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俚曲集》校勘记

2020-04-09许睿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校勘蒲松龄

许睿

摘  要: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不仅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聊斋志异》,而且还创作了具有普世价值的15种聊斋俚曲。三百年来,俚曲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版本目录学家路大荒先生整理出版的《聊斋俚曲集》成为研究聊斋俚曲的珍贵资料。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该俚曲集中还存在着增字致误、谐音致误、断句失误、笔下误等问题,这给读者准确理解文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这些失误进行系统梳理和详细校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聊斋俚曲集;校勘;近代汉语;蒲松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3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除了《聊斋志异》之外,还创作了《聊斋俚曲》《聊斋文集》《聊斋诗集》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显示出非凡的创作才华,其中《聊斋俚曲》更是影响深远。自上个世纪以来,专家学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聊斋俚曲》进行全面研究,路大荒先生更是历尽辛苦整理出版了《聊斋俚曲集》。由于书写、排版、传播等方面的原因,路大荒先生整理出版的《聊斋俚曲集》在文字、词汇、标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这些不足或者失误进行梳理、校勘、订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作品的原貌,对读者和研究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为研究对象,例句中所列数字为文集中所在的页码。

一、形似致误

我们阅读古籍时,有时候会因为字形相似而误解原文之意,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因形似而误写的例子,如果按照字面理解文意,要么与整体意义不相契合,要么语焉不详,不明其意,因此对字形的辨析校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择其部分分析《聊斋俚曲集》中因形似而致误的例子。

1.《墙头记》第二回,842页:“每日穷的合那破八菓那似的,他那里的钱?”

按:“破八菓”不辞,应为“破八万”,“菓”乃“万”的繁体“萬”字之误。破八万(萬),形容非常穷困、破败。“菓”为果实之义。《太平御览》:“樱桃为树则多荫,为菓则先熟。”

2.《磨难曲》第六回,1392页:“叫官人你听知,这回一跌六个字,明知

大坑望(往)里跳,世间那有这样痴?”

按:“大坑”应为“火坑”,系形似而误。语言中很少有“跳大坑”的说法,往往说“跳火坑”。比照同一个内容的不同版本可知应为“火坑”:《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二回:“方娘子哭啼啼,教丈夫你听知:这回一跌六个字,明知是火坑你就往里跳,那有为人这样痴!”另外,盛伟编《蒲松龄全集》、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的《聊斋俚曲集》均写作“火坑”。

3.《磨难曲》第六回,1397页:“方娘子说我已是出头人面,我怕他怎的!”

按:“出头人面”不辞,当为“出头入面”,意为“出头露面”。“人”系“入”之误。北方官话聊泰小片中存在r、l不分的情况,ru读为lu,降调,淄博方言恰在聊泰小片之内,因此与合口呼相拼时,普通话r大多读l,如“如、入、褥、软”等声母为l,所以出现了开口呼前读 r,合口呼前读l的情况。由于r、l不分,口语中“出头露面”读为“出头入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磨难曲》第二十四回,1490页:“他又揑算了揑算,说:‘今日申时就到。”

按:“揑算”当为“掐算”。“揑算”不辞,“掐算”乃常用之词,意为“用手指占卜或推算事情的吉凶、结果”。元代王晔《桃花女》楔子:“你且省烦恼,说你那小大哥的生年月日来,等我与他掐算者。”《水浒传》第八十七回:“那兀颜延寿带本部下二十来员牙将,一千披甲马军,用手掐算当日属火,不从正南离位上来。”《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一回:“邓蒲风掐算了一会,说道:‘你二人俱是金命,这五行里面,只喜相生,不喜相克。”

5.《增补幸云曲》第五回,1568页:“牵着马进门来,睁龙睛把头抬,屋墙倒塌门窗坏,坑上少席三寸土,炉内无烟又无柴。”下文又说:“坑上没有芦席,周元拿了个杆草来铺上,那万岁浑衣欹倒。”

按:“坑”应为“炕”,“坑上少席”“坑上没有芦席”显然语义不通。“坑上少席三寸土”是说炕上没有席子,尘土也有三寸厚。又第十二回:“武宗爷笑颜生,你强他一丁丁,坑合蓆差一迷迷缝。”并误。

6.《增补幸云曲》第九回,1592页:“老虔婆心里乖,不重客只重财,低袖多捘拜两拜。”

按:“多捘”应为“多梭”,即“哆嗦”。“捘”音zùn,《说文解字》:“捘,推也。”“多捘”与文意不符。“多梭”在文献中也有用例:《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五回:“待要说你不是个人,你又斩眉多梭眼的说话吃饭。”第八十六回:“素姐气的脸上没了血色,道象那西湖小说上画的那个骷髅相儿一般,颤多梭的,问道:‘狄周是多咱另娶的媳妇呀?”

