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西省县域调查数据

2020-04-09江西省金融学会课题组

金融与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农户金融

■江西省金融学会课题组

本文围绕江西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开展了专项调研,构建了金融素养指数,从借贷行为、理财行为、保险行为以及金融咨询行为四个方面构建了Probit模型,分析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方向及其显著程度。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来看,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市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特征人群差异明显;从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来看,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同群体特征对金融行为影响显著。对此本文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构建农民金融教育长效机制,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水平;二是打造多维金融服务推广体系,提升农民金融获取意识;三是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目标,调动农民金融参与积极性;四是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金融自由化的融合发展,居民个人参与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在享受这些进步的同时,个人更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判断与分析金融信息的真实性和适用性,这对个人金融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主要源于居民家庭不合理的借贷行为,将金融素养教育纳入政策层面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包括美国、德国和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纷纷通过实施各种金融教育项目与措施来提高国民的金融素养水平。金融素养是否影响金融决策以及如何影响金融决策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要求,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因此要解决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特殊群体金融需求的市场失灵问题,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农户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对象。在大力推广农村普惠金融教育背景下,研究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角度来看,通过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及其对金融行为影响的研究,一方面加深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影响的认识,了解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增强金融能力,提升金融风险的认识水准,更好的让农村居民掌握必需的金融知识,主动加强对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行为,提升金融素养也是对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的一种预防性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金融素养水平的认识,可提高金融决策行为的理性程度,减少系统性行为偏差。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还可扩大金融服务的受众面,增强金融市场的活跃性,扩大金融的包容性、普惠性,让更多的农村家庭享受到金融市场发展的红利,为政府相关金融决策提供微观数据支撑,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从金融素养的视角研究农村居民家庭金融行为,一方面基于调查收集微观农户数据,可以了解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人口统计分布情况,为不同的农村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教育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分析金融素养对农户金融行为的影响,形成对既有金融素养和家庭金融行为理论的验证和补充,为提高其金融福祉、促使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务支持。

二、理论分析

本文在归纳和梳理关于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户金融素养与负债行为、理财产品购买行为、保险购买行为和咨询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假设。

1.农户金融素养与负债行为

从债务人资质来看,一方面,相对于金融素养低的农户,金融素养高的农户对借贷方式较为了解,其借贷渠道也较为广泛;另一方面,金融素养低的农户对于自身的信用管理能力更差,更可能出现逾期、债务积累、破产等问题(Gerardi et al.,2010;Mottola,2013;Lusardi et al.2014),信用状况不佳使得金融素养低的农户难以获取贷款;此外,金融素养低的农户难以实现财富积累,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审批条件。从还款能力来看,王正位等(2016)发现,金融素养有助于帮助低收入家庭跃升到高收入家庭。金融素养高的农户能更好地管理自身财富,其收入存在潜在的增长空间,能有效保证还款付息,因此其还款能力高于金融素养低的农户。综合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农户更可能拥有负债。

2.农户金融素养与理财产品购买行为

从购买意愿来看,金融素养较高的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行为水平较高,能理性分析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从而达到自身效益最大化,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更高,对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较强。从购买能力来看,金融素养高的农户通过管理自身财富获取了一定的收益,相比于金融素养低的农户,更具备购买理财产品的实力。综合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农户更倾向购买理财产品。

3.农户金融素养与保险购买行为

从对保险产品的了解程度看,金融素养高的农户拥有较多的金融知识,对于保险产品的运作机理、风险收益情况更为了解,能够正确认识保险产品的本质,不容易被保险经纪人忽悠。从购买意愿看,金融素养高的农户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倾向于通过购买各类金融产品降低风险,如用保险市场分散自身所面临的长寿风险、重大疾病风险和意外事故风险以及经济系统波动风险,对保险产品的购买意愿较强。从购买能力来看,金融素养高的农户经济实力越强,做出金融规划的能力就越强,能够购买金融产品以应对家庭未来财务的不确定性。综合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3。

