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评注性副词“不争”的来源
2020-04-09张学彩
张学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语言学系,北京 102488)
一 问题的提出
“不争”在古代汉语(包括近代汉语)中常常以短语形式出现,义为“不争夺”“不争斗”“不争辩”等。由于所争对象不同,意义也略有差异。例如:
(1)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左传·襄公十三年》)
(2)是以六国力战,强秦承弊,豳王不争,周道用兴。(《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3)不消三日,教他父子亲热,兄弟和睦,妻妾不争。(《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
除上述之外,近代汉语,尤其是元明时期,“不争”出现了几种新的用法。例如:
(4)凿石养蜂休买蜜,坐山秤药不争星。(贾岛《赠牛山人》[1])
(5)迭配我无影牢城……我死不争,可怜见这一双儿女,眼见的三口儿无那活的人也。(马致远《黄粱梦·第三折》)
(6)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敕鬼。(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
以上用法中,例(4)的“不争”仍为偏正短语,义为“不差”。而例(5)、例(6)的“不争”已经词汇化,并在某种程度上语法化。其中例(5)中的“不争”可译为“倒不要紧”,在SVP 作主语的句子中充当谓语,其后不再出现宾语。各词典对“不争”如例(4)、例(5)用法的注解大体一致。而对例(6)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如《元语言词典》[2]《诗词曲语辞汇释》[3]分别将其中的“不争”注解为“差一点儿”和“只为”。
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4]《近代汉语词典》(白维国,高文达)[5-6]《近代汉语大词典》[7]《近代汉语虚词词典》[8]《白话小说语言词典》[9]《唐五代语言词典》[10]《宋元语言词典》[11]《宋语言词典》[12]《元语言词典》[13]《元曲释词》[14]《诗词曲语辞汇释》[15]《金瓶梅词典》[16]《水浒词典》[17]《白话语汇研究》[18]等工具书,我们发现,不仅“不争”的释义丰富,而且除对上述例(6)理解存在分歧外,对“不争”位于句首(包括小句句首)的用法也多存在不同的解释。下面列表举例(表1)。
这就不禁使我们产生疑问:“不争”位于句首(包括小句句首)的用法应作何解?究竟从何而来?它与“不争”其他用法的关系又是怎样?同样,对“不争”理解的分歧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并试图对此差异作出解释。
刘瑞明指出在近代汉语口语词中,“争”和“该”都有“缺少、短欠”义,“争”故作别解产生了“该”的“能愿”义,因此上例的“不争”均应作“不能”解[19]。不过,文中对为何通过“故作别解”产生的义项只在“不争”中使用,而当独立表达“应该”义却不见使用“争”的情况没有作出说明。
表1 “不争”位于句首的用法的不同释义
李景泉、侯晓菊认为元明俗语中“不争”的“争”仍保留着唐五代用“争”不用“怎”,表达“不怎么样”义的用法。同时提到用于句首的“不争”只是变成主谓倒装的句式,起强调谓语的作用,义为“不像样、不像话”[20]。我们知道,唐五代时期代词“争”常用于反问句动词前,对动作的方式方法进行询问,鲜有“不争(怎)”的用例。元明时期,代词“争”为何可以受否定副词“不”修饰?这一问题文中并未提及。
李为政将元明时期“不争”产生的除“不争辩”“不差”“不用说”“不要紧”等义之外的新用法归入语气副词之列。他认为“不争”作为语气副词,表示对现实语境或假设语境中已然事件的确定和强调,近似于“确实”“真的”[21]。
以上研究为我们探求“不争”各用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启发我们对近代汉语“不争”的性质、来源和演变过程作出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二 近代汉语“不争”的来源及形成途径
与上古、中古汉语相比,近代汉语“不争”的新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争”仍为偏正结构,义为“不计较”“不差”,我们记作“不争 1”。第二,“不争”已经词汇化,在(S)VP 作主语的句子中充当谓语,其后不再出现宾语,义为“倒不要紧”,我们记作“不争2”。第三,“不争”常用于句首(或小句句首),已经语法化为评注性副词,我们记作“不争3”。
(一)“不争1”的来源及形成途径
“争”本义是争夺,当“争”的宾语为非实物名词时,引申为较量、计较义,如例(7)、例(8)、例(9)。计较必有高下,当“争”后的宾语为可数名词或者表示数量的词,且比较、争执的对象不出现时,相差义便产生了,如例(10)。
(7)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礼记·儒行》)