7.《增补幸云曲》第十二回,1600页:“赤淌脸儿半栏脚,若在山沟顶蓆栅,你的生意比他兴。”

按:“蓆栅”不辞,当为“蓆棚”。是用席子搭建的棚子或简易房屋,也写作“席棚”。《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行走多时,看见一个妇人,走进一个席棚里面去了。”《儿女英雄传》第十回:“我方才在马圈里看见一辆席棚儿车,想来就是他娘儿两个坐的。”《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电报发过,他老的烟瘾亦已过足,先在岸滩上席棚底下摆设香案。”

二、谐音致误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叙》中说:“天地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四者,文字之体也,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文字之用也。”由于汉字数量的限制,借音表义的现象在古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小学学者往往采用因聲求义的方法考释词语。俚曲中也有一些借音表义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本字,对读者了解文本的原意有很大的帮助。

1.《墙头记》第四回,854页:“人见您弄的不精致,就说不是好儿郎,该您钱他也背了鞅。”

按:“鞅”当为“殃”,“背殃”即“遭殃”。《说文解字》:“鞅,颈靼也。”段玉裁注:“《释名》:‘鞅,婴也。喉下称婴。言婴络之也。按:刘与许合。杜云:‘在腹曰鞅。”“鞅”的早期意思是套在马脖子或肚子上的皮带,显然用在此处与文意不符。《说文解字》:“殃,咎也。”段玉裁注:“殃,凶也。”凶即灾祸;灾难。可见“背鞅”应为“背殃”。

2.《姑妇曲》第二段,874页:“谁想越发利害了,一点儿不应心,就掘口边说:‘俺娘说来,您婆婆宜量甚么好,不照着他,他就乍了毛。”第三段,881页:“这个恶人好不谬,惹着尽自勾人受:汉子惹着他也掘,婆婆惹着他也咒。”《慈悲曲》第四段,910页:“四更尽五更初,炳之听他骂赵姑,达合妈掘了个无其数。”

按:“掘”当为“啳”。啳(quán),今方言音读为jué,骂。

3.《慈悲曲》第三段,907页:“五更支使到日昏,饱饭何曾经一顿?吃毕了才把碗敦,叫他来刮那饭盆,你把天理全伤尽!”

按:“敦”应为“撴”。撴(dūn),重重地放下。

4.《蓬莱宴》第三回,1087页:“把火吹,把火吹,一霎报了一头灰。”《增补幸云曲》第十五回,1615页:“没有盖子闭着口,暴上灰尘怎么顿茶?”

按:“报、暴”应该是“埲”。《广韵》:“埲,塕埲,尘起。”《集韵》:“埲,尘也。”埲,古音běng,作品中写作“报、暴”是因为方言音读为bàng或者bào,发生了音转之故。又如《醒世姻缘传》第五回:“拿罩儿罩住,休要暴上土。”

三、疏忽致误

由于年代久远或者传抄过程中的无意所为,俚曲中有一些文字出现了和文意不相符的失误。

1.《墙头记》第一回,831页:“自家张大怪。是他今日他达待来,买了些东西等他,须是做的好才好。”

按:应为:“自家张大怪是也,今日他达待来”,“他”为“也”之误,同时断句有误。

2.《墙头记》第二回,842页:“你还不快找也,看到别处着人哄去了。”

按:“也”文言色彩浓郁,用在此处与整体白话文风不相一致,应为“他”之误。根据上文张大夫妻的对话可以看出“也”应为“他”:“李氏说谁说!每日穷的合那破八菓那似的,他那里的钱?张大说现成王银匠来问他要火钱。”于是李氏让张大赶紧去找王银匠了解情况。

3.《墙头记》第二回,844页:“王银匠到这边,来找他要火钱,化锞儿欠下钱几吊。银子不曾使出去,必然埋在那墙间,他喜了宝贝才出见。体着咱哥家哄去,孝顺他咱要当先。”

按:本部分内容的曲牌为“耍孩儿”,根据曲牌的曲律,耍孩儿一曲共有八句,除了四、七句不押韵之外,其余各句都押韵,“吊”恰在韵脚的位置,应为“串”之误。

4.《富贵神仙》第十四回,1369页:“张老爷合孟太太、奶奶,逐位敬酒。”

按:“孟太太、奶奶”当为“方太太、孟奶奶”。《富贵神仙》第一回交代说:“再说张鸿渐的夫人方氏,极齐整,又极聪明。”第九回里说:“官人说完,娘子尚未及言,只见一个小媳妇,进来行礼问安;又拿上一张小桌,酒饭齐到。官人便问这是谁。娘子开言,娘子开言:保儿媳妇孟娟娟。”由此可知,张鸿渐的夫人姓方,儿媳妇姓孟,所以“孟太太”之说有误。

5.《磨难曲》第六回,1392页:“张官人接着金钱,越发悲恸。备上那驴。又说娘子呀!”

按:“金钱”应为“金钗”,上文:“我有紫金钗一对,或者还值几两银,拿着救你穷途困。你只管脱身远走,也不必挂念家门。”因此“接着金钱”应为“接着金钗”。

6.《磨难曲》第十回,1410页:“谁知受罪人,啀哼到三年半!”