假设3: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农户更能正确理解保险的作用,通过购买保险为家庭提供保障。

4.农户金融素养与咨询行为

从咨询意愿来看,农户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金融素养高的农户为使财富保值增值,对财富的规划使用具有较高要求,对金融建议的需求较为强烈。从咨询方式来看,金融素养高的农户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为使自身财富收益最高,他们更可能通过咨询专业人士获取金融信息,以达到自身财富配置最大化的目的。综合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4。

假设4: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农户更可能通过咨询专业人士获取金融信息。

三、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金融行为的专项调查

本文的专项调查包括两部分内容:农户调查和专家调查。目前对金融素养的评价并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测度工具和标准,因此在测度金融素养指数时应进一步明确指标设置和问题措施、计分体系等具体要求,才能构建与农村地区居民自身特点相契合的金融素养指数。因此,本文在专项调查中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试点预调查实现问卷本土化(问题设置、措施等)和专家调查作为金融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占权重赋值依据。

(一)专家调查确定金融素养评估指标的重要性

表1 金融素养评估指标

(二)农户调查

此次农户调查采取江西省全辖县域普查的形式,调查样本覆盖了江西省辖内80个县(含县级市),并规定调查对象为常住地是非城关镇的农村居民。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素养、金融服务使用情况(即金融行为)。其中,金融素养是从基本的金融产品认知、金融知识理解、金融风险与回报、金融规划、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权益保护和主观金融素养七个方面开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指数。金融行为则从借贷行为、理财行为、保险行为和咨询行为四个方面开展。

在正式发放问卷前,本文首先选取了赣州市信丰县为试点开展预调查,旨在修正问卷中问题设置、问题措辞等,减少调查对象对测试问题的误读而影响到测量结果准确性等情况的发生。其次,本文根据指标题干答案设置进行赋值,得出江西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基本情况。接着,本文采取“德尔斐”法对指标赋权重值,在江西省内10个地级市开展专家调查,每个市的专家样本为5名,共计50名。受访专家对农村金融均有深度了解,主要包括4类专家:县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乡镇干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人员。最后,综合专家打分的权重和问卷的得分,本文得到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评价指数。

根据设定赋值标准,金融素养调查满分为65分。表2为江西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平均表现。受访者基本产品认知均值13.88分(总分19分),金融知识理解和应用均值9.98分(总分16分),风险和回报均值4.94分(总分8分),金融规划均值5.16分(总分7分),金融知识普及5.09分(总分7分),金融权益保护2.24分(总分4分),主观金融素养1.66分(总分4分)。

总体而言,主要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基本金融知识认知方面信用知识水平较强,金融产品认知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对各类金融知识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对信用评价有一定了解,信用维护认知了解水平较好,平均得分3.6分(总分4分);第二,金融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中下。从调查情况来看,在金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的能力有限,平均得分为9.98分(总分16分);第三,风险与回报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受访者能正确理解风险

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但对风险多样性和风险分散的认知不足,该项平均得分为4.94分(总分8分);第四,金融规划意识较强。在金融规划上,该项平均得分为5.16分(总分7分),受访者普遍表现出较强的金融规划意识;第五,金融知识普及可进一步加强。该项的平均得分为5.09分;第六,金融权益保护意识需加强。大部分被调查者不能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金融纠纷问题,保护自己的金融权益,该项平均得分为2.24分(总分4分);第七,主观金融素养偏低。在自我评估金融素养方面,平均分仅1.66分(总分4分),仅7.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金融素养水平好或非常好,58.0%的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素养水平一般,甚至34.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金融素养不好或非常不好,这里也不排除中国重视谦虚的传统,普遍给予自己较低的评分。

