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让数学学习升级
2020-04-09王红莲
王红莲
摘 要:问题是学习深入的原动力,更是创新学习的灵魂所在。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善于在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关键处设问、在混沌处追问、在受阻处引问,让他们在问题的召唤下进行猜想,大胆尝试,勇敢合作,最终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突破,促进数学学习的升级发展。同时,也让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应有的积累,数学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小学数学;追问;设问;数学学习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是创新的根本所在。为此,在小學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重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出课堂提问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比较、学会猜想、学会合作、学会验证等,从而使数学学习升级。同时,也让他们在问题研究学习中,养成学习反思意识,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稳步发展,为他们终生学习积淀力量。
一、在关键处设问,引发反思
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关注,从而促使他们对学习保持着良好的注意力。同时,还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思考搭建平台、减缓坡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分析思考,使得学习的难点得到分散,重点得到突出,使得学习变得有趣味,也充满智慧。
如,在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教学中,教师就得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精准把握他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点,进而巧妙设问,促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的研究之中,使得学习的指向更为集中,学习实效性会大幅度攀升。
一是组织复习回顾。设计一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比如■+■,■+■,■-■,■-■等,一边让学生自主口算,一边引导展示交流,再则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算理。特别是帮助学生深化分数单位相同的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更精准地解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通过分析交流与学习唤醒,学生能够很正确地解读■+■的算理,就是1个■加上2个■,得到3个■,就是■。从而使得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建构更加牢固,对应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
二是采取改编练习的策略,引入新知学习思考。比如把■+■改编为■+■,并适时追问:“读读现在的习题,你有什么发现?”“前面的■变成了■,题目不再是同分母的分数了。”“是的,题目变成异分母分数加法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思考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呢?”此时,学生会在教师的追问中反复思考■+■,努力探寻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道理。“这个简单啊!■+■=■。”当极少数快嘴的学生说出这种思考时,教师就得见缝插针地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呢?”“和以前分数加法一样,分母相加做分母,分子相加做分子。”面对学生的直率回应,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是引导探究,而不是简单评判。“你们有不同的观点吗?”“有,我们小组用圆片分别表示出了■和■,发现结果比■大。说明了这个方法是不对的。”“是的,■+■是表示1个■加上1个■,不是2个■,所以不能直接相加。”
从中能够看出,教师的追问,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拨开迷雾,稳步走向知识的真相之中。当学生用分数单位的构成去解读这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时,该知识的要点、关键点也就凸显出来了。学生会把更多的思考进行聚焦,学生会感悟到“异分母分数就是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需要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从而促进学习的快速突破。
二、在偏差处追问,诱导反思
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坎坎坷坷存在。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理解有偏差,运用提取有误差等,甚至还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有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学习困惑之处。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这些知识学习的薄弱点,并善于在这些节点处设问,“你这样想的道理是什么”“这一步的思考依据是什么”等,以此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反思学习,从而实现知识学习的有效突破,促进数学素养的积淀。
如,在六年级“倒数”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对该部分知识学习的干扰,在这些模糊处设计问题,用问题引发学习思考,促使学生把个例和特例从一般性认识中提出,从而促进学生对倒数概念的正确理解。
一是展示课题,引发猜想。上课伊始,教师就直接出示课题“倒数”,随之追问:“看到这个概念,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在阅读课题之后,就很自然地有了自己的解读感悟。“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你的说法,好像问题挺多的,6倒过来是9,那么2倒过来是什么呀?”学生的理解、质疑,无疑会把我们的数学教学带入一个理性的学习之中。
二是组织学习思辨活动。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深奥的数学概念,明显带有局限性,更显现出先天不足。为此,教师就得把握好这一契机,精准设问:刚才这个同学提出6倒过来就是9,你们认为这样的思考是倒数的理解吗?”问题下的学生,会尽可能地发挥出主动学习的活力,自觉地进行合作讨论、自学教材等活动,他们会在不同的学习中感受到倒数的本义不是倒过来那么简单。
所以,教师就得善抓时机,层层追问,让学生在问题反思中实现学习突破。如,“如果给你这些数,你能找出它们的倒数吗?试试看。(1)■、■、■、■等。(2)1、2、5、100等。(3)2.3、4.5、7.09等。”在不同类别的尝试实践中,学生会发现“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这一理解的不全面性,以及这一方法的错误之处。为此,教师再度抛出,“倒数到底是什么呢?”同样的问题,再度被提起,就不再是那么简单的话题了,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深思熟虑。
当学生再次进行合作讨论,翻看教材和教辅材料时,他们会发现,倒数的概念不是简简单单地倒过来,而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他们才互为倒数。这样学生们就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科学地理解倒数概念,正确建构倒数认知,从而也使得他们的数学思考更加缜密,数学活动经验也得到应有的扩充。
三、在受阻点追问,加速反思
世上没有永远的平坦之路,数学学习也具有同样特性。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活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我们教师想方设法地化解这些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精准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让他们在困难解决之中学会学习反思,使其智能获得发展,思维得到提升。
如,在五年级“3 的倍数特征”教学中,教师既要照应前面2、5倍数特征学习的回顾,让学习思维在新知的学习有着辅助作用;又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差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受阻点,让他们在探究中逐步明悟3的倍数特征的独特之处,使得学习升级,学习思考更加缜密。
设计猜想环节,引导学习思考进入。课始之处,利用复习题,引导学生回顾2、5倍数的特征。学生会在练习题的解决中自然回忆出2、5倍数的特征,看自然数的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
此时,话锋一转,“那猜猜看,3的倍数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问题会诱发学习思考的进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3的倍数特征探秘之中。学生会受到前面2、5倍数复习学习的影响,做出模糊的猜想,“可能也与自然数的个位上的数有关系,例如3、6、9、33、36、39等,个位上是3、6、9,它们就是3的倍数。”也有学生猜想出:“个位上是1、4、7也可以,比如21、24、27等。”不同的猜想能够拓展学生的视角,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知。
与此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冲击,学生会很自然地接着学生的思路思考開来,他们很快发现这些思考的缺陷与错误之处。如学生对个位上是3、6、9的质疑,“不对的!你看,13、16、19、23、26、29等都不是3的倍数”等。面对学习的困惑点、学习的受阻点,教师就得善于设计追问,用问题开启新的思考之旅。“那我们该看自然数的什么呢?个位不行,还需要注意到哪里呢?”问题既能引发思考,又能给学生应有的启迪。个位要看,是不是十位上的数也需要一并考虑进去呢?疑问源之教师的追问,它能够促使学生自发地去列举,去探秘。
当学生在不同的例子思考中,逐渐感悟到3的倍数要看自然数的个位,还要看十位,有百位的也要看。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3的倍数需要看自然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并把它们相加,再做出合理判断。自此,学生对3 的倍数特征理解就会水到渠成,进入一个理性的解读状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与引领,并以此为原动力,促进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更多的学习信息得到交互,让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得到碰撞,从而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同时,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准确地掌握知识,建构认识,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锻炼。最终让他们的数学学习不断升级,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