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路”习作教学研讨会
2020-04-09李艳茹
李艳茹
五月的西安,风帘翠幕。九州之中,八水环绕,下有中华龙脉,上有华夏之源.如此天时地利.我们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名师之路”2019年小学童诗与习作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电子科技大学的会场,聆听了一场由专家名师荟萃而成的文化盛宴。
一、诸向阳老师执教示范课《火烧云》
1.江苏无锡市的诸向阳老师,展示的是三年级读写共生课《火烧云》
诸老师采用自学交流、领悟语言、把握结构、回读课文、仿写课文、简介作者、推荐书目的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整堂课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精彩,亮点很多。课堂上书声朗朗,掌声不断。课堂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一切尽在读书中。整堂课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精彩纷呈。
亮点一:语言幽默风趣,重视课外知识的延展
亮点二:注重字词基础的扎实掌握
亮点三: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亮点四:指导如何将想法转化为具有画面感的文字
2.示范课《写日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能起到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沟通师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还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诸老师的开讲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像一块磁铁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必然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就是课前导入的魅力所在。
二、管建刚——作文教学80%的问题在这里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篇儿童的习作其实就是儿童一朵心灵之花,就是儿童的一棵精神之树。花朵的鲜艳、树木的茁壮,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呵护,促其成长。
管老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出发,主要阐述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一要求的重要性。他说大多数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三、宋运来执教五年级《童漫作文》
宋老师语言极富感染力,每一句的引导恰到好处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说话的欲望,由浅入深,及时抓住教学契机不断挖掘孩子的潜力,给学生提升的空间,让学生思维活而不乱,乐而有效。
宋运来老师讲座《老师再也不用担心为改作文发愁》让我警醒的是理念的转变,如何进行作文指导讲评,固有的模式产生批改烦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我们应该转变的就是——赏批互改。习作讲评课到习作欣赏课的转变,把孩子的优点放大放大再放大,因为欣赏比指瘕更重要,一个意识让发表意识走进习作欣赏中来。一项举措:要让作文常得满分,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的写话,尽量做到看在眼里不要放在心上。
四、武凤霞执教三年级《把一处景物写条理和生动》
这堂课的选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有点难度的,但武凤霞老师层层深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调动孩子的兴趣和表达的能力,以小见大,从词语上点化学生,让学生不断萌发表达的欲望,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课堂生成的效果水到渠成。这就是武老师的魅力所在。
从讲座《从经典案例看读写结合》中,我收获了要想提高读写结合的价值度,教师必须要具有思考力和指导力,在课堂上必须能明确身份,摆正位置,只有这样,读写结合中所悟得的写作方法才有可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刘燕君执教四年级《看精彩动画,写生动作文》+讲座《写好孩子的世界》
刘老师谈吐优雅,课堂生动活泼,借助动画挖掘角度找关键找题眼,最后把动画放大放慢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教学相长在这堂课也就自然而然为大家呈现。这也充分证明了刘老师积极倡导“活化语文”的理想信念,将主张以学生语言发展为核心,师生共同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场,在体验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注重语言思维、想象创造、交流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使语文学习生活化,语文实践情境化,从而实现语文思想品质 和言语表达的综合提升。
六、童诗教学与写作研讨
儿童诗容易让心灵找到回家的路,可以令你拭去凡尘,涤荡内心的艰辛,快乐不时地涌上来,像一条久违的河流在无边流淌。
只要我们认真面对喜欢的,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不同的美,那么诗便鲜活起来。
彭才华老师执教示范课《当童心遇上唐诗》这堂课风格迥异,从童心悟诗—童心写诗—致歉唐诗—致敬童诗这样的环节,教师激发孩子的语言不拘泥一种形式,很灵活,彰显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力,也彰显了教师的個人魅力。
彭才华老师和王立春老师的创作讲座里讲到诗歌解读要把握度,还要有创意。这样才能让诗有灵气。
顾文艳老师执教三年级童诗《问号里的诗》,让我们读懂了诗在我们的问好里,诗藏在我们的心里,诗,就是和诗在一起的每一天。
丁云老师执教三年级童诗课《黑黑的》,在丁老师的引导下让孩子知道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诗的味道,一个个画面的呈现,让孩子有了诗歌语言的密码,把云彩和月亮写得有情有趣,学生的小诗就在生动的课堂上流淌着……这就是收获,这就是欣喜。
王宜振老师的讲座《诗人的第三只眼睛》,为我们解读每一首童诗时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的第三只眼睛?其实就是“心眼”——诗的内视点即诗人的第六感觉,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去看,诗都有诗“眼”,如何让诗的“心眼”发挥价值,就在于老师的静心精心呵护学生那颗童心。
就让儿童诗这颗绿色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然后一天天长大。让孩子们的童年因为有了儿童诗而更加绚烂!
三天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为人师者要有大爱,为人师者要志存高远,为人师者要从心做起”。在一个人的成长旅程中,如果遇到了敬仰的老师、专家,那是一种幸运。而我便是那幸运的宠儿。相信,有了名师的引领,同伴的互助,自身的努力,我的教育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