按:“三年半”当为“三更半”,“啀哼到三年半”不可思议。时间上根据上下文可知“三年半”之说也不确:上文第九回:“我的心肝,我的心肝,咱在牢中已二年。”下文第十回:“大骂贼科,大骂贼科,送我监中二年多。”由此可知,实际在牢中才二年多。

7.《磨难曲》第十二回,1419页:“十一月来难上难,河腹坚,日色冷惨惨,火炉不救寒。”

按:“河腹坚”语意不明,当为“河冰坚”。考证异文《富贵神仙》第五回:“十一月里难上难,河冰坚,日色冷惨惨,火炉不救寒。”可知“腹”为“冰”之误。

8.《增补幸云曲》第五回,1572页:“乍穿着尺头不大紧,身下闷痒似虫钻,霎时拿把的通身汗。”

按:“身下闷痒”语义不通,应为“身上闷痒”。

四、断句失误

1.《磨难曲》第八回,1406页:“他原来是施家大姑,名叫舜华,十七八岁还没出嫁。”

按:本部分的唱腔是“耍孩儿”,根据句式和韵脚的要求是要押韵的,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押“u”韵,而“他原来是施家大姑,名叫舜华,十七八岁还没出嫁”的断句不符合押韵的要求,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他原来是施家,大姑名叫舜华,十七八岁还没出嫁”,押“a”韵。

2.《增补幸云曲》第三回,1561页:“江老爷差官往来常走,得罪着他,着叫俺有死无活!”

按:古汉语中“着”的用法比较复杂,“着叫俺”则语焉不详,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得罪着他着,叫俺有死无活”,“着”作助詞。

3.《增补幸云曲》第四回,1567页:“万岁听说着,忙捻土焚香,望空祷告:小王有甚德能,敢劳仙女送水?”

按:“着”是个多音多义词,“着(zhe)”作为句尾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近代汉语中用例颇多,例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这一件事,我看着听着,心里就不忍。”《红楼梦》第五十回:“如今称五十两银子来,交给我收着。”《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一回:“亲戚朋友听着,邻舍百家看着,都说道这么个媳妇,就是那扬州的琼花,真正是找遍天下无二朵!”但是“万岁听说着,忙捻土焚香”似乎没有“万岁听说,着(zháo)忙捻土焚香”更为通顺,更符合语法习惯,“着忙”古代在文献中也是常用词。诸如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张六嫂见说教养娘同去,心中着忙道:‘不消得,好歹不误大娘之事。”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凤生听见来得切近,方才着忙道:‘古怪!这声音却似窦家兄弟两个。”《西游记》第九十回:“老妖道:‘你且莫忙,明日就打到你了,一个个挨次儿打将来。八戒着忙道:‘后日就打到我老猪也!”《施公案》第一百二十一回:“大生一见朱氏,不住的着忙骇怕。”《汉语大词典》收有“着忙”一词,释为“着慌;着急”。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断作“万岁听说著忙,捻土焚香,望空祷告”,并误。

五、增字致误

早期的古籍是通过传抄等方式流传的,因而出现错误的几率较高,有时会出现多出或遗漏文字的现象,这就给读者准确理解文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俚曲在传抄过程中也有衍文现象存在。

1.《增补幸云曲》第十一回,1599页:“佛动心出院门,小脚儿印香尘,更比月里嫦娥俊。声声环珮叮当当,从容款步摆绣罗裙,未曾过去香一阵。”

按:“步”为衍文。“款步摆”语义不通。“款摆”为一常用词,《西厢记》:“【胜葫芦】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金瓶梅》第三十七回:“战良久朦胧星眼,但动些儿麻上来;斗多时款摆纤腰,百战百回挨不去。”《貂蝉艳史演义》第五章:“话说貂蝉款摆柳腰,轻移莲步,行至厅上,众官员一齐心荡神移,目瞪口呆,诧为遇仙。”

2.《增补幸云曲》第十二回,1600页:“自从你才出门,出狠心妈娘就打杀。”

按:“出狠心”无法理解,“出”字多余。

3.《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三回,1652页:“王龙恐怕还输了,手儿手儿好似打巡栏,条条路儿踌蹰遍。”

按:“手儿手儿”重复,应为“手儿”。

4.《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五回,1663页:“头上戴着檐毡帽,腰束皮鞓带一条根,自然长官何消问。”

按:带子是一条或一根,无需说“一条根”,又根据韵脚所押之韵“en”可知:“一条根”中“条”为衍文。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盛伟编.蒲松龄全集(第三册)[M].学林出版社,1998.

[3]蒲松龄著,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6卷)[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5]廖颂举.《儒林外史》称谓研究[M].九州出版社,2015.

[6]张泰,高宏存.汉字里的纪律和规矩[M].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校勘蒲松龄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蒲松龄
赵壹《非草書》校勘研究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文选平点》魏晋南北朝文论札记
《聊斋志异》与“三礼”
蒲松龄
浅谈王念孙的校勘方法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