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燃活动的星火 采掘丰富的经验

2020-04-09王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积累经验小学

王晴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它需要教师理性地把握教学,智慧地进行引领,促使孩子们在观察、分析、实践、思考等一系列学习中完成由经历走向经验的涅槃,从而使得孩子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有稳健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把阶段學习的体验凝练成经验,助推经验的不断积累。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经验是一种经历、体验过程的结晶。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了。因此,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吃透知识的最近发展点和生长点,把握准孩子们的学习现实和生活现实等要素,灵动地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情境等,引领孩子们在学习体验中获得最为直接的感触,形成积极的学习反思,久而久之,渐渐成为他们的知识、技能与经验,为他们持久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素养基础,也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活力四射。

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简略地谈一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点燃数学学习活动之火,引发经验积累之原,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更加鲜活,也让他们的知识、数学思维等获得长足发展。

一、游戏——玩出经验

好玩、猎奇是儿童的天性,这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游戏活动,并以此努力地创设玩的情境,给孩子们一种最为放松的环境,让他们拥有愉悦的心理去玩数学活动、做数学游戏,从而在玩中获得丰富的感知,在做中收获丰富的经验,最终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实现快乐的数学学习;同时也让他们在玩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种享受成功的体验,使得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如,在五年级“倍数和因数”教学中,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因数的意义,教师可以把相关知识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游戏情节,让孩子们在玩中感悟倍数的本质,在游戏活动中领悟因数的意义以及找因数的策略等。通过玩,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更不是毒蛇猛虎,而是一种快乐的活动、一种幸福的体验。

师:时间过得真快,就要下课了。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游戏活动,看看大伙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反应是否灵敏。敢玩这个游戏吗?

(学生听说玩游戏,很是兴奋,但又听到教师后面的叙述就有点不自信了。)

师:看老师手中的卡片,卡片上写着“2”。请学号的因数中有这个卡片上的数的同学先走出教室。

(听完问题,课堂一片哗然。紧接着有部分学生陆续离开了教室,走向操场。)

……

师(中途叫住极少数学生):你是几号?你能先离开教室吗?

生:我是12号,12是2的倍数,所以我是可以先离开的。

生:我是48号,48的因数有1、2、3、4、6、8、12、16、24、48这十个数,里面包含了2,所以可以先离开。

……

师:没有人离开了吗?那换个“3”试试,重复上述游戏活动。

……

生:我是39,39的因数有1、3、13、39,其中是有3的。

……

师:我把2、3、5、7的牌子都举过了啊!你们怎么还不走呢?

剩下的学生学号分别为1、11、13、17、19、23、29、31、37、41、43、47,他们面面相觑,听到老师的问话后,感到很别扭。

生:老师,你没有说11的倍数啊,我不好走啊!

生:是啊!你也没有举起17的牌子,我也走不了啊!

……

师:都想走啊?那你自己设计一张卡片给老师行吗?

生:23吧!

生:不行的,这样你是走了,可我们还有这么多人,怎么办啊?

……

生:设计一张写着“1”的卡片,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离开,因为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

把知识的复习整理活动设计为一个游戏娱乐活动,既能很好地放松孩子们的身心,给他们一份安宁,又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会思考。因为这个游戏不只是玩,而是把思考融合其中,只有当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概念、因数概念以及找倍数、找因数等知识后,他们才能轻松地、智慧地离开教室。

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当教室里仅剩下12个学生时,他们着急了,“怎么没有13的卡片啊”等疑问生成。此时的学生正处在积极思考之中,当然这些思考也仅仅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此时教师就得重视团队意识的引导,“都想走啊?那你自己设计一张卡片给老师行吗?”把单个的思考引向群体的思考,进而在不同的声音中,学生终于找到关键点——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二、猜想——悟出经验

猜想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尝试,也是学习创新的一种路径。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等学习探究活动,并从大量的感知中提出合理的猜想,再进行辩论和验证,从而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的突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更好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还能在问题研究中学会实验,学会类比,从而在大量的感性知识中逐步归纳出概念,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本质等,让数学学习变得鲜活有趣,也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如,在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师就得创设猜想学习的情境,一方面利用猜想活动刺激学生学习投入,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猜想,诱发思考,从而让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相应的锻炼。

师:看看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猜猜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出自己的猜想。)

师:你认为自己的猜想结果有几分可信度呢?

生:感觉不太好说,好像是正确的。因为我是把平行四边形分成若干个小平行四边形,再猜想出面积的。

生:我是想象把平行四边形切成一个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猜想出的面积。

……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认为会是怎样的呢?

生:底边乘相邻边得到面积。

……

师:这些猜想有道理吗?怎样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呢?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要经过必要的验证,才能令人信服。)

生:我们采用在平行四边形中画出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方法,可以数出面积。

师:你们画方格的方法有很多可取之处。还有其他的思考吗?

生:从画方格中我看出,首先要从中画出一条高,然后才可以接着画下去。

生:是的,我们可以把这条高旁边的三角形移动到相对的另一边,这样就能组成长方形了。

师:你的眼光真独特!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位同学的发言,按照他的思路去剪一剪平行四邊形,再拼一拼,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在刚才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剪开一条高,移动三角形,拼到另一侧,发现了图形的变化,并在讨论、分析思考中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案例中,教师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猜,猜面积、猜方法,使得整个学习探究都围绕猜想而展开。当学生猜面积时,教师还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思考过程,使得学习活动中的猜想不是简单的臆想,而是建立在思考后的合情猜想。

同样,教师善抓时机,利用学生猜想思考交流信息,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有部分孩子从一个个小方格的画法中发现了特征,找到了突破口。与此同时,教师顺势而为,引导学生把猜想的过程转化为剪图形、移图形、拼图形的连贯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这一转化的本质——“面积没有变化,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不是邻边,而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而推导出公式,形成了扎实的概念。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让学生悟出了底边乘邻边的错误之处,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缜密,也更加理性。

三、实践——做出经验

实践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更是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来源。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知识点的概况,灵活地设计相应的实践探究情境,让学生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实验、计算、推理等学习活动,促使整个学习的顺利推进,也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更学会分析、归纳、抽象等,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

如,在三年级“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用双手去探索,在一个个实验中更科学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建构周长的表象,并逐步建立有效的周长概念,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得到有效的扩充和发展。

师:观察自己画的图形,或者围成的图形,用手指绕着最外边的线划一圈。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手指走过的路线就是最外边的一圈线。

生:图形内部的线是画不到的。

生:线可能是直的,像那个正方形的边就是直的;线也可能是弯曲的,像那个海葵状图形的边就是弯弯曲曲的;线还有可能是圆圆的,就像那个圆形的边……

师:噢!你们知道刚才自己的手指划过的线是图形的什么吗?

(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他们在小组中交流、争论。)

生:书中把这样的线叫作图形的周长。

生:我明白,周长就是最外边的那一圈线,不一定是直的,有可能是弯弯曲曲的。

……

周长的概念建立并不复杂,但是要真正领悟、科学建构乃至到后期的准确提取,仍有一段路要走。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去实践、体验,积累丰富的感知,积淀丰富的经验,为思考助力,为概念建立助力。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理性的人,要明白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所以,教师要精心谋划好每一节数学课,让他们在每一次学习、活动、实践中都能获得一些经验,积累一些经验,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

猜你喜欢

积累经验小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