(8)逐鹿者不顾兔,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淮南子·说林训》)
(9)只要买得来,不争价钱多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10)不争这一夜儿,明日却来领罢。(《喻世明言·第一卷》)
与之引申路径相似的是“较”,“较”有计较义,也可引申指相差。因此,可以说“差”“较”“争”在“差”义上是相通的。这一点从“差不多”义的表现形式可以同时用“不争多”“不较多”“不差多”来证明。例如:
(11)颜子与圣人不争多,便是圣人地位。(《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五》)
(12)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13)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14)峰曰:“还熟也未?”曰:“不较多。”(《五灯会元·第二卷·扣冰澡先古佛》)
(15)争风撒泼捐廉耻,反目行凶犯诮河。权媪戴姬童寄姐,三人歪憋不差多。(《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七回》)
以上表示“差不多”义的“不争多”“不较多”“不差多”在句子中作谓语,或单独成句,其后不再出现其他成分。
当然,表示“差不多”义也有其他组合形式,如“不多争”“争不多”“差不多”和“争差不多”。例如:
(16)年纪和温峤不多争,和温峤一样身形;据文学比温峤更聪明,温峤怎及他豪英?(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
(17)指着孙兰姬道:“模样生的也合这孩子争不多。”(《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回》)
(18)你变了去,到他跟前,行个礼儿,看他多大年纪,若与我们差不多,叫他声姑娘;若比我们老些儿,叫他声奶奶。(《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19)第二个好汉,名唤邹润,是他侄儿,年纪与叔叔仿佛,二人争差不多。(《水浒传·第四十九回》)
(二)“不争2”的来源及形成途径
“不争2”的“倒不要紧”义,我们认为是由“不争”的“不计较”义引申虚化而来。因为“不在乎”,所以“不计较”。而“不在乎”主要是对自己觉得不要紧的事情不上心,如“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22]。当“不争”用于句尾对一件事情进行评价时,就形成“(S)VP+不争”结构。此外,“不争”的“倒不要紧”义还可通过相同句法位置同义替换的方式佐证,例如“我死呵不打紧,我有八十岁的母亲,可着谁侍养?”(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和“我死不争,可惜胸中三卷天书无人传授”(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等。
只不过“不争2”常在(S)VP 作主语的句子中充当谓语,与其后续小句往往存在语义上的逆转关系,表达一种让步、容认关系。例如:
(20)只见茶博士叫道:“官人,吃茶吃汤?”那杨二官人道:“吃茶也不争,只是我没茶钱。”(《清平山堂话本·卷三》)
(21)双双自吊……休厮合造,您两个死后不争,怎结末这秃屌?(《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从语篇角度看,“X(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用“X”来表示“倒不要紧”义“不争”前的成分)不争2”不能作为首发句出现,其前总有一些先行信息。如例(20)中的X“吃茶”直接从其先行句“吃茶吃汤”中提取,而例(21)的X 则是通过对先行句中“双双自吊”同义转换而来。这一点与孟德腾提到的现代汉语“这一X 不要紧,Y”构式中“X”的提取方式类似[23]。从语义上看,X 多为未然事件,其后续小句或为一个事实的陈述,或同为未然事件,X 与其后续小句之间存在或隐或显的转折关系,如例(20)、例(21)。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后续小句所表达的内容可以看出,“不争2”并不是对语义真值的否定,相反,由X 所引发的结果(即后续小句)是严重的或者是值得注意的。后续小句以一种偏离人们心理预期或者认知常理的方式出现,不仅凸显了由X 所带来的反预期特征,而且还招请听话人对X 的重要性加以关注。可见,“不争2”体现的是主语或说话人对事件X 的主观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三)“不争3”的来源及形成途径
“不争3”位于句首(或小句句首)的用法,正是各词典理解的主要分歧所在。以往一些词典虽然没有专门定性,但是从其对例句的注解也可见一斑,即他们常常根据句意而赋予“不争”相应的连词解释。例如:
(22)不争我们吃你的酒食,明日官府上,须惹口舌。(《水浒传·第三十回》)
(23)不争你把了生辰纲去,教俺如何回去见得梁中书!(《水浒传·第十六回》)
(24)又难得撞着是个出行大吉日,不争被他作梗,只可用这条计,略愚他一愚。(《荡寇志·第七十四回》)
