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广州农业农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2020-04-09尹绣程
尹绣程
[摘 要] 广州农业形态已由城郊型过渡为都市现代农业。农业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功能已基本显现,但与建设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广州农业农村人才总体数量少,人才增长动力不足;老龄化明显,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领头带动效应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州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广州城市定位对人才振兴提出新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人才振兴提供新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振兴提出新挑战,广州应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多方聚合”三合力,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激励、保障”四机制,助力乡村振兴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频共振。
[关键词] 广州;农业农村人才;人才振兴;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3-0107-03
乡村振兴战略指明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广州农业型态已由城郊型过渡为都市现代农业。农业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功能已基本显现,形成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农民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但与建设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农村人才相对匮乏,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制约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业农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舞台和发展机遇。广州,作为湾区中心城市,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广州农业农村人才基本情况
(一)农业农村人才总体数量少,人才增长动力不足
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主要农业农村人才总量共42500人(见表1),占农业从业人员的6.5%,约占广州市农村户籍人口的1.5%,农业农村人才总量少,人才资源匮乏。
以2010年为基期,2017年广州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了18%,而同期社会从业人员数量上升了21.3%(见图1)。随着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减少,农业农村人才增长基础动力不足。
(二)农业农村人才老龄化明显,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
以广州农村实用人才为例,35岁及以下的人才仅占比18.3%,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占比67.7%(如图2),实用人才呈老龄化趋势明显,且新生力量供给不足,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即使给予相对高的培训补贴,广州农村本地青年对从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仍不高,仍存在跳出“农”门的思想,同时,广州农科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农”工作的比例较低。青年人才内生和外给动力不足,加剧农村人才老龄化现象。
(三)人才整体素质不高,领头带动效应不强
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分别占比48%和30%,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比19%。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相对较高,初中、高中(含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分别占比35.7%、40.4%和19.5%。可见,农村实用人才整体受教育程度低,限制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现掌握的技能多依赖长期生产实践摸索,抵御现代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广州国有单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共有479人,其中大学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分别占比16.2%、66.6%、14%。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但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2018年广州共有4名农业类人才申报高层次人才认定,仅占比2.3%,1名农业类人才申报“岭南英杰人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领头带动效应不强。
(四)人才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人才类型结构不合理
广州农村实用人才结构呈现以生产型、经营型为主(占比60.46%),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次之(占比33.49%),技能带动型为补充的特征(占比6.05%)。对比上海、北京,广州实用人才多集中在生产经营类,而社会服务型、技能带动型人才相对不足(如表2,图3)。随着农村一二三產业的融合发展,广州农业农村人才市场急需农业生产经营专业人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而现有人才结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亟待进一步优化。
数据来源:根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调研获得数据,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农业农村人才发展报告》,以及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发布的数据整理。
三、广州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新形势
(一)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为广州农业农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州城市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依托都市资源,广州对外来人员、优秀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为农业农村人才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广州农业农村人才不仅要立足广州,更要面向国际,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开展农业国际交流;不仅要注重农业产业,更要拓展农业空间,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发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康养等新业态;不仅要服务于农业农村的发展,更要服务广州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此,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经营管理、乡村治理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大都市定位对广州农业农村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州农业农村人才振兴提供新的机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推动珠三角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度的对接互通,区域合作交流的密切,产业布局的调整等将对农业农村人才有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人才振兴提供新思维,拓展新空间。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依托,将为优秀农业科技、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聚集提供有力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建设,将吸引优秀粤港澳青年学习生活、就业创业,促进乡村人文交流;打破城乡区域限制的人文、休闲、健康湾区建设,将为农村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会晤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州农业农村人才振兴提出新的挑战
广州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框架,形成“1+2+N”的政策体系,明确将开辟一条具有广府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在省乡村振兴中争做排头兵、示范窗。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不仅是产业的振兴,也是人才的振兴和文化的振兴。广州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要立足农民,提振农民的精神风貌,再现广州敢为人先的改革务实精神。广州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要立足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和岭南文化传承之功能,勇于担责、积极融入、主动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四、广州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多方聚合”的人才振兴三合力
1.切实发挥政府对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主导作用
一是加快出台广州市农业农村人才振兴规划和工作方案。在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深刻领会党中央文件精神,结合广州农业农村人才的总量和结构性问题,加强分类指导,系统规划,推动人才振兴落细落小落实。二是成立人才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抓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并建立乡村人才振兴联席会议制度,畅通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三是进一步优化城乡人才管理体制,突破地域、户籍、人事关系等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
2.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人才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市场化是人才振兴的基本方向,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一是完善农村人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经济规律以及竞争机制,通过人才供求实现双向选择、合理流动。二是增强市场主体对人才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农村人才和人才中介机构征信系统,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激发农村新型市场主体活力,切实发挥农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方对人才的集聚作用,促进在人才培育、科学管理、人才供需效能等方面形成规模效应。
3.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作用
以协会、团体联动为桥梁,促进乡土人才的聚集互动,积极引导农业科学家、建筑设计师、海外华侨、乡贤等社会各界人士返乡,为广州农业农村发展建言献策,传播先进思想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带动当地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构建区镇村“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为教育科技文化人才交流、思想传播搭建平台,为农业农村人才振兴引入源头活水。
(二)健全“引进、培育、激励、保障”培人才振兴工作四机制
1.优化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流动机制
一是依托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工程,加大对农业科技、种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围绕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端农业科技人才以及团队。二是充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开放平台,围绕广州市乡村振兴产业布局,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新科技成果,同时加大海外农业农村高端人才服务基层工作的力度,聘请海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带动本土人才跨越式发展。
2.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机制
一是依托广州丰富的高等院校资源,全面对接学科高峰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农业科教示范项目,让高校成为广州人才振兴的“人才库”和“智力库”。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定向就业、专项奖学金等方式,精准实施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和技能培训,形成校地联动、协调合作的发展模式。二是加强对农业农村人才“带头人”“领头雁”培训。分类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不仅围绕人才的现代农业技术水平提升,还应增强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带动当地农村群众共同发展致富。三是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创建农村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树立职业技能终身培训理念;整合优化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乡村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搭建大学生返乡实习平台,对有意向在乡村工作的学生进行跟踪培育,储备优秀人才。
3.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人才信息化系统管理。以“摸清底数、查找差距、明确目标”的工作思路,对在农业农村人才进行到村到戶统计,建立急需紧缺农村优秀人才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人才管理服务系统、分类分层次进行线上考核管理等,加强人才动态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评定工作,结合都市农业特征,完善科学实用的职业资格评审分类和考核体系。将证书与就业收入相挂钩,提高证书的实用性,积极落实职业资格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岗位补贴制度,完善生产要素有效分配制度,形成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畅通科技人才知识产权入股,融资贷款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通实用人才以技术创新成果入股渠道,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4.完善服务保障机制,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一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探索对农业农村人才、农业新型市场主体给予税收补贴、优惠,鼓励更多人才、企业致力于乡村发展。二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农村新型市场主体依法组织就业人员参保,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设人才公寓,对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健康医养、休闲旅游、绿色农产品特供等优享服务。三是选树乡村先进典型,营造乡村人才振兴氛围。举办岭南花卉、水果养殖等职业技能比赛;开展广府乡村创新创业项目评比活动,弘扬乡村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深入宣传“广府新乡贤”,培育新乡贤文化,营造尊重人才、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学会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分会.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中国农学会专题资料汇编,2011.
[2]郜亮亮,杜志雄.中国农业农村人才:概念界定、政策变迁和实践探索[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1):115-125.
[3]崔坤.大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助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4):5-10.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