表2 江西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各指标平均情况

结合上文专家调查的权重以及指标赋值,本文确定了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指数。通过转换为百分制计算得到样本整体平均得分为66.23分,进一步分析发现江西省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整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本文接着通过分析受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来考察我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特征和具有不同特征人群的金融素养的差异化情况。主要表现为:金融素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金融素养普遍高于女性;学历越高金融素养越高;自主创业/经营个体或私营企业者、受雇于他人或单位和其他的受访者各项指标得分最高,务农的农户金融素养最低。收入越高金融素养各项指标得分越高,同时收入越高的受访者主观金融素养评分也越高。

通过对江西省内各地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比分析发现:在11个地市中,有7个地市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综合平均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萍乡、九江、赣州、景德镇、南昌、抚州和上饶。其中,金融素养水平最高的地市为萍乡,最低的为新余。金融素养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省内经济总量排名靠前的大地市,而金融素养相对较低的地区主要为省内小地市。

四、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的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需要对金融素养与借贷行为、理财行为、保险行为以及金融咨询行为的关系进行考察。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借贷行为、理财行为、保险行为以及金融咨询行为,均用虚拟变量来表示,被调查对象实施了相关行为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Probit模型主要用来分析,被解释变量为1和0的二值选择离散模型。因此,选择该模型来分析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回归方程的形式设定为:

其中,i=1,2,3,4,分别代表借贷、理财、保险以及金融咨询4种金融行为。j=1,2……n,代表每个被调查样本,一共2370个样本,变量的定义及赋值情况见表3。Aij是0-1型虚拟变量,当农村居民有借贷行为时,Aij=1,反之则Aij=0,理财、保险以及金融咨询行为与之相类似。literj表示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Xj表示控制变量,即金融素养主体的人口统计特征,比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等。αi表示截距项,εij为随机误差项。βi、γi作为回归系数体现的是潜变量变化的结果,实际意义不易理解和解释,因此在Probit模型回归结果中,本文给出便于直观理解的边际效应,即自变量对金融行为的边际影响。

表3 变量定义、类型及赋值

(二)变量的定义及统计描述

1.自变量——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指数。本文所采用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指数,是根据上文中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评分乘以专家赋值的权重得出。为了能更直观地观察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评分情况,对其进行百分制处理,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居民素养评分平均为66.14分,标准差为15.24,最高分为96.92分,最低分为21.53分。从分布特征看,峰度为2.99,说明农村居民金融素质的评分的峰度比较接近标准正态分布的峰度,偏度为-0.75<0,说明评分分布为左偏,表明低于平均分以下的被调查者居多,说明当前江西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见表4)。

表4 江西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评分的统计指标

2.因变量——借贷、理财、保险以及金融咨询4种金融行为。

(1)借贷行为。用问卷中“您是否申请过贷款?”的问题,来表示借贷行为的发生,有52.18%的受访者表示申请过贷款,主要向农商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额在3~10万元的占比最大,为38.53%,其次是10万元以上的,占比为33.88%,其他金额合计占比27.59%。贷款方式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主,占比66.35%,其次是抵押贷款,占比16.59%,农户联保等其他方式占比23.07%。

(2)理财行为。用问卷中“您购买过理财产品吗?”来表示理财行为的发生。其中,只有31.94%的被调查者表示购买过理财产品。银行是被调查者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渠道,从银行柜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比例是74.02%,剩下的25.98%则主要从支付宝等渠道购买。在选择理财产品时,47.56%的受访者更看重保本型,42.67%的受访者则更看重收益,9.78%的受访者更看重最低投资额。

(3)保险行为。用问卷中“您购买过保险吗?”来表示保险行为的发生。有61.60%的被调查者表示购买过保险产品。在保险产品的选择上,财产保险以机动车辆保险为主,人寿保险以医疗险和重疾险为主。

(4)金融咨询行为。鉴于被调查者主要通过现场宣传,向银行人员咨询、网络、专题教育等互动模式开展金融知识学习,因此用问卷中“您每周是否会在金融教育方面投入时间?”来替代金融咨询行为的发生。有49.58%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周会进行金融知识学习。其中,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下的占比77.03%,2~4小时的占比15.91%,4小时以上的占比7.06%。

