前一句构成因果关系,翻译为少年不知道愁的滋味,才会登楼寻愁。后一个“爱上层楼”与末句相映成趣,意味上楼引发诗兴,没愁也强说有愁了,所以不能小看中间这两句“爱上层楼”,它将首末两句完整地联系起来,构成上片的整体。

词的下片的主人公年龄不再是意气少年,而是阅尽人间沧桑、经历百般挫折的中年稼轩。这时候的辛弃疾不再似少年时候风华正茂,已经深深领悟到生活的不易,人生的艰辛。“而今”是为了与上文作对比。“尽”这一字写出了所有的“愁”,所有的感慨凝聚在这一字之中了。它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无尽的悲痛,极具深厚的概括力。此时稼轩因为参加抗金救国运动已经饱尝人间沧桑,对人生、对“愁”均有了十分真切的体验。可是现在却“默默无语”“竟无语凝咽”。“欲说还休”源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闲愁旧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但李词中的闲愁却无辛词中来得广,来得强烈,这是一种肩负着国家兴亡的责任。可是在那种奸佞当朝的情势下,这份爱国之愁只能搁在心头,难以开口。同时“欲说还休”与上片“爱上层楼”一样,起着传承过渡的作用。第一个“欲说还休”承前“尽”字而来,人生就是这样无常,过去无愁却佯装有愁,现在有愁却无从说起,这种愁已“愁”到极点,“淡到看不见诗”的最高境界了。后一个“欲说还休”与下文紧紧相连,当时政治形势紧迫,诗人不可以将自己的一腔忧愁愤怒诉之于口,只能将之融入肃杀的晚秋之中。

这首小词虽寥寥数语,其包含的内在感情却深厚无比。这是一种饱经磨难后对往事的调侃,对现状的无可奈何,壮志难酬之心一览无余。其艺术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全词上下两片结构简洁明了,对仗工整。值得称赞的是中间叠句的运用,不仅不显得有重复之嫌,反而将上下片衔接得更加紧凑、自然,推动了感情波澜,语意上更进一层。三次说“愁”,“愁”的内涵、“愁”的韵味却截然不同。最令人称妙的是以情语收尾,寓情于景。

稼轩词十分注重开头、结尾的锤炼布置,常把最凝重的感慨语置于开头、结尾之中。周济《且介斋论词杂著》:“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也就是上升为因情造景或曰“造境”的更高层次,这是强化感情的有力手段。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结尾曰:“夕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皆是他在感叹国家前途时所感之景,典型的因情造景。但这一造景不但使感情表达得越发沉痛,而且越加有力生动。正像陈廷焯所评:“结得愈凄凉,愈悲郁。”(《白雨斋词话》)许昂霄评得更明确:“结句即义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夕阳以喻君也。”又如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结语曰:“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也是以景语结,“鹧鸪”又叫“杜鹃”,传说其叫声听起来像是“行不得也么哥哥”。诗人用杜鹃鸟哀婉的规劝声,在江边傍晚一片萧瑟的冷景中,表达自己想抗金救国却报国无门的忧伤,抒情色彩格外强烈。本篇也是如此。“却道天凉好个秋”即所谓不做状语,“王顾左右而言他”,看似与愁无关,其实是诗人有意为之。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气入心即为愁,所以说这个“秋”字仍暗暗绾合一个“愁”字,可谓语含蓄而意分明,在对愁的说与不说之间,词人甜酸苦辣的人生况味也显现无遗了。另外,将一腔浓愁浓缩在一片清秋之景中,使词人的哀悱之情愈淳愈浓。

最后,这首词在文学创作中还有它独特的启示意义,表现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上。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真趣、自然,强调作品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这一点在他的诗词中均有所涉及。如《行香子·少日尝闻》云:“岁晚情亲,老语弥真。”《周氏敬荣堂诗》云:“我诗聊复再,语拙意则真。”《鹧鸪天·读渊明诗》:“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所以,他特别推崇陶公的直率而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诚然,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没有愁而去说,那必然是虚伪做作的,缺乏艺术的真实性。而当识尽愁滋味后,胸中有无数块垒,但以不说愁而是融愁于秋,读者也会自然感到词人的愁情充塞天地,辛之善于抒情达意可见一斑。稼轩之所以能在诗词创作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这一点是分不开的。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词风稼轩愁滋味
寄稼轩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明志
微语录
赵显朴
剑歌
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浅析李后主词成就
张鎡词论
写作需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