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和情绪性进食的关系:功能失调性态度的调节作用
2020-04-09郭佳鑫张方屹
郑 琰 郭佳鑫 张方屹
(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2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4;3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4)
1 引言
当个体习得以食物作为应对情绪问题、减轻内心痛苦的情绪调节方式,而不是由于机体内部饥饿感和饱腹感的生理指标来选择进食时,这种相应的进食行为被称为情绪性进食行为(李勇男,刘勇,鲍杰,2018)。情绪性进食是进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常见临床症状,也是厌食症和贪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Lazarevich等人发现在非典型性抑郁症患者中,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异常的饮食行为(Lazarevich,Irigoyen Camacho,Velázquez-Alva et al,2016)。情绪性进食与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的过度摄入相关,特别是在人们精神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同时它也和肥胖增加的风险相关(Yoshikawa,Tanaka,Ishii et al,2014),因此情绪性进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一个话题。
大量研究表明,压力在饮食失调的发展和持续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Michels等人(2012)将情绪性进食假设为逃避压力的一种方式,进食行为可以降低压力水平,或因为与食物相关的奖励而使人们感觉压力减少。Van Strien等人(2013)使用被试间实验设计测试了情绪诱导后食物摄入量的差异,这些情绪诱导的目的是诱导快乐或悲伤(快乐和悲伤的情绪条件),结果发现,低情绪进食者在悲伤和快乐情绪状态下的进食量相似,而对于高情绪进食者来说,他们在悲伤情绪状态下进食量要明显多于在快乐情绪状态下进食的量。已有研究也表明,压力与情绪性进食之间紧密联系,那些经历压力性生活事件越多的个体,出现情绪性进食行为的可能性越大(陆遥,朱虹,何金波等,2015)。
认知扭曲是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核心精神病理学”,越来越多的研究调查了不健康认知和饮食精神病理学之间的联系(Jones,Leung,Harris,2007)。个体若是持有不良的认知结构,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就习惯使用消极的解释方式,导致消极的情绪感受,而负性情绪是情绪性进食的重要诱发因素(谢爱,蔡太生,何金波等,2016)。以往研究比较多考察了关于身体的负性认知对进食行为的影响,例如身体不满意、负面身体自我、肌肉上瘾等认知对进食行为的影响,结果均表明,对身体形象的不满是饮食失调的危险因素(陈红,冯文峰,黄希庭,2008;金鑫虹,2015)。除此之外,更广泛的功能失调性态度是否也会对情绪性进食产生影响?美国心理学家Beck最早提出功能失调性态度的概念,把它定义为用否定、歪曲的态度去看待自身、外部环境和未来的消极的、潜在的认知结构(蔡琳,朱熊兆,彭素芳等,2010)。有研究发现,饮食失调的女性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不良信念明显高于非饮食失调的女性(Jones,Leung,Harris,2007)。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情绪性进食显著相关,功能失调性态度可以预测情绪性进食。
情绪的ABC理论指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持有不同信念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以及不同的行为模式。李赛兰等人发现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心理应激与抑郁症状之间起到调节效用,说明个体经历相同水平的应激事件时,持有更不合理认知的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抑郁症状水平(李赛兰,姜红娟,蔡琳等,2017)。与情绪的ABC理论类似,情绪性进食领域的个体差异模型也假设,学习史、态度或生物学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压力对饮食行为的影响(Greeno,Wing,1994)。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生活事件和情绪性进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预备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学业、人际、生涯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人们价值观念确立的关键时期,协助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对于维护其身心健康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拟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活事件、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情绪性进食的关系,并检验功能失调性态度的调节作用。
2 方法
2.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两所综合性高校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53份,回收率为92.17%,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83.00%。其中男生138人,女生307人,14人缺失性别信息;大一学生108人,大二学生89人,大三学生110人,大四学生142人,其中有10人缺失年级信息。
2.2 工具
2.2.1 情绪性进食 采用Van Strien等人编制的荷兰人饮食行为问卷中的情绪性进食分问卷(van Strien,Frijters,Bergers et al,1986),包括13个项目,项目采用1(从不)~5(经常)的5级评分。得分越高代表由情绪诱发的进食行为越严重。本研究中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23。
2.2.2 生活事件 采用刘贤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1997)。量表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处罚、亲友与财产丧失、健康与适应问题五个维度,共27个项目。被试根据该事件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对每件事进行5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经历的生活事件对自身的影响越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32。