表5 变量描述性统计

3.控制变量。本文选择年龄、性别、学历和家庭年收入等影响个人金融行为的人口统计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将全部样本的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年龄的最小值为14,最大值为86,均值为43.09,标准差为11.54,说明被调查者年龄差异显著。此外,样本中学历和家庭年收入的差异也较大,平均值分别为3.34和2.03,最小值均为1,最大值均为5,标准差分别为1.03和0.95。

(三)Probit回归结果描述

1.Probit模型

根据模型1,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农村居民家庭的金融素养对借贷、理财、保险、金融咨询行为影响。为了检验模型的设定问题,本文采取了普通标准误差和稳健标准误差两种方式进行Probit估计,从表6可知,稳健标准误差与普通标准误差非常接近,因此可以不必担心模型的设定问题。

表6 Probit模型计量结果

Probit计量结果,证实了本文前面的假设,金融素养对借贷、理财、保险、金融咨询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金融素养越高,越有可能发生借贷、理财、保险、金融咨询行为,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在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农村人口的金融素养,有助于其获得金融服务,进而改善生活福祉。

同时,人口的统计特征对金融行为同样具有显著影响。男性、学历越高和收入越高的农村居民越有可能发生金融行为,且基本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然而,年龄因素是个意外,无论以年龄还是用年龄的平方进行处理,年龄的显著性都不高,系数比较小,系数的符号也正负不定,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根据已有文献研究成果,金融行为随着年龄变化呈现倒“U”型特征(胡振等,2019),比如60岁后不能贷款,不能购买保险等限制,导致60岁以后,金融行为无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2.含内生变量的Probit模型

在解释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一方面农村居民可能通过参与金融行为而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另一方面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和测量误差。由于这两方面的影响,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的问题。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借助工具变量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您主要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了解金融知识?”作为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了解金融知识的方式与金融素养相关,满足工具变量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了解金融知识的方式不直接影响金融行为的决策,故满足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对农村居民了解金融知识的方式进行赋值,采取1种方式了解金融知识的赋值为1,2-3项的赋值为2,4-5项的赋值为3,5项以上的赋值为4。使用该工具变量,采用两步法进行IVProbit估计。

第一步,先将获取金融知识的方式与金融素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具变量及控制变量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金融素养存在相关关系。其中,金融获取方式的丰富性有助于提高金融素养,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金融素养,学历与家庭年收入与金融素养呈正相关关系,这些都与前文的分析相一致。另外,第一步估计的F值为262.54,工具变量的t值为10.55。根据Stock & Yogo(2005),F 值大于10%偏误水平下的临界值16.38。表明本文用“您主要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了解金融知识?”作为金融素养的工具变量是合适的,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

第二步,再对金融素养影响金融行为的内生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于借贷、理财、金融咨询三项金融行为的沃尔德内生检验的p值分别为0.0434、0.0786和0.0000,可以在10%、10%和1%的置信水平上认为金融素养是借贷、理财、金融咨询三项金融行为的内生变量。说明存在未度量的遗漏变量,在提高金融素养的同时,提高了农村居民发生借贷、理财、金融咨询行为的倾向。同时在使用IVprobit模型时,金融素养对借贷、理财、金融咨询行为的估计系数都有显著增大,且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存在相关关系,表明如果忽略了金融素养的内生性,将会低估金融素养对借贷、理财、金融咨询三项金融行为的影响。而金融素养对保险行为的内生变量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农村居民购买的保险多数为机动车辆险等强制性保险,对金融素养的提高帮助不大。

因此两阶段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金融素养的提高,确实会提高农村居民发生借贷、理财和金融咨询行为的可能性。

表7 两步法IV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3.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结果的稳健性,本文接下来采用对回答问题评分加总来度量居民家庭金融素养水平和剔除60岁以上子样本这两种方法来检验。首先,借鉴Lusardi&Michell(2011b)的方法,采用对回答问题评分加总作为金融素养水平指标,分别对借贷、理财、保险、金融咨询行为做回归分析。表8报告了相应的回归结果,基本上与前文的结果是一致的:金融素养水平(评分累加)对农村居民发生借贷、理财、保险、金融咨询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都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