(25)殿庭中摆设下千金席,列两行鸾歌风吹。不争为青锋剑揽惹了那场灾,还落的赤绳书接受了这重喜!(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26)泪漫漫不暂停,哭啼啼不住声。不争这惊回一枕云窗梦,这烦恼直哭的西楼月儿冷。(无名氏《秋夜云窗梦·第三折》)
孤立地看,将以上句子中的“不争”分别理解为假设、因果、转折、递进、并列连词等似乎都可以,但是仔细分析其出现的各种语境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值得商榷。因为虽然从古至今汉语关联词语复杂多样,但是位于句首(或小句句首)的鲜有可以同时用于多种语境中的情况。尽管对于隐性的逻辑基础而言,关联词语具有选示和转化的作用[24],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出于特定的表达需要,选示和转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将几乎所有的逻辑语义用同一个关联词语进行表达。
既然将经常位于句首(或小句句首)的“不争3”理解为连词欠妥,那么其词性究竟为何?又是从何而来?李为政将其定性为语气副词的观点值得注意[25]。不过他认为“不争3”源于“不争辩”义的状中结构,“不争VP”中VP 主观性的消失是其语法化的关键。然而查检语料我们发现,上古和中古汉语中,“不争”的“不争辩”义用法鲜少出现在VP 宾语前,同时“不争3”除常用于现实因果和假设语境外,也用于其他场合。因此触发“不争3”语法化的动因究竟为何,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我们认为将其中的“不争3”理解为评注性副词更加合理。因为对某一事件评判或表明态度,不仅可以在一个事件叙述完进行表态,如上述例(20)、例(21),而且还可将评述性的成分置于句首(或小句句首),以高层谓语的形式出现。例如(以下例句转引自白维国[26],2015):
(27)不争你死去一身当,抛闪下七十娘,二旬少妇,如何厮守?(《宝剑记·第十三出》)
(28)不争你们和他合气,惹的孟三姐不怪,只说你们挤撮他的小厮。(《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
张谊生指出,“评注性副词的基本功用是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同典型的副词总是在句中充当状语不同,评注性副词主要是充当高层谓语”[27]。上述两例的“不争”即是如此:“不争”所在小句其实包含了两层表述。例(27)的低层是“你死去一身当”,而高层则是“你死去一身当不争(即‘倒不要紧’)”;例(28)的低层是“你们和他合气”,而高层则是“你们和他合气不争(即‘倒不要紧’)”。可见,上述例子中的“不争”均处于高层谓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述谓性。
虽然VP 前才是副词出现的典型位置,但是对于评注性副词而言,尽管它们有时确实可以充当状语并表示各种语气,但其基本功能却在于充当谓语进行主观评注[28]。分析以上例(22)至例(26)可以看出,其中的“不争”都是在句中充当高层谓语对其后的事件进行评注。如例(22)中的“不争”是对其后事件的评注,可理解为“我们吃你的酒食倒不要紧”,余下几例也可作类似分析。
当然,“不争”也有用于主语之后的情况,如“我不争拘束着闭月羞花女,那其间分付与你个银鞍白面郎”(秦简夫《晋陶母剪发待宾·第二折》)。从语篇的话题选择来看,“不争”必须位于“我”之后,只有这样,话题链才能前后保持一致,实现语篇的连贯。
此外,定性为评注性副词,不仅其来源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对位于句首(或小句句首)的、出现在各种语境中的“不争3”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且还可解释一些单靠句意无法解释的问题。例如:
(29)他使着侥幸心,咱受着腌臜气。不争俺俩硬相夺,使孩儿损骨伤肌。(李行甫《灰栏记·第四折》)
(30)不争的把渔郎勾引,惹得人急穰穰争去问迷津。(徐复祚《红梨记·第二十三出》)
(31)不争宫殿上太极宫,不争台修成云月台,臣则怕引得祸从天上来。(狄君厚《火烧介子推·第一折》)
(32)不争都督如此,倘若曹兵一至,如之奈何?(《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例(29)“不争”后为单句,如果将其理解为连词,就会因为缺少一个分句而使句意表达不完整。例(30)“不争”后加有语气词“的”,因此解释为连词显然也不合适。如果将例(31)、例(32)中的“不争”分析为原因或假设连词,就需要考察“不争……,不争……”“不争……,倘若……”这种复现或共现的方式是否适合语义的表达。显然,我们认为以上例句分析为连词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将其分析为评注性副词即可得到统一的解释。首先,评注性副词对句子结构是单句或复句没有限制。其次,评注性副词在充当高层谓语进行评注时,可以直接带上语气词,如“确实的,雪芹嫡真不假是位创教之人”[29]。再次,评注性副词“不争”在句中重复出现,如例(31),不仅可以从句法语义上进行解释,而且还可使篇章衔接更加紧凑。至于例(32),我们认为将“不争”理解为评注性副词是其唯一的解释。因为不管是理解为原因、假设或者是别的关系,都不能使句义得到完美的分析。