2.2.3 功能失调性态度 采用由Weissman和Beck编制,陈远岭等人修订的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该问卷在国内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陈远岭,徐俊冕,严善明等,1998)。问卷包括40个项目,包含八个维度,分别是脆弱性、完美化、吸引和排斥、强制性、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寻求赞许、认知哲学。从完全反对到完全同意分别记为1~7分,总分越高表明认知扭曲状况越严重。本研究中此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17。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涉
及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时三个问卷采用的都是自评方式,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为了防止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通过对数据进行保密、让被试进行匿名作答等方式进行程序控制。收集完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运用周浩和龙立荣提出的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周浩,龙立荣,2004),对本研究中使用的相关问卷的所有项目放在一起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未旋转前获得了19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为16.626%,低于40%,表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严重,结果可以接受。
3.2 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的关系
采用皮尔逊相关对生活事件和情绪性进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及其五个维度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适应因子分别与情绪性进食显著正相关。用线性回归把生活事件作为预测变量,情绪性进食作为因变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B=0.387,t=7.698,p<0.001;决定系数R2=0.145,表明生活事件可以解释的变异量占情绪性进食总变异量的14.5%。
表1 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的相关分析(n=459)
3.3 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情绪性进食的关系
采用皮尔逊相关对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情绪性进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除了认知哲学维度之外,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及其他维度分数分别与情绪性进食显著正相关。用线性回归把功能失调性态度作为预测变量,情绪性进食作为因变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B=0.513,t=7.045,p<0.001;决定系数R2=0.101,表明功能失调性态度可以解释的变异量占情绪性进食总变异量的10.1%。
3.4 功能失调性态度的调节作用
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检验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之间的调节作用,在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时首先将研究中的生活事件和功能失调性态度两个变量去中心化,生成两者的交互项。第一层将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第二层将中心化的生活事件、功能失调性态度纳入回归方程,第三层将去中心化的生活事件和功能失调性态度的乘积项纳入回归方程,通过考察生活事件、功能失调性态度及其交互项的效应是否显著,或是后两个回归方程的△R2是否显著,来判断功能失调性态度的调节效应是否显著。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情绪性进食的相关分析(n=459)
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一中的两个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口学变量解释了情绪性进食4%的变异量(F=8.932,p<0.001),其中性别对情绪性进食具有显著性影响;模型二中加入了生活事件(B=0.307,p<0.001)和功能失调性态度(B=0.355,p<0.001)作为解释变量,回归方程对情绪性进食的主效应显著,R2与模型一相比较增加了0.191,说明生活事件和功能失调性态度能够解释情绪性进食19.1%的变异量;模型三中加入生活事件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交互项(B=0.193,p<0.01)后,△R2=0.234,p<0.01,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表3 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n=459)
根据方杰等人研究中提到的选点法进行简单斜率分析(方杰,温忠麟,梁东梅等,2015)。按照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的标准将功能失调性态度分为较高水平(M+SD)和较低水平(M-SD)两组,考察高功能失调性态度和低功能失调性态度两种水平下,生活事件对情绪性进食的预测作用。结果如图1所示,当功能失调性态度水平较高时,生活事件对情绪性进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0.387,t=7.698,p<0.001),当功能失调性态度水平较低时,生活事件对情绪性进食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0.209,t=3.830,p<0.001),但比较而言,高水平功能失调性态度的个体,生活事件对情绪性进食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加明显,即生活事件对情绪性进食的预测作用随着功能失调性态度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图1 功能失调性态度对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式
