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的病虫害防治对策
2020-04-08孔祥宇
孔祥宇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60%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稻米在口粮中的作用还不可替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每年生产 2亿吨左右稻谷,年均消费接近2亿吨(2014约1.97亿吨,其中口粮1.621亿吨,占82.5%),确保稻谷(米)生产总量是中国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同病虫害作斗争对于夺取水稻高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水稻的主要害虫
1、钻蛀水稻茎秆的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其中二化螟和三化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大螟属于夜蛾科。二化螟和大螟的寄主广泛,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小米、玉米、甘蔗等;三化螟仅取食水稻。三种螟虫为害症状相似,但各有不同。
(1)枯心苗:在苗期和分蘖期从茎部蛀入,咬断茎内组织,使心叶卷缩,枯萎而死,形成“枯心苗”。
(2)枯鞘:二化螟的初孵幼虫有群集叶鞘取食为害的习性,使叶鞘外面显出渍状黄斑,后枯干,形成“枯鞘”。
(3)白鞘斑:大螟卵产在叶鞘内侧。卵化后,幼虫群集取食叶肉留表皮,首先形成白斑(多在叶鞘上半部)四周呈水渍状,鞘变为黄褐色,它与枯鞘的区别在于此斑块在叶鞘上部较短,有白斑,而枯鞘可遍及全叶鞘,且无白斑。
(4)枯孕穗:在孕穗初期侵入,食抽穗节基部组织,致使穗部不能抽出,称“枯孕穗”或“死孕穗”。
(5)白穗:稻螟虫在水稻孕穗末期或抽穗初期侵入,并在抽穗节基部取食,穗部穗能抽出,但已经干枯,形成“白穗”。
三种螟虫为害的不同点主要有:三化螟苗期和分蘖期的蚁螟多从近水面的叶鞘脉间柔嫩处穿孔蛀入。蛀入后在大量取食之前,必先在叶鞘和茎节间适当部位作“环装切断”、切口整齐,称为“断环”。二化螟初孵幼蟲由叶鞘外部或叶鞘与茎秆之间侵入,取食叶鞘内部组织,幼苗上常造成许多小孔,叶鞘被蛀呈纵横的孔道。大螟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侧为害,2~3龄幼虫在茎基部第3~4节间处蛀入为害。虫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洞外。
药剂防治:二化螟的防治适期为卵孵化高峰至1龄幼虫期;三化螟为孵化高峰期。苗期稻螟每亩有卵100~120块的稻田,稻螟卵孵化盛期内孕穗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田块,均需要进行防治。常用药剂:亩用40%水胺硫磷乳油10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或亩用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或亩用15%阿维·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2、稻飞虱的成虫和若虫聚集在水稻丛下部,吸吮汁液,从唾液腺中分泌有毒物质,使水稻植株枯萎。在上午10时到下午3时温度高时比较活跃,取食时受惊立即跳落水面,但很快重返稻丛为害。雌成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入茎组织,损伤部位有许多不规则的长褐色斑点。严重的情况下,水稻茎下部变黑腐烂,导致水稻倒下死亡。稻飞虱常在水稻中后期大量发生,水稻孕穗和抽穗期受害往往不能出穗或“包颈”的空粒穗,抽穗后受害则籽粒饱满度下降,瘪谷率增加。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褐飞虱能传播水稻草丛矮缩病;白背飞虱传播黑条矮缩病;灰飞虱能传播水稻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等,病害流行时,造成的损失更为惨重。
药剂防治:防治适期在若虫孵化期。在药剂防治方面,防治灰飞虱要以治虫防病为目标,狠治1代,控制2代;治麦田,保稻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防治白背飞虱要以治虫保苗为目标,防治褐飞虱要以治虫保穗为目标。早稻田采取穗期重点用药,晚稻田采取分蘖期重点用药。常用药剂:10%吡虫啉可湿剂粉剂,兑水常规喷雾,有效期30天以上;发生比较严重时,25%吡蚜酮可湿剂粉剂+50%烯啶虫胺可湿剂粉剂24克+6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
二、水稻的主要病害
1、水稻稻瘟病是中国水稻生产上的三大病害之一,是多阶段性和多器官型的病害。根据病害发生的不同时期和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瘟、穗颈瘟、枝干瘟和谷粒瘟。药剂防治:根据感病品种和感病生长阶段,结合田间条件和天气变化,及时用药防治。当稻株上部3片叶片病叶率为3%左右时及时施药防治叶瘟。在水稻破口初期和水稻抽穗扬花期防治穗颈瘟,可用40%异稻·稻瘟灵乳油100克每亩兑水40公斤喷雾。
2、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花脚秆”“烂脚病”等。从苗期到穗期都会发生,发病部位病斑为云纹状,后期病部产生鼠粪状菌核,以分蘖盛期到穗期受害最重,尤其抽穗期前后为害更重;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即使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
药剂防治:分蘖末期用药可杀灭气生菌丝,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期至抽穗期用药可抑制菌核形成,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保护水稻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为10%~15%的田块,亩用40%氟醚·已唑醇10~20克,及时进行茎叶喷雾防治。
3、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丰年病。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后转变成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主要在水稻开花后至乳熟期为害个别稻粒,发生严重时污染稻谷,经人工饲育对家畜能引起慢性中毒。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时机极其重要,且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时间主要集中在抽剑叶至破口期之间。在水稻抽剑叶(距离破口约14天左右)时,可采用125克/升氟环唑悬浮剂50克每亩兑水均匀喷雾,齐穗后同样剂量再施用一次。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随时注意当地生产情况的变化,认识水稻主要病虫、天敌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客观规律,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上,建立相对稳定的良好生态平衡,是确保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良种和天敌的作用,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合理用药,经济、安全的把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作者单位:236224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润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