考虑到60岁以上样本的金融行为可能与其他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不一样,故,本文把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从样本中剔除再次进行估计,一共剔除了199个样本,表8报告了相应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剔除这些样本后,金融素养水平对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的影响与前文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控制变量对金融行为的影响与前文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表8 稳健性检验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围绕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开展了专项调研,通过在江西省辖内80个县随机选择农户开展问卷调查,获得了2370个有效样本数据,并邀请专家进行评估打分确定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指数,最后从借贷行为、理财行为、保险行为以及金融咨询行为四个方面构建Probit模型,分析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方向及其显著程度。考虑到金融素养可能是个内生性变量,采用了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与农村居民的学历、性别和收入是正相关的。学历越高,金融素养水平相应越高。女性的金融素养明显低于男性的金融素养。收入越高的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更高。这可能是农村居民家庭资源越多,那么就越有动力去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水平;第二,居民家庭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会促使其借贷、理财、保险和金融咨询行为。这表明随着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更有可能做出有利于自身的信贷、理财、保险和金融咨询行为决策,更好的利用信贷市场平滑一生的消费而提高家庭的金融福祉,而居民家庭合理的信贷决策也有助于信贷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调查也显示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金融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水平有限,而较低的金融素养水平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居民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构建农民金融教育长效机制,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水平

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掌握金融知识,强化金融技能,而金融教育是提升农民金融素养的重要途径,建议加强金融教育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多渠道为农民提供金融教育。一是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确定不同的金融教育内容,同时推进金融知识进课堂,逐步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和理财观念,培养金融风险意识,从而提升个人金融素养进而回馈给家庭,带动家庭整体金融素养的提升。二是开展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各地区要针对辖内农民金融素养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金融教育措施,加快补齐短板;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针对性的知识普及和金融咨询。三是采取多样化的金融知识宣传手段。可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设立专门的金融教育宣传场所和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进行金融知识普及。

(二)打造多维金融服务推广体系,提升农民金融获取意识

农村居民在通过教育提升金融素养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等主体部门加强金融政策推广和引导,提高农户对开展金融行为的认知,增强农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偏好。一是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政策引导作用。农村基层干部要深入农户,全方位、深层次地向农户介绍最新金融政策,推广普惠金融理念,加大对政策性保险和信贷贴息政策的宣传,让农户主动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二是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专业指导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应在对农户金融素养水平进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金融素养水平的农户设计匹配其能力和需求的金融产品,以便农户能够合理高效地进行金融决策,实现金融目标。三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示范效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普通农民可以观察和学习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对金融产品的选择,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金融决策。

(三)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目标,调动农民金融参与积极性

调查发现,收入越高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更高,金融素养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内经济总量排名靠前的大地市,而金融素养相对较低的地区主要为省内小地市。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加大对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扶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和解决农民、贫困户的就业创业问题,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二是要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切实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推动金融科技与传统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相融合,以适应和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三是要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促进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深度结合,支持和鼓励贫困户进行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传统的“输血”扶贫模式转变为“造血”扶贫模式,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四)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金融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将更加主动和频繁地参与银行借贷等金融活动,在鼓励农民参与金融活动时,要向其传递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关注其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在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逐渐向农村地区蔓延的趋势下,要增强农民抵御非法金融活动诱惑的能力。一是加大农民金融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坚持农民在金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农民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农村居民与金融服务机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正反激励机制,对信用好的农民给予信贷扶持和优惠利率,将存在违约失信的农民列入“黑名单”,从而强化其责任意识,规范金融行为。三是加强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构建县域金融监管单位与基层政府部门金融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农村非法金融活动预警监测体系,严厉打击农村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加大惩处力度,净化农村金融环境;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法律与假币、金融诈骗识别与防范技能宣传,提高农民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农户金融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