4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性进食与生活事件及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适应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生活事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情绪性进食的发生。这与陆遥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生活事件各因子及其总分均与情绪性进食得分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人们经历越多的生活事件,其情绪性进食的行为会越多。人们普遍认为,生活压力会增加疾病的易感性,当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超出人们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引发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Cohen,Tyrrell,Smith,1993)。Tiet等(2001)的研究发现压力生活事件与更高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关。此外,饮食紊乱行为是受到社会压力影响的疾病之一,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有压力的生活事件都与饮食行为紊乱有关(Loth,Berg,Eisenberg et al,2008),饮食紊乱行为或许与调节人们的负性情绪相关。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感知到生活事件施加的压力时会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去缓解压力,有的人或许会选择看书来分散注意力,有的人会选择运动来消耗掉体力,而有的人则会选择吃东西来增加幸福感。营养摄取在人类的身心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esani等人(2016)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发现,幸福指数与早餐、每日用餐次数、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呈正相关,那些每天吃早餐、每天吃8份以上水果和蔬菜、每天吃3顿饭外加1~2份零食的学生幸福感得分最高。可见进食行为对于缓解负性情绪,增强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人们经历越多的压力生活事件时,情绪性进食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部分人选择缓解生活事件引起负性情绪的一种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性进食与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及其脆弱性、吸引与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和自主性态度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认知哲学相关不显著,功能失调性态度对情绪性进食起正向预测作用,假设1得到了验证。这说明对待自身、生活和未来生活持有的过度完美化、强硬或是寻求他人赞许、过度取悦他人、依赖他人等态度越消极的人们,情绪性进食行为会越多,而对待自我或者外界的认知哲学类的消极态度,例如“即使错过了生活中很多美好的失误,我仍可以感到快乐”这种想法与情绪性进食行为之间没有关联。当人们对待自身、生活和外界的态度过分要求完美,把自我的评价过度依赖于他人赞许,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我,或因为他人的一个选择而怀疑自我时,类似的不合理想法会导致人们开始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进而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又是导致人们不良进食行为的一大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总是采取歪曲的态度来看待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则会更容易造成情绪性进食的危机。
本研究运用层次回归的方法考察功能失调性态度对生活事件和情绪性进食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生活事件和情绪性进食之间起调节作用,假设2得到了验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影响,从而产生情绪性进食行为。也就是说在功能失调性态度水平高的个体中,生活事件对于情绪性进食的影响更大,而在功能失调性态度水平低的个体中,生活事件对情绪性进食影响没有高水平的个体那么显著。功能失调性水平高代表个体对待自身和世界时所持有的态度或信念比较消极或不合理,内心一直裹在雾霾中以至于看到的风景都是灰蒙蒙的,不管面对的是什么事情都会在第一时间用习惯性的消极想法来解释所面对的一切。这种不良的信念系统必然会让人笼罩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这种状态会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更容易被外界发生的事情所影响,而情绪性进食行为就是人们逃避解决问题时选择的一种应对负性情绪的方式,所以这类人群在面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时会更容易产生情绪性进食行为。
综上,生活事件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均与大学生的情绪性进食密切相关,且功能失调性态度能够有效调节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的关系。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如果想要避免负性生活事件给进食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改变自身持有的功能失调性态度是有益的选择,即从习惯性的负面角度看待问题逐渐转变为用积极的态度来理解问题,通过改变人们对待事情的认知和态度来改善人们的情绪。当人们能够用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向自己和外部世界时,情绪体验也会更加积极,用进食行为来减少负面情绪的需求也会减少。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生活事件与情绪性进食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生活事件和情绪性进食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
(1)情绪性进食与生活事件总分及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适应五个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生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情绪性进食的变化;(2)情绪性进食与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及其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和自主性态度七个维度显著正相关,功能失调性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情绪性进食的变化;(3)功能失调性态度在生活事件和情绪性进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