这种可以同时在句尾表态和句首(包括小句句首)评注的用法不仅体现在“不争”上,汉语史上其他一些词语,如“无所谓”“不在乎”“不要紧”“没关系”“不好意思”等,也有类似表达。例如:
“无所谓”:a)我们做生意图的就是快,快就能赚钱。买机票多花几个钱无所谓。(《人民日报》1994 年)
b)“你喜欢不喜欢?”她问我。“无所谓”,我说,“无所谓喜不喜欢。”(王朔《永失我爱》)
c)凡有所为而送的,无所谓轻重,也和咱们做卖买一般,一分行情一分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五回》)
“不在乎”:a)青年人身强力壮,多干点活儿不在乎。(《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30])
b)他自有主张,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31])
“不要紧”:a)(李春郎云)是婚书。(净王秀才云)呸,呸,是婚书,也不要紧。(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
b)玉屏说:“我怕得很。”“不怕,不怕”,山眉说,“不要紧的,不会是毒蛇。”(宗璞《东藏记》)
“没关系”:a)她也用心听着,可是因为她是个女儿的缘故,她知道她就跟不上也没关系。(张爱玲《创世纪》)
b)“德刚,快放下!别动响了!”“没关系,里面没有子弹。”德强说着接过德刚送过来的枪。(冯德英《苦菜花·第十二章》)
“不好意思”:a)但他的兄弟薛相公,我合他有个嫌疑,只怕到那里撞见,不好意思。(《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四回》)
b)不好意思,我们只想吃火锅,小菜就不要了。(《人民日报》1997 年 11 月)
上述a 中的评注性词位于句末,b 中的评注性词位于句首(或小句句首)。尽管以上各词的来源不尽相同,但是其可以同时位于句尾和句首表明一种主观态度的用法是一致的。
同“不争2”一样,“不争3”后续小句表示的结果也大多是严重的或者不如意的。这一点,香坂顺一在谈到“不争”用于假设语境时也曾提到,他指出“‘不争’本来不表示假定,表示不如意是其本来的用法。假定不过是其引申用法而已”[32]。其实,不仅假设语境,其他语境也大多如此。不过“不争3”后续小句也不尽然,还有用于令人意外的正面的情况。例如:
(33)殿庭中摆设下千金席,列两行鸾歌风吹。不争为青锋剑揽惹了那场灾,还落的赤绳书接受了这重喜!(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34)琼妹妹止差了些儿,不争的也炸得好看。这回利品,饶瑶姐得了。(《女娲石·第十二回》)
值得注意的是,在例(34)中,“不争”用于句中,往往带有出乎意料的意味。在前后有对比的语境中这种意味就更加明显。例如:
(35)实指望餐松饮花,不争的早又是仙逝物化,把恩情似撒沙。(《缀白裘·三集·一卷》)
(36)早是卧破月昏黄,直睡到日出扶桑。知我着忙,不争如此颠狂。(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
此外,从前后关联的角度看,“不争”不仅可以关联前后分句组成复句,而且还可以衔接一组句子组成篇段。此时,“不争”仍然带有出乎意料或略感惊讶的情态。例如:
(37)闲愁萦系,想当初一尊白酒话别离。不争秦台弄玉彩云低,都做了江州司马青衫湿。(无名氏《秋夜云窗梦·第四折》)
(38)看起来,三位皆有倾城之色,出世之姿。不争恼了性子,动起刀兵,要拼你死我活。(《女仙外史·第七十一回》)
当“不争”用于反问的语境中,探究的语气就会凸显,相当于“难道”。例如:
(39)看香舒晚节,怎肯困青毡?不争我半生的时乖逆料我命中难显?(《缀白裘·初集·四卷》)
(40)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荡寇志·第七十六回》)
三 结语
“不争”是近代汉语,尤其是元明时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于近代汉语“不争”的各用法,尤其是位于句首(或小句句首)的“不争”,前贤理解多有不同。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对近代汉语“不争”各用法的来源及其关系进行考察,发现近代汉语“不争”三种用法关系密切。“不争1”可从其基本义引申而来,引申的桥梁是“计较”义。计较必有高下,当“争”后的宾语为可数名词或者表示数量的词,且比较、争执的对象不出现时,相差义便产生了。因为“在乎”,所以“计较”,而“在乎”主要是对自己觉得要紧的事情上心。那么,“不在乎”就是对自己觉得不要紧的事情不上心,本身含有主观判断在其中。汉语中,当对某一事件评判或表明态度,不仅可以在一个事件叙述完以谓语的形式进行表态,由此形成了“不争2”,而且还可将评述性的成分置于句首(或小句句首),以高层谓语的形式出现,这样就形成了“不争3”,我们将其定性为评注性副词。当用于句中,尤其是在前后有对比的语境中,“不争3”不仅可以起到衔接语篇的作用,而且往往含有出乎意料的意味;当用于反问语境中,探究的语气就会凸显。清代,“不争”的上述用法渐趋少用,现代汉语已不见相关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