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结合的“喜”与“忧”
2020-04-09何为江华
何为 江华
关键词:体教结合 教体结合 特长生 学校体育
一、“体教结合”向“教体结合”的转变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由于体制造成的历史原因,教育相关部门对竞技运动员的特殊性认识和把握不够,而体育相关部门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教育生长较少问及或无能为力,双方都从本系统的工作重心出发,难以把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大多数的体教结合流于形式,急功近利现象较为严重。成都市华阳中学与四川省田径学校反复讨论,决定充分利用田径学校的优质训练资源和华阳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试图走一条全新的“教体结合”的发展之路,让教育部门主体引导体育部门共建共进共享:变“运动员学生”为“学生运动员”,变“体育训练为主,文化学习为辅”为“学训并生,突出体训”,探索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训练与文化学习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
2006年至今,教体结合带来了几个转变。一是将只注重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学生”变为了运动技能与文化知识并重的“学生运动员”;二是“体育训练为主,文化学习为辅”变为了“文化学习为主,突出专业训练”。从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的转变中,学校更多站在育人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未来。在国家教育“立德树人”核心目标指引下,随着高考的逐步改革,艺体特长生的考试加分政策导向,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又该前瞻 “未来的教体结合”之路。成都市华阳中学经过数十年的困顿、觉醒、瓶颈、反思前行,着眼思考现行学校的“教体结合”发展新出路,是新一轮的挑战更是突破与重生的契机。
二、教体结合的“喜”
1.育人共识,学生顺势发展
学校与体育部门达成的育人共识,让学生运动员快乐的学习、严格的训和健康的成长,为他们进入专业运动队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更坚实更宽厚的平台,为他们的人生也奠基了成人成事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学生运动员的发展一是向着专业运动员方向发展、二是作为特长生升入“985”“211”名校、三是考入专业体育院校。
2.双重管理,规范成长体系
强化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与教育。通过两校领导、教练和教师对学生运动员的“跟踪”管理,全面掌握运动员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学生每人发放一本《学生管理手册》,每周交到班主任处,记录学生每周的学习、纪律表现等情况,次周交给教练员查看后签字,始终对学生运动员实行“动态管理”。
3.精细课制,积淀综合素养
对学生实行初、高中“三三学制”,在华阳中学完成初中和高中的完整学习。周一至周五上午1-4节、下午1-2节和晚自习1-2节为文化课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与所在班同步并接受班主任的管理。同时要求参加所在班级的各类文化课考试或测试,成绩计入所在班级统一考核。而训练与日常生活管理:奥校训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第一节课前和下午1-2节后。训练由田校专职教练进行指导和管理。
三、教体结合的“忧”
1.一枝独秀不是春
近年来,由于学校教体结合的迅速找到发展,在成都市和四川省系列田径赛事中,华阳中学连续荣登冠军榜,造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很多学校对无法挑战没有了体育本身的顽强拼搏和更高更强,在田径工作方面甚至出现了懈怠和借用等现象,这是一种在区域内教体结合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对称。
2.艺体特长生取消后的发展
2018年2月2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这一政策的实施,也会对体教结合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影响。
3.学生运动员的“二八定律”
学生运动员在教体结合的模式下,出现了差异化的发展。由于运动训练和运动员成长的不确定性存在,有近20%的孩子会因为运动损伤、文化成绩、运动成绩等情况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流落于他们找不到闪光和荣耀的存在感。这部分孩子对生活没有信心,甚至后悔走上了体育运动的道路。
4.教练的苦短情长
从教练向教师的转变,从强势到走心的训练和教育,是对传统教练的一种挑战。他们心中依然有体育的情怀和梦想,但如何找到竞技体育在新时期和现在学生、家长、社会的存在,以及符合多方的需要,是教练的一个结和一个坎。
四、教体结合的突破与重生
1. 结合——融合——创生
从教与体的结合中,加速教与体的融合,是未来教体结合发展核心。这需要双方行政部门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关注,需要教练、家长、文化课老师、管理老师全方位的教育融合。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文化课计划、成长计划,这样才能让整个教体结合创生出新型的运动员。特长领先、文体并进、健康阳光、适应社会。
2.全面育人多元发展
对学生运动员的多方位管理,除开训练和文化的发展外,应开设一些能让他们理性认识和文化架构的课程。
3. 政策导向、教体关注
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学校发展体育特色,大部分学校建立起教体结合的多元发展模式。采用西方國家对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通过学校社团、社区俱乐部、名优工作室等渠道,打开一张以点带面、多点辐射的“健康中国”之网。
4.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聚焦教体结合与健康中国的有机结合,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都应站在民族发展的高位。不以区域、地域、利益、荣誉为出发点,共建共享协同发展,规划青少年体育的整体提升,高举“体育强国梦”的旗帜,塑造出一个人人向往、兼济天下的“教体结合”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